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一樁日本國鐵總裁慘死懸案,背後政治因素竟與台灣有關?──讀《下山事件:最後的證言》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刑偵推理,或是案件調查,一直是最受閱聽眾喜愛的創作題材。創作者必須引領閱聽眾走上解謎的路徑,過程必然磕磕撞撞,會遇上死胡同,也有豁然開朗之際,有時滿足了你的好奇心,偶爾又激起了我的挑戰欲。對有些人來說,行到終點的答案,恐怕不如解謎過程還來得撩人。

下山事件」就是一個讓許多人投入解謎、但路徑略有差異的歷史事件──昭和24年(1949)七月,日本首任國鐵總裁下山定則突然失蹤,隔天被發現時,已是遭列車碾碎的屍骸。由於案件發生在「國鐵大裁員」後,所有的調查方向都繞此而走,有人主張下山定則因壓力太大自殺,有人認為是工會左派的復仇,儘管警方以自殺結案,卻沒有太多人相信。七十年來,以此為題的書寫者、調查者不知凡幾,仍無法直指真相,原因恐怕是事件背後的「黑霧」過於強大。

下山定則(圖片來源/wiki)日本國鐵第一任總裁下山定則(1901-1949)。(圖/wiki

警方正在進行「下山事件」的調查(圖片來源/wiki)警方正在進行「下山事件」的調查。(圖片來源/wiki


我對「下山事件」的認識,初初來自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他在研究相關報告與案件報導後,將資料原封不動呈現,並據以分析,寫成《日本的黑霧》:「我認為把下山總裁致死的經過、地點及方法全面地加以推測,並且公開提出來的,恐怕還是以我的文章為最早。為了調查這個事件,我自己也花費了不少時日。

松本清張不同意警方做成的結論,認為這是一場謀殺,也是一場為了打擊日本進步派勢力而策劃的陰謀──日本於二戰戰敗後,由GHQ(駐日盟軍總司令部)接管,受其控制,而國鐵大裁員一案,也是在GHQ針對日本產業經濟民主化的背景下提出要求,日本政府的決定。技術官僚出身的下山定則,被指定為國鐵首任總裁,以執行這個裁員案──但他並沒有對GHQ的指令照單全收,而後死於非命。對松本清張而言,日本就是GHQ的棋子、只能聽命行事,因此不免悲觀地說,「下山事件的搜查,事實上已告結束,但只要日本在世界的定位不變更的話,此項謀略實際的模樣,是永遠不可能發表的吧!

但松本清張顯然太過篤定,《日本的黑霧》出版45年後(2005年),日本記者柴田哲孝完成第一版《下山事件:最後的證言》,在松本清張論證的基礎上,繼續往前推進,甚至往外拓展,一個死亡事件在他的耕耘下,不僅呈現美軍主導下的日本政治的反共圖像,還拉開一幅跨越中國東北(滿州)與台灣的戰後歷史風景。只是,在這個歷史翻案作品中,GHQ在嚴格意義上並非主角,真正占最大篇幅、最被細緻描述的,是直屬於參謀二部(G2)底下的祕密諜報機關:佳能機關。而掩護佳能機關,為其執行工作的,則是一家叫「亞細亞產業」的外貿公司。

亞細亞產業之所以成為破解這起歷史懸案書寫的切點,出於一個機緣──在爺爺的葬禮上,柴田哲孝無意間聽到姑婆談起「下山事件」,並提到爺爺可能就是兇手。他這才知道亞細亞產業與案件的關連。而他的爺爺柴田宏正是在這家公司上班……

下山事件 最後的證言

下山事件 最後的證言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柴田哲孝 Official(@tetsutakashibata)分享的貼文

作家柴田哲孝。(圖片來源/Instagram@tetsutakashibata

老實說,在全書一開始讀到這個段落,我心裡不免喳呼這未免太巧合──容易被忽略的老人家碎語,被身為記者的柴田哲孝聽到了,說這位姑婆、姑公丈與自己的母親都與亞細亞產業有關,和涉案人也有程度不一的認識,且記憶神智都仍清明。這樣的因緣俱足,充滿「戲劇性」。老天爺給了柴田哲孝得以投入調查書寫的絕佳條件。

所有的歷史謎題,都需要一個解謎的破口,柴田哲孝剛好撞見了這個口;與別人從案件資料開始研究調查相比,他可以反向地從爺爺的故事和人脈下手,驗證「爺爺是否真為兇手」。因此,本書的開始就落在大多數作者都能充分掌握的親人回憶、家族故事,而這樣的破題,讓柴田哲孝的「下山事件」超越其他版本,獨具個人特色。

柴田宏這個人物,一出場與別人的爺爺沒什麼兩樣,都是小孫子可仰仗的親切大人身影,但實際經歷卻很獨特:跟著外派的父親在國外遊歷、長大後開設貿易公司,戰爭時從軍,曾到過滿州與印尼,且做的是「特務」。戰後,他進入「亞細亞產業」,與GHQ之間有家具、文具、日常雜貨等買賣往來。柴田宏的妹妹(就是那位姑婆)同樣在這家公司上班,她說,「計畫整件事情的人,應該是社長矢板玄吧。」

而書名冠上的「最後的證言」,除了意指柴田哲孝的家人,更重要的是這位「矢板玄」的現形──柴田哲孝為了「下山事件」去採訪他,透過其訪談,戰爭前後日本政治經濟發展的內幕圖像逐漸清晰,例如,戰時要求人民繳交的貴金屬、鑽石,就藏在亞細亞產業所在的萊卡大樓,而後成為吉田(茂)內閣的政治資金。吉田茂也因擁有這些金條,免於遭到GHQ判定的褫奪公權裁罰,得以當上首相。直至岸信介,幾乎代代內閣皆有使用到這些人民的金條。掌管這些金條的,則是包含矢板玄父親矢板玄蕃在內的右派,尤其是三浦義一這個大右派人物。

吉田茂(左)到岸信介(右),幾乎代代內閣皆使用到戰時要求人民繳交的貴金屬、鑽石作為政治資金。(圖片來源/wiki)

其餘包含東條英機佐藤榮作,乃至共產勢力與間諜、GHQ的重要人物和特務,都在這棟大樓來來去去,透過矢板玄的陳述,日本戰後地下政治的一角浮現,他也證實,亞細亞產業實際上做著走私、培育間諜與收集情報工作,甚至涉入「海烈號事件」。

「海烈號事件」是發生在昭和24年(1949)8月17日的走私事件,那天,從台灣運來大量鏈黴素、盤尼西林等物資,在川崎要上岸時被收押,主謀三上卓、阪田誠盛等人被捕。這起走私事件牽扯金額超過五億圓,而這筆資金本來是要提供「台灣義勇軍」所用──二戰時,敗給共產黨的蔣介石逃到台灣,舊日本陸軍餘黨暗地援助蔣介石,組織義勇軍,亦即傭兵部隊,計畫奪回中國大陸。日本準備武器、船隻、士兵,資金則全由台灣負擔。GHQ的情報部隊,包含佳能機關,都在背地支持這項計畫。據說,下山定則本人,也曾參與過台灣義勇軍計畫,負責收集武器等事宜。

除了海烈號事件、台灣義勇軍,《下山事件:最後的證言》中還羅列許多與台灣有關的人事物,包含日本戰後為了重建,以活用工業技術人員為目的設立的「科學技術活用協會」。這個協會曾計畫派遣部分技術人員支援中華民國政府,而協會理事長,正是下山定則。

對於海烈號的失敗,矢板玄對柴田哲孝這麼表示:「如果海烈號一事得以順利進行,現在中國與台灣的版圖可能都會不同了。」他還說,和佳能合作,是為了「反共」,他們真正的目的是「狩獵紅色勢力」。

矢板玄這句話,回應了當時何以實施國鐵大裁員的背景。戰後,吉田茂(即亞細亞產業藏匿的金條所支援的政治人物)在新內閣成立的聲明中,如此回應麥克阿瑟:「我們將會強力、忠實地實行『經濟安定九原則』,並堅決排除、打擊反對此原則實行的任何破壞性思想分子。」這裡提到的「破壞性思想分子」,就是「日本共產黨」、「共產主義者」。換句話說,吉田茂其實是以「經濟安定九原則」做為掩護,以國家的立場公開宣言即將展開的「赤色清洗」(Red Purge)。

亞細亞產業、G2或佳能共構的「反共」系統,如何與「下山事件」連結起來?在《下山事件》這本書當中的線索相當清晰,柴田哲孝所解的謎,與當年松本清張的推測相比,更為聚焦與明確。

但正如一開始所說,真相固然重要,但尋找真相的路徑與過程,可能對讀者來說更有參考價值與吸引力。因此,我是用這樣的問題意識在讀這本書的──看他如何在舊有的調查報告、報刊出版之上,建立自己的假設與調查方向?又是如何判讀檔案文獻、找到關鍵報導人,甚至如何推進自己的採訪?這類細節,恐怕沒有哪個作者寫得比柴田哲孝深入──畢竟,書名已經點明這是「最後的證言」,也就是說,這個記者搶在時限內,訪到了僅存在世的案件關係人。

就像一般記者那樣,柴田哲孝得從兩個方面著手:

  • 一是整理、閱讀過去的調查報告與各種證詞,逐一分析,挑出爭點,做出判斷,如同松本清張所為;
  • 另外就是採訪,從自己的家人開始,瞭解爺爺、亞細亞產業與萊卡大樓的各種細節與可能,再與自己研讀的資料相互分析,並找到當時的報導者或可以提供諮詢的關係人,最後,與亞細亞產業社長矢板玄(即姑婆懷疑的真正計畫者)見面,進行訪談並核實疑點。

幾乎沒有人訪過矢板玄。對於柴田哲孝這個採訪計畫,不但姑丈公勸阻,同行的記者也很膽怯:

過去也有很多記者都注意過這個名字,然而,至今幾乎沒有人成功採訪到他。與其說是「採訪不到」,正確來說應該是記者們「不願意採訪」。就連第一個採訪到佳能中佐的日本人記者平塚佂緒,後來都表明「矢板玄太恐怖了,不敢去見他。」

然而,柴田哲孝仍執意前往,而且是獨自一人,「至今為止,我在工作上採訪過數百人,也因此產生了一種信念,採訪,最終還是『一對一無基本』。若是大批工作人員突然造訪,要是再加上攝影機,對方只會閉上雙唇,或是說出經過潤飾、算計的內容。」他接著寫道,「的確有風險。但我還是想先投入對方的胸懷中,若我不先赤手空拳地碰撞對方,對方也不會對我敞開心胸。最重要的是,就是抱著不惜撞個粉碎的決心。」

柴田哲孝與矢板玄見面的這段描述,篇幅極長,也是全書最精彩、最有火花之處──僅相較於大部分的歷史資料與破碎的陳述,一個見證歷史、看過大風大浪,且經歷許多祕密的日本老人,有動作、有語氣、有姿態、有回應的「現場紀錄」,畢竟是最生動有味的。這也是堅持「赤手空拳」的記者能收穫到的成果。

誠實地說,柴田哲孝野心太大,他想追蹤「下山事件」真相,但寫進書裡的卻是日本戰後的政經內幕,也觸及中國東北(滿州)的歷史。這自然跟下山定則與涉案人士出身「滿鐵」有關,也因為過往日本發動戰爭、殖民而與周圍地區產生連結而彼此牽動,甚至成為冷戰時代美日同盟關係下的暗流。「下山事件」乃至真相,於是退位成為背景。但也因為如此,讀者或許能從《下山事件:最後的證言》讀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並重新增進自己對日本近代史乃至台日關係的認識。

至於我自己,倒是與近兩年來投入的台灣威權統治時期的情治機關案件調查有些共鳴。而這就是後話了。


下山事件 最後的證言 (電子書)

下山事件 最後的證言 (電子書)


作者簡介

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曾擔任記者、NGO工作者以及研究員,資歷多樣。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開卷好書獎等。
著有《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日常的中斷》,合著有《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咆哮誌》等。在轉角國際、鳴人堂等媒體平台持續筆耕。
Facebook:「島嶼無風帶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金庸小說對現代人的感情婚姻觀有什麼啟示?跟著個人意見一起重讀金庸!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金庸經典,這次讓我們換個角度讀金庸。

404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