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在認識臺灣美術史的路上,我們還要努力學習。」──專訪《臺灣美術兩百年》總策劃顏娟英、蔡家丘

  • 字級



藝術史學家、《臺灣美術兩百年》總策劃蔡家丘(左)、顏娟英(右)。


若談起臺灣美術史,你的腦海裡會立刻浮現某一幅畫,或某位藝術家的名字嗎?

2019年,在福祿文化基金會贊助支持下,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顏娟英與一群臺灣美術史學者組成團隊,開始進行為期兩年的「重現臺灣現代美術史研究計畫」。這個計劃的問題意識是:直到上個世紀末,公立美術館才陸續成立,開始系統化地典藏與研究臺灣現代美術作品,然而,仍有非常多作品在民間或海外,因此該計畫便試圖走訪尋找深藏於民間的美術珍品,進行研究,甚而協助修復及保存。

團隊將第一年的研究成果轉化成「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在2020年疫情期間掀起熱潮,展期雖才三個月,仍帶來4.5萬參觀人次,展覽畫冊《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也在短時間內再刷,於募資平台上募得400多萬。兩年後,延續著這股熱潮,團隊趁勝追擊,將第二年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書,推出兩巨冊《臺灣美術兩百年》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圖錄(兩款書封隨機出貨)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圖錄

臺灣美術兩百年(上下冊套書)

臺灣美術兩百年(上下冊套書)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臺師大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蔡家丘解釋,這個計畫在第一年處理了散落在美術館外的作品,第二年則希望以公立美術館館藏品為主,挑選出具代表性的作品,並彙整出重要的主題,為之撰寫導讀,逐一詳細介紹,出版一套介紹臺灣美術史與作品的大眾讀物。不過,因為著作權的問題,能收錄的作品仍然有限,關鍵在於,公立美術館無法擅自授權典藏品圖片,蔡家丘說,「我們必須找到藝術家的後代,才能取得授權,但有些藝術家後代根本聯繫不到,或是後代人數很多,沒有人可以代表授權……」

團隊挑選作品時,並不是針對年代、媒材、創作者之省籍或性別進行分配式的搜羅,而是看重該作品如何反映了臺灣的風土山河、歷史文化。蔡家丘說,「我們並不是一開始就設定好要挑選多少作品,數字並不重要。」團隊就著藝術史專業的品味與直覺,挑選作品並分類之後,主題便慢慢浮現了,當主題愈清晰,就能回頭思考應當再補入什麼樣的作品。「整體而言,這一個互為因果、非常有機的過程,」顏娟英形容其中的艱難,「我們其實是匍匐前進。」



最後,這套書(上冊「摩登時代」、下冊「島嶼呼喚」)共有12章,亦即12個主題,蒐羅了120件作品,獨立介紹了108位藝術家。除了原團隊成員,更廣邀具臺灣美術史背景的作者加入撰稿行列。每篇導讀,皆根據主題邀請該領域的研究者,例如第一章導論〈傳統的新生〉作者黃琪惠,其博士論文主題就是臺灣傳統繪畫的發展;蔡家丘的研究專業則在日治時期的臺灣美術,處理了多篇如〈現代美術與展覽會〉、〈描繪地方色彩〉、〈都會摩登〉等篇章。

因為作者眾多,文風各異,顏娟英邀來文字工作者許琳英協助統整,為「可讀性」嚴格把關,春山出版的編輯團隊亦在校對階段協助核實。蔡家丘回想,其實每篇稿件都經過多次修改,「無論是字句或段落,每位作者都很有耐性地接受修正建議。」他以自己的〈都會摩登〉一篇為例,「原本導論的篇幅設定在5000字以內,但我交了初稿後,大家發現字數限制了易讀性,若要用淺白的文字講述這麼長的故事,文字量不可能少,便放手去寫。」因「不朽的青春」展覽的工作經驗,為這個團隊建立了默契以及使命感,顏娟英說,「我們這團隊沒有散掉也是奇蹟,然後也很幸福,獲得很多幫助。」



《臺灣美術兩百年》並不是坊間第一套臺灣美術史的普及讀物,顏娟英歸納了幾個不同於之前《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畫冊的特色,首先,便是以作品為主軸。「這套書雖然強調可讀性,但可讀的不只有文字,作品本身也是可讀的,可以反覆閱讀。」本書透過作品來介紹創作者,敘說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作品的構圖趣味,及其與臺灣人文風土的連結。對顏娟英而言,「作品才是走進藝術史的最好途徑。」

其次,團隊在寫作時秉持「避免重複」的原則。面對作品,作者們必須寫出自己的觀察,而非引用一般常見論述或美術館的官方說法,同時要避免美術史的學術理論和形式分析。例如,學界對於李石樵的〈市場口〉已有眾多分析,且多數聚焦於畫面中央的時髦女子,顏娟英的解析則以較多篇幅指出畫面右下方的米販,並認為他才是牽動劇情的關鍵人物,且是畫家的自我投射,苦澀而心酸。她說,「李石樵描繪出貧窮的本地人與趾高氣昂的外地人之間,一場不對等的對抗。」

顏娟英提及她特別在意的主題,並收攏於〈新時代男與女〉一章。文中尤其仔細地追索了黃土水與陳植棋的妻子的生平故事,「她們都畢業於高女,也是知識分子,並和丈夫並肩作戰,完成可以留下來的作品,但我們對於這些歷史非常陌生。如果不是陳澄波的妻子張捷,陳澄波的作品可能會完全消失。」在陳澄波的群像畫作〈我的家庭〉中,畫面中央正是他的妻子張捷,穩定並凝聚著輻射狀的畫面,足見她對這個家的重要性。

李石樵〈市場口〉,157x146cm,油彩、畫布,1945,第一屆省展參展,李石樵美術館收藏。

陳澄波〈我的家庭〉,91×116.5cm,油彩、畫布,1931,私人收藏,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雖然「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對於臺灣藝術史而言是個課題,但〈新時代男與女〉一文,為「偉大的男性藝術家」身旁的偉大女性留下紀錄,無論是陳植棋、陳澄波、黃土水,若沒有潘鶼鶼、張捷、廖秋桂,我們今天可能看不到這些作品。

如今,「重現臺灣現代美術史研究計畫」已交出兩張重要的成績單,「不朽的青春」成功地勾起大眾對於臺灣美術史的興趣,《臺灣美術兩百年》則為重要作品留下觀看與解讀的線索。顏娟英在書冊前的總論,以長達兩萬多字的〈臺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一文細細地檢視了:是什麼樣的政治歷史社會情境,讓臺灣人對於臺灣美術作品如此陌生?

顏娟英認為,建構臺灣美術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實每個人都責無旁貸,「美術作品是我們的文化記憶,是我們成長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元素。我過去學習西洋美術史時,記誦了大量的西方作品,但面對臺灣美術,竟想不出幾件,這就是對自己的陌生,對臺灣的文化、歷史不認識。當然,這個認識並沒那麼容易,我們都還必須認真學習。


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

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

臺灣美術兩百年(下):島嶼呼喚

臺灣美術兩百年(下):島嶼呼喚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韓國反映社會現實的小說風潮漸漸吹起,這些作品你讀過了嗎?

光州事件、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南北韓的對峙......多本南韓文學題材緊貼時代脈絡,探討社會的真實面,這些優秀的作品/作家你認識了嗎?

574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