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乳滑」是怎麼造成的?不許再有一絲「國恥」,也不停改寫過去歷史──讀《製造中國:近代中國如何煉成的九個關鍵詞》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乳滑」近年成為熱門關鍵詞,以「辱華」諧音,嘲弄高唱民族主義的中國網軍「小粉紅」們如糾察隊般,高舉愛國大旗,到處舉報有人污辱祖國的行為,並倡言抵制。尤其剛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期間,受到國與國體育競技的刺激,各種偏激言論傾巢而出,「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就統計了「2021上半年辱華十大事件」,幾乎可說,你隨隨便便都會踩到乳滑地雷。近日沸沸揚揚的張鈞甯碩論事件即是一例,11年前碩論中的「我國」竟也能被無限上綱。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已經高揚成鐵板一塊,容不下一粒沙的態度也引來反感。

嫻熟亞洲問題的英國 BBC 資深記者比爾.海頓(Bill Hayton),在新書《製造中國:近代中國如何煉成的九個關鍵詞》談的既是過去,也是現代,他回溯歷史,對這些依循愛國教條的小粉紅現象,以及背後掌權者藉由操弄歷史所賦予的正當性和合法性,提出嚴肅的批判。本書一開始即指出一個大哉問:當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強權,它會怎麼對待其人民、鄰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

製造中國:近代中國如何煉成的九個關鍵詞

製造中國:近代中國如何煉成的九個關鍵詞

比爾.海頓先是比較了中國和印度,兩者都是世界上唯二人口超過十億、擁有龐大軍隊、核子武器,邊界爭端不斷的泱泱大國,卻很少有人視印度為國際局勢的「麻煩製造者」,中國則正好相反。許多人都享受了中國崛起帶來的經濟利益,但為何中國仍被他國政府或人民視為保持戒心的對象?

「與世界敵對」的詭異張力,中共官方的論述往往用「百年國恥」如此解釋:「在過去一百多年裡,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飽受西方列強欺凌,人民面對各種苦難……」於是,與西方勢力對抗,謀求民族復興,成為這段歷史的主題,這背後突顯的是:中國或中華民族理應是世界秩序的主導者。而當前中國統治者肩負的使命,就是要撥亂反正、回擊外來侵略、重返往日榮耀。

這種視民族為自然生成並永恆不斷的訴求,十分直觀,有利於國家團結和治理,實際上卻備受挑戰,因為這忽視了上世紀諸如《想像的共同體》、《被發明的傳統》等民族建構論者提出的創見和思辨,這些學術成果也替中國史研究帶來深刻影響;簡單來講,民族國家依循的「一民族一國家」觀念,都不是開天闢地即有的,而是後人基於時代需要,就地取材的創造和發明──既然是創造和發明,代表並非無可動搖。不過,此學術主流觀點,明顯違背作者在書中指出的:「中國共產黨對『什麼叫做中國、什麼才是中國人』有堅若磐石的觀點,且顯然決心不計後果的多加利用。進而改寫和誤用歷史,不容質問和挑戰。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新版)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新版)

被發明的傳統

被發明的傳統

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是在清帝國危急存忘之時所傳入,此觀念的引入,並非固體般從A地搬運到B地,而是液態地經由當地文化的濾網,經過漫長時間而成形,並加入了許多在地的見解。所以,我們不能忽視這些詞彙及概念的「不斷流變」狀態,還有它背後的政治目的。這本《製造中國》就是要還原「中國」、「主權」、「種族」、「國史」、「中華民族」、「國語」、「領土」、「暗沙」、「中國夢」等九個關鍵字,在時間與空間中的變化,並對中共官方的片面斷言提出質疑。

以書中最核心的關鍵字〈中國〉為例,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古老「天下」觀念,鮮少使用「中國」一詞,比較接近漢人文化圈的概念,也不用於國名。所以16世紀來到東方的耶穌會傳教士,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個沒有國名的國家,「中國」一詞遂成為外國人指稱這東方帝國的方式。耶穌會教士徐日昇(Thomas Pereira)在1689年(康熙年間)協助滿清和俄國訂立《尼布楚條約》時,就巧妙的讓拉丁文本的「中華帝國」(Imperii Sinici,西方觀念的國家)和滿文文本的「中央國家」(Dulimbai Gurun,天下的中心)兩者並存。到了19世紀,改革志士如梁啟超等,開始一連串國名的提議,「中國」一詞最後在歷史機緣下勝出,而所有的候選名稱(比如華夏、中華……)都接受了西方國家觀的重新轉譯,此即學習和發明的過程。

《尼布楚條約》的拉丁文版本《尼布楚條約》的拉丁文版本,另有俄文、滿文譯本。在1858年(清咸豐8年)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璦琿條約》。(圖/ wiki


〈主權〉一章中,清末權臣李鴻章的苦鬥,更顯示了在關鍵字傳遞和建構過程中的複雜。李氏一生政治生涯最大的挑戰,就是在「天下觀」和西方主權「國家觀」之間謀求平衡。對外他趨於現實,在條約中承認,清帝不再是天下的統治者,只是統治單一國家的君王,割地賠款;對內他堅守儒家的清流派,依舊主張傳統天下的觀念。「中國」就在一外一內的交相作用下慢慢成形,最終混合了作者所謂的「儒家的沙文主義」和「美國的法治主義」,塑造出今日在主權上的「基本教義」派──雖是現代國家,卻自視為高人一等(至少是亞洲)的中心或主宰者。

「天下」和「現代國家」兩者新舊雜揉,再搭配長期遭受外力欺凌,以及20世紀以來各路統治者特意的情緒催化,逐漸形成一種不容質疑的意識型態,剝奪了觀念在輸入移轉時應該保有的彈性。「種族」、「國史」、「中華民族」、「國語」、「領土」、「暗沙」、「中國夢」各關鍵詞無一不是如此。

作者在本書以「正反合」的寫作方法:先談「現代」(中國官方的宣稱)→回顧「過去」(聚焦在特定人物對議題的求索)→「再回應現代」(批評當下的誤用),呈現出無論民族、文明、語言、海陸疆域……從來都不是固有的存在物,多半只是權衡局勢下的選擇。甚至像「南海主權」,其實是民初地理學者白眉初,他沒受過正規訓練,也沒前往南海勘查,只是複製前人的資料(和錯誤),自己畫出一條想像的疆界,在日後民族情感的作用下,將錯就錯所的結果。

其中的混亂和謬誤,則是「關鍵詞」及概念在傳遞過程必然造成的現象,尤其在為了救國、立國的前提下。宏觀來看,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也有類似的後遺症,因為民族國家本來就是後天的想像和建構,肯定帶有許多牽強附會、斷然的主張,長遠帶來的副所用是各國皆然的難題。作者指出,當前中共官方最大的問題,是無視歷史的複雜和變動,獨尊大我(即書中所言的「中國夢」),禁絕討論的可能,變本加厲地片面從傳統和現代中取材,操弄情緒,鍛造出絕對服從的新教條。

這在中國形成了一種新的政治意識形態,比爾.海頓寫道:「一個具有單一的『核心』領導人,堅定要求民族同質性,不容忍差異,以黨治國而不是依法治國,推動社團主義式的經濟政策,注重紀律以及基於種族例外主義的意識型態──凡此種種都以國家機關施行大規模監視為後盾。」這樣的氣氛下,不允許再有一絲「國恥」,也不停改寫過去的歷史,成為自我合理的強化循環。

比爾.海頓最後回答了本書一開始的提問,他指出:「一個國家相信自己擁有優越的文明,將人民與其他地區的人類發展分開來,而且在帝國秩序的最頂端占有特殊的地位,這樣的國家一定會被鄰國和整個世界視為威脅。」世界歷史上類似的例子很多,最後往往以悲劇收場。任何神話般的宣傳,都應該接受檢視。戳破神話,還原歷史,正是《製造中國》今日讀來的價值所在。當人人都能扮演直言國王裸體的孩子,社會才能凝聚和國家機器抗衡的力量。



比爾.海頓(Bill Hayton)作品 

製造中國:近代中國如何煉成的九個關鍵詞 (電子書)

製造中國:近代中國如何煉成的九個關鍵詞 (電子書)

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

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


翁稷安
歷史學學徒,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專長為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大眾史學、數位人文學。理論上應該是要努力在學院裡討生活的人,但多半時間都耗費在與本業無關的事務裡,以及不務正業的事後懊悔之中。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開學了!關於性教育,就像英文、數學,孩子同樣需要「知道這麼多」!

學校雖然也會教,但有些問題爸媽親自回答更適合,關於身體構造、小孩怎麼出生、性向的多元,繪本裡通通有教!推薦你多本優良性教育繪本,和孩子一起學會如何保護自我、尊重他人

208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