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知名兒童集體失蹤案「哈梅恩的吹笛人」真相,終於被解開?──讀《哈梅恩的吹笛手》

  • 字級

 吹笛手以笛聲帶著孩子一同消失。(左圖/《哈梅恩的吹笛手》內頁;左圖/ wiki


傳說原本是農民的歷史敘述,跟童話故事本質上是不同的。傳說一開始不過是由單純的歷史事實轉化而成,但在轉化過程中,最原初的事實在不知不覺間牢牢嵌進了庶民的思考世界框架,並被賦予了定位。
──奧爾格.格洛柏(奧地利民俗學家)

〈哈梅恩的吹笛人〉(Rattenfänger von Hameln),又名〈花衣魔笛手〉,這個德國民間故事隨著收錄在格林兄弟的《德國傳說》(1816) ,成為家喻戶曉的警世寓言。委託捕鼠人驅鼠後撕毀承諾,不願給予報酬的哈梅恩鎮民,遭到捕鼠人報復,吹起相同的魔幻笛聲帶走鎮上的孩子一同消失,留下後悔莫及的父母。

日本也有類似故事,那就是打開玉手箱後瞬間成為老翁的〈浦島太郎〉、以及偷看女兒在房間織布的〈鶴的報恩〉,這些民間故事結局都是悲傷的,因為他們「違背」了自己的諾言。這些童話流傳到現今,成為道德教科書。

有趣的是,〈哈梅恩的吹笛人〉普及到全世界後,以該傳說為主題的短劇、慶典,為哈梅恩市帶來觀光財;吹笛手與孩童更逐漸被賦予不同的象徵地位,擺脫地域與時間的限制,成為生命力勃發的IP典故。日本推理名家中山七里的傑作哈梅爾吹笛人的誘拐(2016),犯罪現場就留下這張童話明信片,犯人以「吹笛人」的形象進行兒童連環綁架案。香港作家陳浩基的魔笛:童話推理事件簿(2020)則將故事拉回中世紀的哈梅恩,探索失蹤案的另一個理性真相。

經典好繪本40:花衣吹笛人【英國國寶級繪者繪製百年經典故事,內附四頁導讀】

經典好繪本40:花衣吹笛人【英國國寶級繪者繪製百年經典故事,內附四頁導讀】

哈梅爾吹笛人的誘拐

哈梅爾吹笛人的誘拐

魔笛:童話推理事件簿

魔笛:童話推理事件簿

\\哈梅恩市中不僅有吹笛人壁畫、也有吹笛人的戲劇演出//


由筆者製作,本土作家海德薇的出道作禁獵童話系列,更設計了童話家族代代相傳具有魔力的「法器」,女主角(花衣魔笛手的後代)便繼承了將音符化為魔法的「銀笛」,並捲入家族與教廷的世紀鬥爭。這個都會奇幻結合童話的概念,後來成功授權改編為國產手遊。早在這些近代小說之前,大文豪歌德就以《捕鼠人》為名寫過抒情詩,舒伯特和沃爾夫等音樂家更以此創作樂曲,可見吹笛人童話的影響力。

禁獵童話I:魔法吹笛手

禁獵童話I:魔法吹笛手

歌德詩歌:德語抒情詩及藝術歌曲譯注 (電子書)

歌德詩歌:德語抒情詩及藝術歌曲譯注 (電子書)

當傳說失去原有的樣貌,也不免令人好奇〈哈梅恩的吹笛人〉真正的起源與真相,並展開研究。這是真實發生的案件,更是史上最著名的集體失蹤案。它如何由13世紀的一起神祕事件轉化為童話故事?背後的各種真相論述,便是德國中世紀史專家阿部謹也(1935-2006)於1974年出版的《哈梅恩的吹笛手: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考察》主軸。本作不僅是童話研究的重量級專著,70年代出版後還引爆日本的「歐洲中古史熱潮」,如今終於引進台灣,是繼桐生操《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1998)後,對「童話史」感興趣的讀者之福。

德國中世紀史專家阿部謹也。(圖/台灣商務提供)

哈梅恩的吹笛手: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考察

哈梅恩的吹笛手: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考察

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限)

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限)


進入〈哈梅恩的吹笛人〉的世界之前,先釐清一些誤解:《格林童話》的原典其實是一個「傳說」,而非一則童話。德文的傳說(Sage),代表可信程度達50%以上,也就是說,這則故事本身與虛構的〈小紅帽〉、〈白雪公主〉截然不同。此外,格林兄弟撰書時設定的讀者是一般社會大眾,並非兒童。不論是傳說或童話,格林兄弟都是忠實紀錄口傳故事,並在撰寫時保留原意。因此,內容本身就具備不需改寫的懸疑色彩和完成度,在這批民間故事裡,被分類為「傳說」的〈哈梅恩的吹笛人〉,擁有極高的可信度──

阿部謹也駐德期間,從哈梅恩市集廣場教堂的玻璃彩繪,以及三份中世紀史料研究中,鎖定了明確的資訊:「1284年6月26日,哈梅恩有130名孩童,在各各他山一帶失去蹤影。」這些史料未經修飾,單純陳述事實,是這個傳說的最早紀錄。麻煩的是,130名孩童為何失蹤?失蹤原因為何完全沒有記載?這代表的意義是:「史料記錄者認為,孩童失蹤的原因本身就是謎」。換言之,學者沒有辦法純粹從史料得到解答,唯有更深入中世紀的研究,才能接近「傳說成為傳說」的可能性。

阿部列出三大問題,分析構成〈哈梅恩的吹笛人〉傳說的關係鏈:

  1. 哈梅恩這座城市,在1284年處於什麼狀態,隱藏了什麼問題?在1430到1450年間又產生什麼變化?
  2. 這130名孩子與父母的生活背景是?
  3. 「吹笛手」的真實身分是?為什麼他在紀錄裡成為事件主角?

阿部引用德國學者沃夫岡.范恩(Wolfgang Wann)的學說,統整出四百年來歐洲關於「哈梅恩」解釋的25大論點。一方面讓讀者了解這類研究之廣,並精選出最具說服力的學說,進一步探討。

一、「賽德蒙德之戰」說

地學者亨利希.施帕姆撰寫的《哈梅恩市史》指出,12-13世紀邦國統治體制確立的過程中,各地林立的「主教區」比起傳教,更接近於一種「領地主權」。哈梅恩市被所屬的富爾達修道院「轉賣」給明登主教區後,被單方面告知的哈梅恩人不服,組成市民軍抵抗,年輕人們從東門奮勇出擊,卻幾近全軍覆沒。

此說被視為最有利的說法長達兩世紀,也獲得哈梅恩市政當局支持。吹笛手是部隊最前方領頭的「喇叭手」,失蹤孩童被定位為「保衛家園而戰死的青年」,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原因是,1813年對抗拿破崙的德意志解放戰爭興起,民族意識高漲而將失蹤孩童美化為「賽德蒙德之戰」的犧牲者。事實上,此役與兒童失蹤的時間相差20餘年,在其他編年史中也未有任何戰爭與哈梅恩傳說有關,因此是一個因應時勢而生的附會。

二、「兒童十字軍」說

韓國暢銷書童話裡隱藏的世界史作者朴信英最推崇的便是「兒童十字軍」說。該學說也來自於知名歷史事件:在持續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背景下,1212年5月,一名法國牧羊少年史蒂芬自稱受到神啟要遠征耶路撒冷,竟集結了數千名少年少女。他們行進到馬賽搭上商船後失蹤,普遍被認為是遇到船難、或被商人當作奴隸賣掉了,同一年,德國也發生類似事件。阿部指出,中世紀常見的兒童十字軍,反映當時是個對孩子非常嚴苛,生活艱困、沒有娛樂,男孩早早肩負家計、女孩8歲就要嫁人。當孩子再也無法承受苦悶,集體逃家便是合理的舉動。

童話裡隱藏的世界史

童話裡隱藏的世界史

中世紀常見的兒童十字軍。(圖/wiki


三、范恩的「中古德人東部移民」說

談起中世紀,通常會聯想到祥和的莊園生活。然而12-13世紀,有大量人口從荷蘭、德意志西部橫越易北河,遷往德意志領主諸侯們剛征服的德意志東部,甚至是中東歐地區。這些遷徙的德意志人後代,居住於現在的捷克、波蘭、匈牙利,甚至烏克蘭。這個「中古時期德意志人東向移民拓殖運動」(Die Mittelalterliche Deutsche Ostsiedlung)的史實,為何與失蹤孩童扯上關係呢?

當然,「哈梅恩事件」(1284年)與德人「東向移民」全盛期重疊是關鍵,而范恩1948年提出的論點,是阿部最推崇的,這個理論的核心是「吹笛手=經紀人」。所謂「經紀人」(Lokator)其實是效忠於德意志東部、中東歐各國領主貴族的下屬,他們大多是低階貴族、騎士階級,領受領主賞賜的新土地,因為必須開發這些國土,於是扮演仲介者角色,前往德意志西部與歐陸西部,給予各種好處,招募百姓移民到東部從事開發工作。而在13世紀,歐洲出現飢荒、吃人肉現象,尤其哈梅恩耕地稀少,糧食不足的困苦生活是常態,集體移民是必然的選擇。

神聖羅馬帝國的習慣法法典《薩克森之鑑》,記錄了13世紀東向移民中的「經紀人」(上圖戴帽者)。(圖/wiki


范恩精闢指出,中世紀的「吹笛手」身為巡遊藝人(spielleute),身分低微備受歧視排擠。然而,據前述三大史料「呂訥堡手抄本」記載,吹笛子帶走孩童的長髮男子衣著高貴,所有人都驚嘆於其「華美」,顯然與窮困、理短髮的巡遊藝人不同。哈梅恩的吹笛人理應是低階貴族或富裕市民,是宣傳並帶動移民的使者。許多受限於原鄉人口已達飽和年輕市民,便隨著經紀人前往新天地開墾生活,徹底與故鄉失聯,久而久之化為集團失蹤的傳說。

范恩理論能夠漂亮解釋阿部提出的三大問題點,在本書審訂人、歷史學者杜子信副教授的說明中,確認已獲得近代的認可。最新研究發現,中古時期哈梅恩的近郊小鎮、聚落地名,幾乎一字不動地移植到當時德人東向開發的勃蘭登堡。「東部移民說」便是目前最受認可的學說。


四、漢斯.杜柏廷「移民遇難」說

比范恩研究略晚誕生的鄉土史家杜柏廷(Hans Dobbertin)同樣奠基於移民說,但他認為這個傳說的陰暗面過重,代表這些孩子(實際上是剛成年的年輕人)一定是遭遇不幸。他藉由吹笛手的服裝顏色、教堂彩繪玻璃插畫,判定那是斯皮格爾貝格伯爵的貴族家徽。1284年7月,這位伯爵的移民船發生船難,因此成為悲劇傳說的由來。但這個說法的相關人物連結薄弱,因此被併入其他類型的「遇難說」,未受特別探討。

※ ※ ※

《哈梅恩的吹笛手: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考察》不僅帶動日本的中世紀閱讀熱潮。作者擺脫過往只紀錄國家大事的史學著作,從無名修士遺留的各地編年史挖掘、拼湊出原本不被重視的庶民生活,開拓了獨樹一格的中世紀視野,學術成就獲得世界認可,日本政府也頒發紫綬勛章褒揚。

阿部謹也彷彿一位歷史名偵探,從歷史、政治、經濟、生活文化、風俗習慣等素材,查明不可思議的〈哈梅恩的吹笛人〉傳說真相,帶給讀者解謎的樂趣。而阿部在本作中詳細說明的方法論,更對日本人的歷史、社會學研究起了示範作用,如今許多學者都自承受其影響。「什麼是研究歷史的方法?」史實或謠言,又是經由口耳相傳變成傳說和童話?萬勿錯過這部雅俗共賞的經典名著。


哈梅恩的吹笛手: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考察 (電子書)

哈梅恩的吹笛手: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考察 (電子書)


作者簡介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百萬書評部落客,日韓劇、電影與足球專欄作家。本業為製作超過百本本土推理、奇幻、愛情等類型小說的出版業編輯,並成功售出相關電影、電視劇、遊戲之IP版權。興趣是文化內涵、社會議題的深度觀察。

 延伸閱讀 

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童話的魅力:我們為什麼愛上童話?從〈小紅帽〉到〈美女與野獸〉,第一本以精神分析探索童話的經典研究

童話的魅力:我們為什麼愛上童話?從〈小紅帽〉到〈美女與野獸〉,第一本以精神分析探索童話的經典研究

格林童話:故事大師普曼獻給大人與孩子的53篇雋永童話

格林童話:故事大師普曼獻給大人與孩子的53篇雋永童話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2022臺灣文學獎公布!得獎的是……

    金典年度大獎:賴香吟《白色畫像》 ●金典獎得獎:零雨《女兒》、何致和《地鐵站》、何玟珒《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張娟芬《流氓王信福》、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陳思宏《樓上的好人》、林懷民《激流與倒影》 ●蓓蕾獎得獎:唐福睿《八尺門的辯護人》、郭彥仁《走進布農的山》、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

    725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22臺灣文學獎公布!得獎的是……

金典年度大獎:賴香吟《白色畫像》 ●金典獎得獎:零雨《女兒》、何致和《地鐵站》、何玟珒《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張娟芬《流氓王信福》、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陳思宏《樓上的好人》、林懷民《激流與倒影》 ●蓓蕾獎得獎:唐福睿《八尺門的辯護人》、郭彥仁《走進布農的山》、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

72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