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深讀10分鐘10-Minute Reading

曾在六四現場的《華盛頓郵報》記者潘文,如何看待美中關係?(ft.14本美中關係書單)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潘文(John Pomfret)的《美國與中國:十八世紀末以來的美中關係史》於2016年在美國出版不久後,川普當選,再過兩年,川普發動美中貿易戰。這是一本早就該在台灣出版的書,因為這閱讀經驗對我們太重要了。

無論是在當時或現在,無論美國人,甚或台灣人,對於美中關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大家都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但透過閱讀潘文這本梳理美中關係史的佳作,還有稍後我將提及的一些書,希望能找回一點洞若觀火的領悟。重點是,美中關係幾乎跟美國的歷史一樣長,近240年以來簡直像一樁一言難盡的婚姻故事,很多時候無論要離婚或繼續一起生活,都很困難,而本文提到的幾本書,能幫助我們試圖理清這關係,看出背後的門道。

美國與中國:十八世紀末以來的美中關係史

美國與中國:十八世紀末以來的美中關係史


潘文的洞見:傳教與做生意沒兩樣

中國在甲午戰爭輸給日本後,是曾任國務卿的John Foster(後來,他的兩個外孫John Foster DullesAllen Dulles在艾森豪總統手下分別擔任國務卿與中情局局長)把日本要求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與台灣一事洩漏出去,才會導致俄羅斯、法國和德國聯手強迫日本交還遼東半島和旅順大連。

八國聯軍之役後,美國再次跳出來幫助中國避免其領土遭列強瓜分,戰爭部長伊立胡.魯特(Elihu Root)甚至曾說,中國若遭到瓜分,「將是僅次於羅馬帝國崩潰的大事,對人類的影響極為重大。」在這背景之下,或許我們就不難了解為何美國明知中國是敵手(如小布希總統所說,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而非柯林頓說中美具有「戰略夥伴關係」),也很在意中國糟糕的人權表現,卻始終不肯斬斷美中關係——理由就像知名歌手法蘭克.辛納屈 (Frank Sinatra)說的,「我不認為可以將八億中國人踢到地毯底下,簡單假裝他們不存在。

而對於潘文來講,這就是「廣大的中國市場正等著美國商人」的思想已深入資本主義美國的腦海裡,無論是美國商人或傳教士,兩百多年來都垂涎著中國的龐大市場——傳教士難擋中國「靈魂市場」的魅力,如同美國營業人員覬覦龐大的中國商品市場。美國是個服膺現實主義思維的國家,“interest”(包括經濟「利益」與其他各種「旨趣」)在其與任何國家交往過程中扮演壓倒性的角色,美中關係如此,美台關係當然也不例外。


潘文與美國記者書寫中國的大傳統

潘文是何許人也?他出身美國西岸名校史丹福大學,取得東亞研究碩士後投入新聞業。他曾說自己是美中關係正常化的第一批受惠者,曾到南京大學當交換學生,精通中文,這背景也形塑了他畢生的新聞事業。1988年他獲美聯社派駐北京,沒想到才一年就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國政府以他進行不實報導為由將其驅逐出境。1992年進入《華盛頓郵報》服務後,他走遍世界各地報導戰爭與革命,堪稱出入各種歷史現場的男人,最後獲聘為《華郵》北京分社社長(目前已卸任)。

29歲的美聯社記者潘文(左)在天安門廣場上,他身前是學運領袖王丹與吾爾開希。


《美國與中國》是潘文寫的第二本書,耗時五年完成,書中他跳脫新聞報導的角色,像個史家一般追索1783年以降的美中關係:起點是一艘名為「中國皇后號」的商船從紐約港出發前往廣州販售貨品,就此開啟了兩國以商業為最初基礎,後來漸漸與宗教、政治、教育、藝術、文學,甚至飲食都有深厚關係的雙邊互動——沒錯,如果你想了解中國菜在美國文化與歷史中扮演的角色,別錯過安德魯.柯伊(Andrew Coe)寫的《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

此外,《美國與中國》也讓人想起許多美國記者都分享過他們的中國經驗,像《紐約時報》駐華首席記者哈雷特.阿班(Hallett Abend)寫過《採訪中國》一書,記錄他1926-1941年的見聞,從北伐、寧漢分裂、918事件一路寫到對日抗戰。《時代》雜誌的駐北京記者Richard Bernstein(漢名白禮博)也曾憑藉豐富的中國經驗撰寫《中國1945:中國革命與美國的抉擇》,剖析二戰結束不久後複雜無比的美中關係。

採訪中國:《紐約時報》駐華首席記者阿班的中國歲月(1926-1941)

採訪中國:《紐約時報》駐華首席記者阿班的中國歲月(1926-1941)

中國1945:中國革命與美國的抉擇

中國1945:中國革命與美國的抉擇


對讀:史景遷《改變中國》與張純如《美國華人史》

潘文在《美國與中國》中文版後記表示,他「每天沉浸在美國和中國商人、冒險家、傳教士、外交官、竊賊和革命家的故事中,這些人物打造出地球上所有民族間最為錯綜複雜的關係。」這讓我想起不久前辭世的耶魯大學史學大師史景遷(Jonathan Spence)1969年的《改變中國》,這本書副標題是「西方顧問們如何改變中國的故事」,但觀其內文,真正的要角卻都是美國人:從中國行醫的美國傳教士伯駕(Peter Parker,第一章)、幫清廷帶領常勝軍清剿太平軍的華飛烈(Townsend Ward,第三章)、為中國翻譯出《萬國公法》等重要作品的美北長老會傳教士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第五章)、為國民政府執行黃河治水工程的工程師托德(Oliver J. Todd,第八章),到二戰期間美國政府陸續派來中國督軍的陳納德史迪威魏德邁三位將軍(第九章)。要說美中關係是靠錢堆疊出來,也太過膚淺。從這些名單我們不難發現,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確有千絲萬縷般的歷史淵源。

甫辭世的史學大師史景遷於1969年推出《改變中國》一書,充分展現出美中關係是互惠互利,卻愛恨交加的交往史。

《美國與中國》這本書建立在一個潘文認為簡直像佛教輪迴的重要基調上:「中美雙方都經歷狂熱的魅力,產生希望,然後卻失望、排斥和厭惡,但終究又回到相互傾倒。隨著歷史之輪每次轉動,新期望和不可避免的幻滅交互出現:舉例來說,八年抗戰與國共內戰期間,國民政府滿心期待美國出手救援,但等到的總是失望大於希望(關於這點,不妨參考Rana Mitter寫的被遺忘的盟友)。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前,美國也是殷殷企盼中國能因為改革開放,從經濟開始改變國體,帶來和平的自由民主演變,但這美夢卻被解放軍的坦克部隊輾碎了。美中的交惡,簡直像歷史噩夢般重覆出現,對此美國華人史作者張純如也有非常沉痛的體悟,她觀察到,美國社會對華人的印象往往取決於美中關係的好壞:經濟不好,美國人怪華人以低薪搶工作;韓戰爆發後,美國對華人保持戒心;1991年蘇聯垮台後,世界進入後冷戰時期,留下的強權空缺由中國補上,導致美國又開始提防華人;2001年海南島發生「美中撞機事件」,一批美軍遭羈押,社會又浮現反中、反華聲音......。

被遺忘的盟友

被遺忘的盟友

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

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

美國華人史: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一百五十年華人史詩

美國華人史: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一百五十年華人史詩

Andrew Coe的《雜碎》與張純如的《美國華人史》談的是美中兩國自19世紀中葉以降在飲食、藝術、文學、政治、社會等全方面的深厚關係史。


從《美國與中國》裡的白邦瑞看美國官員的態度轉變

潘文指出,這幾年美國出現的許多報告和專書不約而同建立在一個基調上:美國押寶在中國似乎押錯了(至少目前看來)。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的《2049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球的祕密戰略》算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因為他曾在雷根政府擔任國防部助理副部長、於老布希政府擔任國防部長辦公室的亞洲事務特別助理(1992-1993),從尼克森至歐巴馬時代都是美國政府的國防政策顧問。潘文直指《2049百年馬拉松》一書的重點:白邦瑞「主張自1949年革命之初,中國就已暗藏一個要超越美國的祕密計畫……。以大徹大悟的心情寫下,現在該是美國對中國硬起來的時候了。」理由很簡單,因為中國幾乎完全未能符合美國的熱切期待。這本書的指標性在於,1975年9月白邦瑞還在擔任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研究員時是最早主張出售軍火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之一,且在差不多時間,中情局官員李潔明(James Lilley,後來曾任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與駐韓、駐中大使)也呼應其論調:和中國增強軍事關係,可強化中共黨內親美的溫和派地位。如果連白邦瑞都這麼說,目前美國對美中關係的態度為何,應該也是昭然若揭了。

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寫《2049百年馬拉松》書痛批中共在建國伊始就暗藏一個超越美國的計畫,但很少人知道他是1970年代最先建議美國政府賣武器給中國的人之一,因此潘文說白邦瑞彷彿「大澈大悟」白邦瑞寫《2049百年馬拉松》痛批中共在建國伊始就暗藏一個超越美國的計畫,但很少人知道他是1970年代最先建議美國政府賣武器給中國的人之一,因此潘文說白邦瑞彷彿「大澈大悟」。


以告解心情寫書的可不只白邦瑞。另一位潘文所謂「中國的老朋友」還包括亨利.鮑爾森(Henry Paulson)。如果說白邦瑞代表情報界的心聲,那麼Paulson的《與中國打交道:美國前財長鮑爾森的二十年內幕觀察》則是金融圈的重要觀察。潘文在《美國與中國》花很多篇幅著墨美國政府幫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過程,另一件與中國經濟崛起相關的大事,莫過於Paulson首先把華爾街那一套「點指成金」的技術教給了中共。1991年,Paulson擔任高盛公司投資銀行部門共同執行長,訪問中國後他建議中共讓中國國企上市,創造國際級大企業集團。接下來幾年,高盛與摩根史坦利及其他投資銀行「結合美國財金知識和中國市場的美夢,為共產黨創造數十億美元的橫財。從1993年至2010年,中國國企從國內證交所籌到3890億美元資金,也從國際市場籌到2620億美元。

美國前財長Henry Paulson還在高盛任職時就以「國企上市」的簡單概念幫中共賺取幾千億美元的暴利,
他寫的《與中國打交道:美國前財長鮑爾森的二十年內幕觀察》不無告解的意味。


但我們不妨看看這位曾領導美中兩國「戰略經濟對話」的小布希政府財長在《與中國打交道》是怎麼說的:「為了將中國打造成現代化的超級大國,習近平制定了雄心勃勃、全面多元的政策,這讓美中關係變得更加重要,也更為複雜。面臨一個在國際舞台上更加強勢、在國內進行深遠變化的中國,中美兩國無論是日常交往還是長遠合作,其挑戰前所未有。」話說得很含蓄,但無非就是表明,美國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對中國處處讓利,競爭是在所難免的,且中國內部的經濟問題不小,遲早會出事。


軍事衝突的看點:南海

近年來,美國國內各界頻頻檢討政府過去幾十年到底出了什麼錯,怎會看似丟掉了原有的國際霸主地位?不約而同地,外交界兩位重量級學者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卡特總統的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柯林頓政府的助理國防部長)與麥可.曼德爾邦(Michael Mandelbaum,曾任柯林頓總統的顧問)分別在他們寫的《美國世紀的終結?》《美國如何丟掉世界?: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致命錯誤》把「中國崛起」當成美國在外交與地緣政治上的最大考驗之一。近兩年常有國際媒體把台灣海峽形容成美中最容易發生軍事衝突的火藥庫,但大家也別忘,距我們不遠的南海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國內出版界對此議題也非常敏銳,從2020年9月後一年半內出版了三本專書:比爾.海頓(Bill Hayton)的《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的《南中國海:下一世紀的亞洲是誰的?》與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的《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三位作者分別來自新聞界、智庫與學界,為我們深入剖析南海與東南亞政局,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美國世紀的終結?

美國世紀的終結?

美國如何丟掉世界?: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致命錯誤(二版)

美國如何丟掉世界?: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致命錯誤(二版)


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

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

南中國海:下一世紀的亞洲是誰的?

南中國海:下一世紀的亞洲是誰的?

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

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

這兩年關於美中於南海與東南亞角力的書籍紛紛出爐,這顯示台灣海峽並非美中兩國唯一的地緣政治角力舞台,在台灣南邊擦槍走火的機率也不小。




作者簡介

台大翻譯碩士學程專任助理教授,專長為英美、華語文學比較研究、翻譯研究。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50餘種,近年譯作有海明威經典小說《戰地鐘聲》、歐陽泰《火藥時代》、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三版)與梅爾維爾《白鯨記》。曾任第41、43屆金鼎獎評委。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21中文新書榜前十精選,原來,今年最流行的讀物是這些!

今年度絕不可缺少的閱讀話題都在這裡!

12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