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諶淑婷/在陪伴孩子成長與工作成就之間痛苦拔河──讀《菁英媽媽想上班》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今年五月,恰好是我離開職場滿十周年。最初離開職場,並非為了生育子女,只是期間恰好懷孕生子,過了四年,又生了第二胎,不知不覺十年過去,我除了全職母親身分,還「外掛」了幾個兼職,包括短時間的採訪案、專欄寫作、能在家完成的編輯文稿等,加總起來的微薄薪資,讓我能稍微分攤家計,也讓我沒有「離業界太遠」,但我知道,自己是無法再從事更專業的工作內容了。

伴侶問我,過兩年老二讀國小後,是否考慮找個全職工作?我回答:誰會想找一個年過四十又中斷工作十年以上的媽媽,她還必須準時下班去接孩子放學呢!

菁英媽媽想上班Opting Back In 英文版2019年出版)應該要與孕婦健康手冊同步發給懷孕的台灣女性,許多孕婦對產後生活的想像,大多是睡不飽、支出增加、要請產假、可以的話再請育嬰假;卻可能不清楚,生育還會改變自己的「就業曲線」。勞動部108 年公布的「近年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狀況」,台灣女性勞參率25~29歲達到最高峰為91.8%,卻在進入婚育年齡(30~34歲)後開始下降,約剩七成,接著一路下降,到了50歲後,已低於美、日、韓等國。

調查報告指出,目前有工作的15~64歲已婚女性,有13%曾因生育退出職場;無工作的女性則有18.3%在生育後就沒再重返職場,證實了生育是台灣女性退出勞動市場的重要因素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aaaa孕婦健康手冊

aaaaa圖片來源:勞動部


閱讀本書,要先回到2007年,作者在前作《選擇離開職場?婦女辭職返回家庭的真正原因》Opting Out?採訪了許多菁英女性後發現,「選擇離職」看似為了自己,其實是無從選擇下的讓步。這些女性憑藉著家庭栽培與高學歷,順利進入以男性為主的菁英職場,生育子女後,卻發現職場的工作強度與高工時生態都不夠友善,加上同為菁英階級的伴侶基本上沒有分擔育兒與家務的可能,她們若不將親職大量外包,就勢必要回歸家庭,一切靠自己來。

兩者選擇皆無對錯好壞之分,但菁英女性比一般女性更具經濟優勢,只靠伴侶單薪並不會讓生活品質下降太多;另一方面,菁英女性往往對育兒也有高標準,很難相信保母能做得像自己一樣好,所以她們傾向「自願離職」,以解決工作與家庭照顧的衝突。

Opting Out?: Why Women Really Quit Careers and Head Home

作者2007年針對一群菁英女性進行職涯調查,寫成《選擇離開職場?婦女辭職返回家庭的真正原因》(Opting Out?

十年後,作者找回了這群當年的受訪者,寫成菁英媽媽想上班。因為生理構造,懷孕生產讓女性必須請假停工一段時間,但男性不會因為當上爸爸而停工,甚至還可能因為「家庭責任感」更投入工作,以加班費增加收入;而停工愈久的女性,便成了升遷時被遺忘的人,因為她們被認為「比較無法全心全意工作」──早在她們腹部隆起時,就被蓋上了寫著「媽媽」的印章。這對選擇生育的女性來說無非是「母職懲罰」,因為不只是和男性比較,沒生育的女性收入也會比有生育的女性好。

不過我要先提出本書與台灣女性勞動狀況不同之處。例如,台灣媽媽產假或育嬰假結束後往往「順勢」離職,而國外職場較有彈性,書中受訪女性大多嘗試調整,可能降低工時、遠距工作或改成兼職。也因為她們是較無金錢壓力的階層,看待工作較能跳脫「謀生」功能,改而思考工作與家庭相比的意義。

除了上述幾點,這些國外菁英女性重返職場的過程,其實與一般女性無異,可能比你我預期的還要容易;當然也有困難、複雜的狀況,她們各有不同的態度與作法面對。


▌不友善育兒的職場真相

這些女性在成為母親前,可能是性別平等的實踐者,確實也與男性並駕齊驅,但生育後職涯中斷,她們突然成了「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而她們的卓越能力將投注於密集母職,提升教養的標準。另一方面,這些菁英媽媽的工作經驗與人脈,可能有助於她們輕鬆成為兼職或自由工作者,但彈性工時的代價是廉價報酬,對資方來說,不用「提供福利養員工」就能得到高素質的工作成果,更加劇了職場中的性別不平等。

全職母親是她們辭職後做的事,而不是她們辭職的原因。

作者以這句話點出,這些女性的人生目標都曾是事業與家庭並重。她們不是生產後馬上離職,也不是在孩子最需要照顧的寶寶時期回歸家庭,她們辭職理由寫「為了家庭」,只是一種符合性別角色的藉口,以簡單應付他人的詢問。真正讓她們辭職的原因,是工作場所的推力(高工時、加班文化)與家庭的拉力(社會期待以男性職涯為優先),加上伴侶的收入優勢而理所當然缺席,讓她們不得不如此選擇。

某些職場可能會抗議:從來沒有人強迫媽媽離開!

沒錯,但難以兼顧家庭的職場條件,只會讓女性遠離需要全力以赴的工作;加上薪資與職位呈正相關,女性因生育中斷的工作經歷,也讓她們的薪資低於男性。作者指出,剛步入職場的男女薪資幾乎沒有差距,三十多歲的差距明顯擴大,女性薪資可能只有男性的七成。回頭看台灣的數據,在107年,女性僅占所有主管職人數的27.9%,兩性薪資差距則為15.8%。這個結果,讓女性「合理化」自己應把丈夫的職涯視為優先,於是「主動選擇」離職。

明明是缺乏選擇,卻以「有選擇」來修飾,忽略了職場不友善育兒的真相。


▌當職業婦女變成家庭主婦

本書另一個重點指出,當職業婦女轉為家庭主婦,進入一個「待在家裡」的世界,其實是非常重大且充滿挑戰的,並不是「不用工作、讓老公養,好幸福」。

首先,這些女性會將心力專注於密集母職,為了讓「失去工作」有意義,她們會把精力和才華用於協助丈夫、孩子在職場或學校達到最佳成就,例如親自煮三餐、鑽研食材採購、把家裡打理得像樣品屋,安排孩子參加各種活動,規劃栽培孩子保持學習上的優勢,在社群網路上成為家務與育兒專家。

如前所述,這群應是最有機會弭平性別差距的女性,不知不覺,把自己放入傳統的性別角色之中,本書有段訪談提到:「孩子們真的知道我曾是一位律師,在一間大律師事務所上班嗎?...我感覺就像一名傭人,只是我心甘情願做這一切。

所謂心甘情願並不是虛假之詞,菁英媽媽比賣命工作的伴侶更珍惜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雖然育兒忙碌,但充滿彈性的生活,讓她們可以在閒暇時從事新活動或重拾舊喜好,可能是學語言、上藝術課程、認真運動──更好的生活品質,彷彿在對過去把她們當工具人的職場提出抗議。


▌即使重返職場,女性依然「家庭優先」

我們常見媒體報導,回歸家庭的女性如何從育兒中找到自信與新目標,似乎家庭才是幸福所望。但書中受訪的菁英女性還是希望能重返職場,高達五分之四的受訪者最後都返回有給薪工作,作者將之分成「家庭優先」和「重新開始職涯」兩個時期。

前者大多發生在孩子進入小學,媽媽雖有較完整的時間,但仍需接送孩子與照料課業,所以多會選擇工作時間不長、但非常有彈性的工作,例如可在家進行的工作,或臨時兼職(如代課老師、專案助理),保持工作的熟悉感又能與時俱進,雖然薪水不高,但可補充家庭收入,而且不必加班、不會有超過本職的要求。

之所以選擇沒有福利保障的「零工經濟」,是因為傳統的「好工作」幾乎等同於不友善家庭的長工時。而且她們並非主動出擊,反而是被「找出來」工作,只要和曾共事又保持聯繫的人說自己有空,就有各種兼差找上門。她們沒有設定太多工作期望,感覺「什麼都可以做」,只要給她們兼顧家庭的彈性。

到了「重新開始職涯」期,這群菁英媽媽已接近50歲,孩子已經讀高中或大學,友伴比父母更重要,女性面對空巢期,重返職場主要是尋找新目標、認同與成就感,而且這份工作最好能讓她繼續稍稍關照孩子、又不用放棄已經習慣的休閒時光,她們思考的是「接下的人生,我打算怎麼生活」,這樣的思考脈絡,和一直在拚事業的男性伴侶截然不同。

當男性的「職業軌跡」是一條直線、一步接著一步時;同齡女性,可能因為生育而中斷或充滿曲折。


▌不要讓父母在孩子與工作之間拔河

如譯者許雅淑在序文所提醒:這是一群菁英媽媽,所以她們還能有選擇;經濟優勢讓她們投入密集母職同時建立生活品味,這並不適用於所有因生育而退出勞動市場的女性,其他階級的女性即使蠟燭兩頭燒,也沒有退出職場的自由。

但我們可以藉由本書思索,這群菁英媽媽是最有機會、最有條件的人,卻選擇回到家庭,擴大整體的性別不平等,如作者真摯的建言,當投入勞動的女性人數愈來愈多,傳統工作結構卻一成不變,依然圍繞著傳統家庭的方式,勢必產生扞格。

我們看到,當這些女性於中年重返工作,再次為自己選擇「不做哪些工作」,所有受訪者都不返回前雇主的工作,因為那些「好工作」代表著沒有彈性與品質的家庭生活,以台灣為例,儘管《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員工規模100人以上的事業單位應設立「托兒服務機構」或「托兒措施」,但還是有三成二的企業沒有做到,有二成一甚至沒設置「哺(集)乳室」。

良好的勞動條件與環境,不只友善想生育的女性,也關照到那些想為家庭付出更多的男性,以及不想生育、但也不希望工作能力優秀的女同事消失於職場的人。政府催生或加碼再多育兒津貼也沒用,宣傳口號都是空話,如果沒有改變勞動環境的決心,不分性別都拒絕不合理的長工時,讓「家務分攤」成為可能,修正「女性是主要照顧者」這個歷久不衰的文化假設,就只會讓上班或不上班,成為當代父母的兩難——不用是菁英,任何父母都不想在陪伴孩子成長與取得工作成就之間痛苦拔河。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電子書)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電子書)


作者簡介

曾任報社記者,
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育有一狗二孩三貓,
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
著有《迎向溫柔生產之路》繪本《一百萬個親親》
合著《餐桌上的真食:用腦決定飲食風景,吃出環境永續 《遜媽咪交換日記》


OKAPI專欄【繪本告訴你怎麼教小孩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不要找他們麻煩,他們也是艱苦人,阮艱苦人就要疼惜艱苦人。」

漁工有國籍之別,但海洋沒有國界之分。只要出了海,一樣都要賭上性命。透過五本書,讓我們一起認識漁工、移工的處境。

536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