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嚴重的美國暴力犯罪根源,竟輾轉來自立國的核心精神?──讀《從邪念到暴行》

  • 字級




瘋狂就像地心引力,有時候需要做的不過是輕輕一推。
──《蝙蝠俠:黑暗騎士》(2008)

校園槍擊案、大屠殺槍手、連續殺人魔、暴力狂信者……多年來我們在新聞上耳熟能詳、甚至因置身事外而感到麻木的重大犯罪事件,卻深深地烙印在美國人的生活、甚至成為犯罪者前仆後繼複製的文化腳本之一。全球數據庫網站「Numbeo」公布2020年全球治安排名統計,133國裡美國只排在84名,犯罪指數也排在中等區域,在先進大國裡成績可說是落後得離譜。

即使是美國人自己也這樣覺得,在今年7月才發表的民調顯示,有28%國民認為國家內的暴力犯罪極為嚴重,這是20年調查以來比例最高的一次,還有48%的人不贊同拜登處理犯罪的政策。「美國到底怎麼了?」資深鑑識心理學家克里斯.莫漢迪(Kris Mohandie)博士在2019年出版的《從邪念到暴行:跟蹤騷擾、人質挾持、校園槍擊、無差別殺人,鑑識心理學家的當代犯罪診斷書》或許能提供這個大哉問的一些解釋。

從邪念到暴行:跟蹤騷擾、人質挾持、校園槍擊、無差別殺人,鑑識心理學家的當代犯罪診斷書

從邪念到暴行:跟蹤騷擾、人質挾持、校園槍擊、無差別殺人,鑑識心理學家的當代犯罪診斷書

Evil Thoughts: Wicked Deeds

鑑識心理學家克里斯.莫漢迪(Kris Mohandie)。


莫漢迪的研究領域相當廣泛,他在加州專業心理學院就讀研究所,並在就讀期間進入警局與心衛中心實習,逐步累積經驗。師承60年代一手創立警察心理學的馬丁.萊瑟博士,自1991年獲得執照後長年任職於洛杉磯警局,往後更接受其他州,甚至遠至加拿大的調查顧問諮詢,也在FBI 兼任處理反情報與反恐事務,是美國最受尊敬的鑑識心理學家之一。他在本作全方位地統整與暴力罪犯相關的訪談與研究,深度剖析多種主流犯罪的動機、損害與成因。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未來如何防範的寶貴建議。所謂「事出必有因」,在閱讀本作的過程,能夠詳盡認識美國特有的犯罪種類,進而理解兇手腦中的「邪念」如何催化為「暴行」,其社會背景、意識形態為何?是一本精彩又全面的「破案神探」社會學專輯。

書中探討了八個犯罪議題:人質劫匪、連續殺人魔、校園槍手、大屠殺槍手、暴力狂信者、精神病患犯罪、跟蹤狂、說謊的受害者這。因篇幅有限,本文將集中在校園槍手、大屠殺槍手的領域,並總結筆者認為解開所有癥結點的美國特有犯罪型態之幕後核心。

美國前總統雷根在1989年的演說中,引用前人將偉大的美國比喻為《聖經》裡「山丘上閃亮的城市」,並以各種善行受到矚目;然而另一面的美國也如莫漢迪所感嘆,令人聯想到一次次死傷慘重的槍擊案、充滿憎恨的孤狼槍手,以及歷屆政府都不願大力修改的擁槍條例。1999年「科倫拜校園事件」為美國立下恐怖的分水嶺,兩名高三生用槍枝與炸藥對自己學校進行慘烈的殺戮後自盡。

科倫拜不是第一次發生槍擊案的學校,但這裡位於丹佛都會區的白人偏富裕階級城鎮,並非社經地位偏低的貧民窟。也因此,科倫拜粉碎了美國人的自信與迷思──曾經以為線內的「我們」很安全,因為殺人的「他們」在那條看不見的線外面,但這種毫無道理的屠殺若能發生在科倫拜,也會發生在任何地方。糟糕的是,即便出生於1999年後,或根本生活在美國之外的新一代校園槍手,他們還是會說自己參考了科倫拜事件,此崇拜模仿行為即「科倫拜效應」。

專家調查證實,兩名高三生並沒有遭遇霸凌或虐待,而是他們本身養尊處優、愛挑釁、過於自戀卻不被周遭認可,才養出心裡的怪物。而另一類型的大屠殺槍手(mass casualty shooter,又稱大規模死傷槍手)也有相同動機:憤怒。以及類似的狂言:「我會這樣都是你們的錯」。莫漢迪強調,真正該負責的絕對只有犯罪者自己,以及那些知情不報、有意無意幫他們排除障礙的人。有太多案例告訴我們,槍手犯案前都會向朋友提出預告、在網路上PO文或自拍,卻常不被當一回事。

這些槍手就是想把自身怒火發洩在群眾上,更想「留下惡名」。就像科倫拜高三生的遺言:「大導演會搶著把我們拍成電影。我知道我們會有一堆人追隨,因為我們他媽的跟神沒有兩樣。」很遺憾的,科倫拜效應似乎應證了這點。至於為什麼有這麼多槍手選擇用相同的方式出氣?其實與美國的庶民娛樂文化有關。

大象葛斯范桑電影《大象》

科倫拜校園事件DVD

紀錄片導演麥可摩爾:科倫拜校園事

事發的19分鐘 (10週年紀念版)(二版)

事發的19分鐘 (10週年紀念版)(二版)


在經濟大蕭條期間惡名昭彰的「鴛鴦大盜」邦妮與克萊德,在當代被媒體塑造為一種反抗體制的悲劇英雄,他們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我倆沒有明天》(1967)、《閃靈殺手》(1994)等,賦予了他們誇飾的浪漫、瀟灑色彩。電影將惡行正當化的價值觀,讓《閃靈殺手》被許多校園槍手奉為圭臬。藝術創作模仿現實人生,現實人生又模仿起藝術創作,形成恐怖循環。無獨有偶,莫漢迪訪問過某位暴力槍手也自視為亡命天涯的獨行俠,為自己殺的人比西部時代評價兩極的比利小子(Billy the Kid)更多而得意洋洋。

每個國家都有類似西部時期那樣的血腥歷史,然而好萊塢強大的說故事能力,替美國賺進可觀的經濟效益,也慢慢塑造出「惡名也可名留青史,成為經典電影」的附帶價值。這是有科學佐證的,青少年的大腦尚具可塑性,容易因外力或同儕左右而變形,青少年會更無所謂於自己行為對旁人的影響,並擁抱黑暗。他們腦中因憤怒、想成名而產生的「邪念」,可能在周遭有意無意提供的助燃劑下引爆。

「鴛鴦大盜」邦妮與克萊德。(圖/wiki)

我倆沒有明天 (DVD)(Bonnie and Clyde)

我倆沒有明天 (DVD)(Bonnie and Clyde)

閃靈殺手

閃靈殺手

 

《憤怒》(Rage)史蒂芬.金小說《憤怒》(Rage)

除了前述電影,還有一個知名案例是史蒂芬.金1977年的小說《憤怒》,天才作家當年書上的預言不幸成真:「他扭曲的心靈,讓安靜的教室變成了危險的恐怖世界。」在90年代,一些校園槍手都說自己受到《憤怒》劇情啟發,仿效主角持槍挾持同學、射殺老師的「名場面」,讓史蒂芬.金在1998年主動聯絡出版社絕版此書,他表示:「我的書並沒有讓他們崩潰,或是將他們變成殺手;他們會對書中的特定內容產生共鳴,是因為他們原本就已經支離破碎。但話說回來,我確實認為《憤怒》是一種催化劑,所以我才會主動將該書下架。明知道有孩子想點火的地方,我們自然不會還留一桶汽油在那兒。

要怎麼扭轉這些錯誤的觀念,《從邪念到暴行》提出一個極端的建議:無名的墳墓。把他們埋在杳無人煙的無名的墳墓中,讓他們遭到遺忘,並絕口不再提起他們姓誰名啥。抹去他們曾存在於世間的蛛絲馬跡。」讓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後人失去奉惡人為師的機會,把那些殺人如麻的影片徹底刪除。確實,近年美國執法部門、受害者遺族紛紛訴求媒體,把目光聚焦在悼念被害者,不要再花篇幅特寫校園槍手、不要再議論他們的犯行與動機、不要讓想藉此成名的人得逞。

當然,美國槍擊案猖獗,槍枝氾濫是關鍵,無論經歷多少次抗議,至今修法都不見大動作調整。莫漢迪在書中也大力批判擁槍團體與收受利益的政客。槍枝管制嚴格的亞洲國家,自然難以有大屠殺槍手,多是可迅速被制伏的持刀兇手;2019年3月,紐西蘭清真寺發生慘烈的槍擊案,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在一週內就禁止全國內流通任何軍事武器。目前美國頂多是各州實施的「紅旗法」(red-flag laws),家庭成員的舉報,得以讓執法部門「限縮」某人的擁槍權。

政治學者說明,美國在獨立戰爭時期正逢自由主義的啟蒙,1791年制定的憲法第一條是「信仰、出版、集會、示威自由」,第二條便是「擁有和攜帶武器的自由」,美國的立國精神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自由主義性格,然而珍貴的民主價值發展至今已逐漸扭曲,憲法第二條成了擁槍團體的護身符。莫漢迪指出,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對人身自由的捍衛,已經到了任由不定時炸彈般的妄想者在街上趴趴走,直到他們爆炸的程度;而美國全國步槍協會(NRA)的成員,則以金錢與選票牢牢綁架了政客。

美國全國步槍協會(NRA)在洛杉磯槍械大展的會員招募攤位。(圖/wiki ©Adam Jones


莫漢迪最愛的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火線追緝令》(1995),連續殺人魔以「七宗罪」來制裁受害者的概念,成為犯罪文創史上的經典創意。若檢視暴力犯罪者的「邪念」,會發現竟與七宗罪有相同的原動力:校園或大屠殺槍手不願靠腳踏實地累積善事的「懶散」、單方面認為遭遇虧待的「憤怒」;謀財害命的「貪婪」、變態跟蹤狂或情殺的「色慾」與「嫉妒」,而不加克制,其泯滅人性滿足內心黑暗衝動就是一種「暴食」的慾望。

而七宗罪之首,是前述分析犯罪者動機所總結出的:自我「傲慢」。在自由與個人主義盛行下,意圖留下惡名的自私、不接受相異信仰、認為全世界都對不起自己,甚至只為一己之樂掠奪生命,源頭都來自傲慢。要遏止暴力犯罪,說來老生常談,實行起來卻難比登天。即便是身在台灣的我們也是如此。但別忘了,七宗罪之外,人類還同樣擁有真正值得崇尚的「七美德」。

從邪念到暴行:跟蹤騷擾、人質挾持、校園槍擊、無差別殺人,鑑識心理學家的當代犯罪診斷書 (電子書)

從邪念到暴行:跟蹤騷擾、人質挾持、校園槍擊、無差別殺人,鑑識心理學家的當代犯罪診斷書 (電子書)


作者簡介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百萬書評部落客,日韓劇、電影與足球專欄作家。本業為製作超過百本本土推理、奇幻、愛情等類型小說的出版業編輯,並成功售出相關電影、電視劇、遊戲之IP版權。興趣是文化內涵、社會議題的深度觀察。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惡意是怎麼成形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透過文學、戲劇作品和當事人、當事人家屬的自白,我們是否有機會離真相更近一些?

573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