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小歇3分鐘3-Minute Reading

【宋瑛堂翻譯專欄】記者即譯者,母湯再煮「字母湯」啦!

  • 字級

疫情後大量產生的英文名稱,你也霧煞煞嗎?(圖/pixta圖庫)


這年頭,中文報比英文報更難懂。BNT是啥?EUA通過?NPI措施?DNR同意書?疫情延燒了一年,閉關的我在美國天天閱報,卻從沒看過這些縮寫,自嘆宅成了井蛙一隻,讀得霧煞煞,非估狗不行。WTF!!! 抱歉,WFH的我氣到爆粗口了。

BNT疫苗由德國公司BioNTech開發成功,與輝瑞合資,疫苗商品名既非輝瑞,也不是BNT,而是揉合了社群、免疫、新冠、mRNA而成的怪字「Comirnaty」,歐美媒體見怪不買帳,不約而同繼續以「輝瑞」簡稱全名是Pfizer-BioNTech的疫苗。上海生產的「復必泰」是復星公司+Bi+Tech的商品名,命名依循Comirnaty的混搭概念,骨子裡是不折不扣的輝瑞,成份效力全是同一款疫苗。簡而言之,BNT一詞是台灣自創的土產。

疫苗接二連三推出,合資公司英文名稱一個比一個長,縮寫或簡稱都情有可原。但通篇縮寫字簡直像一碗字母湯,讀了頭疼,英文媒體很忌諱,所以切掉Oxford-AstraZeneca COVID-19 vaccine頭尾,簡稱AstraZeneca。台灣最初以「牛津疫苗」稱呼,為什麼改成AZ疫苗?頭文字比較時尚嗎?或是記者偷懶,學譯者直譯,照抄專家官員的用語?

台灣稱的BNT疫苗,是Comirnaty廠牌名為Pfizer-BioNTech的疫苗。(圖/wiki

AZ疫苗原名Oxford-AstraZeneca COVID-19 vaccine。(圖/wiki
)


除了疫苗名稱外,PCR、Delta、COVAX、WHO、SOP、CDC、PPE、DNR、PAPR、NAAT、ACIP、NII、Ct值,字母湯泛濫成災,陷入行星尺度級的混亂。話說回來,有些字以縮寫呈現,確實較易讀,例如mRNA,譯名可以是「信使核糖核酸」,但專有名詞一長串,拗口又難懂。「聚合酶連鎖反應」也是,PCR反而較簡潔。反觀EUA,「緊急使用授權」可以縮短為「緊急授權」,標題裡更可簡化為「授權」,「核可」也行,何必發明一個頭文字來燒腦?EUA比BNT更土更痞。

字母湯裡最難下嚥的莫過於以下這兩字。COVID-19是世衛組織敲定的病名,病毒全名SARS-CoV-2,英數合體,而且是學子最怕的兩科,病毒名更是大小寫並存,還加了兩個連接號,讓記者敲鍵盤辛苦,編輯改稿更累,媒體何苦再用這兩字勾起大家揮汗聯考的夢魘?

四五六年級台灣人都記得結核疫苗,胳臂都有疤為證。卡介苗原本可以叫做BCG或TB疫苗。三合一,本來可以是DPT或DTP,痲疹三合一則是MMR。當初以方塊文字命名,既能拉近民眾與科技的距離,降低畏懼,更能將排斥感減到最低,進而秒殺病毒,終於讓結核病在先進國家吃癟。如今,COVAX、Novavax、R0值、Rt值在媒體肆虐,字母湯營養豐富,但賣相欠佳也難喝,難怪宅宅奉臉書和LINE為宗,躲債主似地迴避主流媒體,見假消息就在群組裡瘋傳,信偽圖為真相,開包即食,一口接一口,愈嚼愈來勁,哪有閒工夫瞧字母湯一眼,難怪陰謀論繁殖力比蟑螂還強,打也打不完。

印度變種囂張一陣後,世衛正式命名為Delta,媒體跟進,令很多人以為是繼印度株後再變異的壞份子,改了名反而混淆視聽。同樣的道理,儘管當前縮寫字繁多,如今回頭硬改,只會讓人一頭霧水,因此現在只能期許記者下筆時三思,能「防護裝備」就不要PPE,以「授權」取代EUA,不讓頭文字再像Alpha、Beta、Gamma、Delta、Kappa、Lambda生生不息,最後把自己和讀者淹死在字母湯裡。


作者簡介

台大外文學士,台大新聞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研究獎,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文學譯作包括《分手去旅行》《單身》《修正》《祖母,親愛的》《被消除的男孩》等。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孩子啊,媽媽想跟你說_____

從懷在肚子裡到看著你長大成人,不同的階段我有不同的話想對你說......

276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