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電子書|有聲書

【八旗文化專門店】來自草原的內亞力量,是理解中國歷史的關鍵

  • 字級




■ 在通往內亞的道路上,你走了多遠?

「內亞」在地理上是指歐亞大陸上,西至裏海、東至中國新疆的廣泛內陸地區;區域內分布著遼闊無邊的草原與沙漠,自古以來便是大陸東西兩端的天然隔離區。

但從歷史長河來看,人類的活動促使內亞不再只是隔離區,而是連結東方與西方的通道。約從西元前四千年開始,內亞草原的居民成功馴化馬匹,並且發明了有輪馬車,將內亞草原轉變為如同今天「高速公路」,推動人群的遷徙與貿易的流動,讓歐亞大陸的文明歷史進入全新的紀元。

圖1:威尼斯地圖學家毛羅繪製於西元十六世紀的《毛羅地圖》[Fra Mauro map],其方位上南下北,清楚描繪了歐亞大陸的輪廓及整體性,為近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地圖之一。在該圖中,中央的「內亞」地區位圖1:威尼斯地圖學家毛羅繪製於西元十六世紀的《毛羅地圖》[Fra Mauro map],其方位上南下北,清楚描繪了歐亞大陸的輪廓及整體性,為近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地圖之一。在該圖中,中央的「內亞」地區位於全圖的視覺重心,充分呈現其在歐亞大陸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歐亞大陸的歷史方向,基本上便是循著內亞的草原通道持續交流,相互推動前進。我們所熟知的「絲綢之路」、以及較不為人所知的「黑貂之路」,都是數千年來在歐亞大陸上無數條「文明網路」的其中一部分。

在這條網路上的各種民族、國家與文化,既是出發點、也是終點站;既輸出商品與文化到異鄉、也輸入外國的技術與觀念。哪怕是「天下之中」的華夏地區,也無法自外於「交流即是融合」的文明歷史長河之中。

華夏文明並非孤立成長,而是通過內亞草原,透過來自西方的技術與知識而歷經多次演化。所謂「西方」並不是單指歐洲,而是包括伊朗、兩河、埃及等各式各樣的多元文明,如商王朝的馬戰車貴族文化、透過「絲路」傳入的印度佛教以及波斯的工業技術,當然還有「胡服騎射」──也就是學習騎馬民族如匈奴、鮮卑、突厥人的軍事組織與技術。

因此,可以說,從華夏文明所處的中原地區往西而去,走得越遠、了解越深,便越是能明白華夏文明與中國歷史演化的關鍵所在。

 

■ 花木蘭的傳說,是內亞文化如何影響中國的最好體現

從內亞的角度反觀中國歷史,往往會刷新視野,顛覆傳統印象,一個典型案例便是流傳千年的花木蘭傳說。

圖2:傳統文人想像的「花木蘭」,往往是具有江南特色的柔弱女子,因此又稱為「梁木蘭」,將花木蘭視為南北朝時期的梁朝南方人。圖為清代赫達資所作《畫麗珠萃秀》之〈梁木蘭〉。圖片來源:Wikimedia Co圖2:傳統文人想像的「花木蘭」,往往是具有江南特色的柔弱女子,因此又稱為「梁木蘭」,將花木蘭視為南北朝時期的梁朝南方人。圖為清代赫達資所作《畫麗珠萃秀》之〈梁木蘭〉。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花木蘭在民間詩歌中的傳統形象是一位代父從軍的孝順少女,在加入軍隊後歷經挫折而不氣餒,最終成功驅趕北方的騎馬蠻族;但實際上花木蘭可能是一位出身內亞的女戰士,屬於鮮卑人、突厥人或嚈噠人等草原騎馬民族,擁有強健的體魄而能騎射。

「木蘭」之名據學者考證與中古阿爾泰突厥語有關,有雙重涵義:第一層涵義是雄鹿、馱鹿,是一種大型猛獸,適合當作戰士的名字。第二層涵義是麒麟,意涵為和平、吉祥,當然也包括勇猛,是一個典型的貴族名字。

如同花木蘭的騎馬女戰士在大草原並非特例。2020年,來自美國的考古團隊在蒙古發現了兩位鮮卑女性貴族的遺骨,進一步考證她們生前受過專業的騎馬和弓箭訓練,其體格不弱於給男性。

考古團隊中的一位學者克莉絲汀.李(Christine Lee)對此評論:「這兩名女性和男性一樣學習騎射,反映古代有一定程度性別平等。但同一時期的南方漢人王朝,女性只是差遣隨從。在漢文化中最理想的女性是溫順而無助,這些文化並不見於北方。」

交流、融合而後轉變,本是文化與語言歷經長時間演化後的歷史常態,過往的許多真實樣貌往往便因此而被隱藏起來,等待後人挖掘。



■ 從蒙古到大清,征服王朝如何將中國帶入世界史?

內亞與東亞文化的一體兩面,不只體現於花木蘭傳說,更是唐宋中世時期以來的中國歷史基調。

西元十世紀前後,中國歷史開始進入「征服王朝」時代,帶有鮮明內亞特徵的騎馬民族如契丹人、女真人陸續建立華夏式的東亞王朝,並在蒙古帝國興起後迎來內亞力量的巔峰時期,日本學者岡田英宏稱之為「世界史的誕生」。

岡田英宏認為,十二世紀的歐亞大陸在蒙古人的統治下,從俄羅斯草原、阿拉伯地區直到東亞大陸得以形成一個不中斷的經濟與文化圈,自宋代以來斷絕的絲綢之路,在元代重新開啟,促使內亞的草原通道重新發揮了自上古時期以來的重要角色。

圖3:蒙古帝國大汗忽必烈及其皇后,在波斯學者拉施特[Rashid al-Din]的著作《史集》中被描繪為融合波斯及阿拉伯風格的統治者,充分呈現出融合多種文化的蒙古帝國在世界史上的意義。圖片來源:Wik圖3:蒙古帝國大汗忽必烈及其皇后,在波斯學者拉施特[Rashid al-Din]的著作《史集》中被描繪為融合波斯及阿拉伯風格的統治者,充分呈現出融合多種文化的蒙古帝國在世界史上的意義。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在蒙古帝國衰弱之後,由漢人建立的明王朝切斷來自內亞的聯繫,也間接促成了東北亞地區──也就是滿洲的再次興起。滿洲自古以來透過「黑貂之路」,得以輸入來自內亞的先進技術與文化,如煉鐵、鑄造、畜牧乃至於軍事組織。這是內亞與中國歷史競逐的延長賽。

十六世紀後,滿洲人建立大清國,並趁著明王朝內亂之際入主中國,這是內亞力量對中國歷史的最後一次重大影響。滿洲人深知自身與華夏農耕文明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因此採取了多元統治,區隔中國本部、滿洲、蒙古與西藏並分開管理以迴避可能的衝突,也形塑了今天中國的多民族國家特徵。

圖4:清王朝自康熙開始,定期舉辦大型的狩獵活動「木蘭秋彌」,以維持滿洲人的尚武傳統與身分認同,與大清帝國作為多元統治的「征服王朝」有著密切關係。圖為郎世寧所繪《乾隆帝及妃威弧獲鹿圖》,其中著騎射裝的皇圖4:清王朝自康熙開始,定期舉辦大型的狩獵活動「木蘭秋彌」,以維持滿洲人的尚武傳統與身分認同,與大清帝國作為多元統治的「征服王朝」有著密切關係。圖為郎世寧所繪《乾隆帝及妃威弧獲鹿圖》,其中著騎射裝的皇妃策馬奔馳、傳遞箭枝給乾隆皇帝,為中國歷史上少見之女性畫像。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八旗文化相關內亞主題書:
馬、車輪和語言

馬、車輪和語言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木蘭與麒麟

木蘭與麒麟

 

逆轉的東亞史(5):非中國視角的東北(滿洲國篇

逆轉的東亞史(5):非中國視角的東北(滿洲國篇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後蒙古時代與世界史的重新構圖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後蒙古時代與世界史的重新構圖

  
中國窪地:一部內亞主導東亞的簡史

中國窪地:一部內亞主導東亞的簡史





作者簡介

八旗文化編輯,歷史系出身,熱愛閱讀,深信文字與知識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曾於中研院擔任文字搬運工,並且於永和的小小書房主持讀書會多年,現擔任編輯,希望能透過出版,將閱讀與文化的價值遞送給每位讀者。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掌握另一種語言,就是擁有第二個靈魂。」包含那些失落、邊緣的語詞嗎?

    百年前的《牛津英語詞典》,博學高雅的編纂師小心翼翼避開可能被女人、印度、下層社會所汙染的字詞,與其說掌握正確語言就掌握了權力,不如說,掌握了權力,就掌握了正確語言。在語言的場域裡,角色們相遇的地理/時空位置,主宰了他們彼此所要面臨的不同問題,你掌握的語言有幾種,你真的「掌握」了語言嗎?

    3481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掌握另一種語言,就是擁有第二個靈魂。」包含那些失落、邊緣的語詞嗎?

百年前的《牛津英語詞典》,博學高雅的編纂師小心翼翼避開可能被女人、印度、下層社會所汙染的字詞,與其說掌握正確語言就掌握了權力,不如說,掌握了權力,就掌握了正確語言。在語言的場域裡,角色們相遇的地理/時空位置,主宰了他們彼此所要面臨的不同問題,你掌握的語言有幾種,你真的「掌握」了語言嗎?

348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