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深讀10分鐘10-Minute Reading

對抗歷史失憶的寫作,替我們這個時代帶來省思──讀「朱鷺號三部曲」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我與印度的初相遇,並不是個好經驗。那次的班機擁擠,我與同伴被分配到四排位的中間,得先將旅行背包放到座位上方,才好入座。但無縛雞之力的我,就是很難將沉重的背包推上去。

靠走道位的乘客,是一位體型高壯的印度人,見我如此吃力,他眉毛動都沒動一下,更別說幫忙,待我坐下後,卻笑著與我聊天,下飛機前還用最新型手機跟我合照自拍──鄰座的伙伴將一切看在眼裡,低聲解釋:「他的階級不允許他做空姐應該做的事。」

妹尾河童《窺看印度》有寫。」見我吃驚的表情,她補了這麼一句。

當時正讀人類學研究所,也讀過奈波爾作品與階序人的我,突然感到慚愧──明明知道印度「種姓制度」的存在與邏輯,卻只當它是「知識」,在現實世界裡遇到,仍本能地以自身文化習慣期待他人但無論如何閱讀,不管踏足幾次,印度於我還是過於複雜,當地朋友曾跟我說,印度不是個國家,是個世界,這自然是體現在其語言文化與族群的多樣性上,因此,南亞大陸對任一個人文愛好者來說,都是難以窮盡的探索寶地,也是人類學學徒無可避免的文獻教材。

V.S.奈波爾「印度三部曲」套書(幽黯國度/印度:受傷的文明/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V.S.奈波爾「印度三部曲」套書(幽黯國度/印度:受傷的文明/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階序人I: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二版)

階序人I: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二版)


實難想像,竟有人可以全面性地展現這個國家的斑斕萬千。

朱鷺號三部曲:罌粟海、煙籠河、烽火劫(典藏燙金盒裝套書)

朱鷺號三部曲:罌粟海、煙籠河、烽火劫(典藏燙金盒裝套書)

在我心中,「朱鷺號三部曲」作者艾米塔.葛旭(Amitav Ghosh)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所創作的這套大河小說,背景雖鎖定1830年代鴉片戰爭爆發前與其後的亞洲,但故事起點還是他熟悉的印度,且從一個高等種姓的婦女視野開展──透過這對夫妻於社會中結縭與生存的狀況,可以看到作者極具野心地耕耘了這個國度的社會文化經濟(包含種姓隔閡、女性的限制與地位,乃至宗教信仰)的基礎知識, 也闡述東印度公司迫使恆河平原的農民種植鴉片,破壞當地傳統農業經濟的過程:

「天氣一冷,英國老爺就不准種其他作物:他們會派代表挨家挨戶拜訪農夫,強迫他們收下現金當預付款,簽訂包收合約…,他要賺鴉片佣金,怎麼可能放過你。最後的收入充其量也只有三個半銀盧比,剛夠抵銷墊付的開銷罷了。」

當時大部分鴉片皆產於印度,東印度公司不僅強迫農民種罌粟,生產包裝都由他們監督,製成的鴉片則透過貿易大量傾銷中國,迫使成千上萬中國人成癮,獲取巨大利益。但除了祆教徒,印度人無法從中得到什麼,獲利的總是英國商人。

而「朱鷺號」即是由英國商人買下、專門進行鴉片貿易的遠洋雙桅船──這船原是運送奴隸所用,後來作為一邊載送鴉片,一邊運送奴工與罪犯之用。這艘航行海洋的大船,載運了四面八方集合的人。

18世紀英國在印度的鴉片儲存庫(圖片來源/wiki)18世紀英國在印度的鴉片儲存庫。(圖片來源/wiki


因此,「朱鷺號三部曲」的起點雖是印度,出場人物卻不知凡幾(主要人物甚至多達數十人),包含印度不同種姓階級、英國商人、法國植物學家婦女、帶著黑人血統的美國水手、中印混血兒、鴉片成癮的船長等,他們在首部曲《罌粟海》中後段匯流後,一同登上前往模里西斯的大船(朱鷺號),朝著一場發生在中國東南的戰爭前進。

如果說首部曲的背景是南亞大陸,是海洋,第二部曲《煙籠河》就是進入城市──場景轉至新加坡、廣州、香港等貿易城市,除了呈現其異色風情外,故事也側重於林則徐禁煙的過程與發展。此時出場的人物包含印度祆教徒、土耳其人、中國官員、印刷廠老闆與學者、廣東船女等等,即至第三部曲《烽火劫》才真正來到戰爭的描寫,場景不只在香港,還有遠在緬甸、印度的軍隊集結與軍人的故事。

朱鷺號三部曲之一:罌粟海

朱鷺號三部曲之一:罌粟海

朱鷺號三部曲之二:煙籠河

朱鷺號三部曲之二:煙籠河

朱鷺號三部曲之三:烽火劫

朱鷺號三部曲之三:烽火劫

做為出生於印度孟買的社會人類學博士,艾米塔.葛旭擺脫學術的窠臼,採虛構的、歷史小說的創作方法,帶著觀點闡述亞洲殖民與經濟發展過程,並不忘細述各地區、城市的文化習慣與制度風貌、大航海時代海上族群的多樣生態,甚至揭露了「種姓制度」與族群階級的內在衝突。

例如,全書一開始描述的是高等種姓婦女的丈夫,搭乘牛車到鴉片工廠上班。駕車的男子為最低等的「皮革工」階級,因此這個丈夫從未正視車伕一眼,「不然會倒大楣」;但之後,此婦人因故與這車伕一起逃難,上了「朱鷺號」後,又與最低階的其他婦女一起,只能隱瞞自己的階級,以便生存。在船上,還有從領主階級被打為囚犯的高等種姓之人,他與中印混血的犯人一起坐牢,不僅無法顧及「潔淨」(種姓制度中的潔與不潔概念),其妻子因他「犯罪」也必須拿掉頭紗。陷害他們的英國人既不尊重印度種姓制度,也不管他們潔淨髒污的文化,只管「階級」──英國殖民者就是比印度人優越,而這階級文化也在封閉的遠洋船隻上呈現,來自帝國的白人船長、大副、二副可以支配殖民地出身的水手或有色人種,甚至像畜生一樣對待奴工與囚犯。而其中一個重要角色,即出生美國的二副,本來高人一等,但被發現帶有黑人血統時,地位也遭危及。換句話說,西方殖民者高於被殖民者,但在殖民者身上也有膚色種族的落差。

我認為這部分的描寫非常有趣,外人討論印度種姓制度或族群時,總是帶著對階級或族群位階既有的想像去理解,事實上遠非如此,因此,當作者試圖將種姓的反轉、族群的歧視、階級的衝突放在同一個平台呈現時,便突顯了細緻的差別與荒謬。類似這個帶著衝突與思辯的寫作策略,在三部曲中隨處可見,例如貿易信仰與宗教信仰、民主的定義與討論等等,若能一讀再讀,就會有新的發現。

換句話說,「朱鷺號三部曲」不僅可見到巨觀的亞洲歷史,還可讀到文化於個人身上的作用,以及作者透過殖民貿易過程企圖展現的社會經濟思辨,這都是一個社會人類學者能運作的知識工具與技法。

「朱鷺號三部曲」作者艾米塔.葛旭 Amitav Ghosh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Amitav Ghosh(@amitav_ghosh1)分享的貼文

 

除了印度信仰、文化、語言的精細描述,「朱鷺號三部曲」亦可讀到19世紀的音樂、鴉片種植的細節,航海知識、植物學、船隻製作工程,英國法律與海外貿易制度文化,廣州城市與商業的運作,法庭審判、清朝道光皇帝治下的政治與官僚,甚至當時的西方醫學與情色書刊……宛若豐富的博物學。

如前所述,我同樣認為:這部小說也是一個大大小小的地方/族群民族誌的彙整──印度的、英國社群的、廣州的、甚至是水手的。作者極有企圖的讓書中數十個不同族群背景的角色說他們自己的語言(除了印度語、英語、法語、廣東話,連混合英語的印度話、洋涇濱也如實呈現),並細膩呈現語言文化差異產生的誤解,他在這方面絲毫不取巧(若他讓中國學者、印刷廠老闆也能說英語,寫作不更容易些?)。儘管知道這一切描述或客體都是基於事實,皆有所本,但因為語言族群繁複,多樣且精彩,讀著讀著,我常有閱讀托爾金「魔戒三部曲」的錯覺(這部經典是一次大戰前英格蘭的哀思),也因感受到「朱鷺號三部曲」的艱難,不得不讚嘆出版社的勇氣與企圖,以及張定綺張家綺兩位譯者出色的譯筆。非常不容易,也相當值得珍惜。

「朱鷺號三部曲」中文版的出現對臺灣讀者來說,很是重要。畢竟我等深受制式教育的臺灣人雖曉得鴉片戰爭對近代中國的命運有重大影響,所知卻寥寥,怎知這歷史課本裡的一頁敘述,除了英國之外,竟連結到加爾各達、孟買、新加坡(而且還有一處提到臺灣),成為一個席捲世界的全球化浪潮。

這種為了全球化、自由貿易而打仗的論證,從《罌粟海》起,到《烽火劫》仍繼續,例如,最開始,英國商人與印度領主的對話,可知其出征的理由是為了「自由」:為貿易自由,也為了中國人民的自由自由貿易是上帝賦予人類的權利,包括鴉片在內。但以鴉片而言,若沒了它,幾百萬中國人就將喪失英國提供的長久利益。

英國商人對此提出的解釋是:透過此等財富,英國才能統治這貧瘠的土地,而英國統治帶給了印度種種利益,因此推斷,鴉片是上帝給這國家的福祉,豈不可以說,把這些好處散播給更多人,乃是上帝賦予我們的責任嗎?

在這滔滔不絕中,英國商人堅持鴉片毒癮是個人的良知與責任,要敬畏上帝,中國做不到是因為他們受暴君統治,聽不到上帝的信息,中國的腐敗,只能歸咎於暴政,像我這樣的商人無非就是自由貿易的僕人,它像上帝一樣,是永恆不變的。


18世紀的中國鴉片吸食者(圖片來源/wiki)18世紀的中國鴉片吸食者。(圖片來源/wiki


帝國暮色: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後盛世的終結

帝國暮色: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後盛世的終結

從對話中可知,這群英國商人將「新教信仰」與「自由貿易」綑綁在一起,成為經濟剝削與殖民的手段,甚至反脅迫英國政府出兵、面對,而英國國會並不知情,日後意見也不同(細節可參考衛城出版的帝國暮色)。這些論證,在之後的篇章偶爾出現,無一不帶出全球化經濟對一般老百姓的影響──讓原本秩序面目全非的,是上層階級決定出來的國際貿易體系;鴉片戰爭的結果,也讓中國被迫開放貿易邊界,自由貿易的勝利帶來了帝國的擴張。

愈看到最後,愈清楚作者對英國與殖民的批判,也更能看見他對同被西方國家欺凌的中國的同情,因此傾向相信清朝政府比英國還「民主」,例如這段描述:

康普頓說林欽差大臣最失敗的一點,就是他太相信理性。他以為只要英國平民聽得懂政策背後的道理,就不會有爭端。他內心相信明智的人不可能為了鴉片這種小事開戰。……我懷疑他當真以為英國老百姓相信桑坦號的倖存者會像中國人一樣,可以向他們的政府陳情請願。他有所不知,英國與中國迥異,英國人民並無法向政府請願,也無法左右官方政策。我想大家都覺得他國的專制政府難以理解吧。

孰是孰非的論證,到了第三部《烽火劫》攀上高峰,此時戰爭已開打,結局也落定,如你我所知那樣。在後記中,艾米塔.葛旭交代了這場戰爭的結果,也透過書中那位淪為囚犯的印度領主的真實筆記,揭載這段話:西方人開口閉口要求「平等」,但這條款意思明顯恰恰相反。英國才是決定條件的人,他在要求中國賠償英方侵華的開銷及傷亡條款旁筆記道:所以中國還得為他國侵略自己國家的災難付出賠償金?

而這條款最重要的段落,即是移交香港,但他們不是早就侵占香港了嗎?

讀到此,不免讓我想到今日香港的命運。提及香港,多半從鴉片戰爭開始,並彰顯它自由貿易的光芒,誰知道香港擺脫了殖民,再囚於獨裁中國的禁錮,又成為一個被擺弄的棋子。

歷史複雜卻彼此呼應,或許是艾米塔.葛旭創作的緣由,許多論者以「後殖民」的觀點來討論朱鷺號三部曲,且此書確有鮮明的後殖民批判色彩,然而,他個人在2008年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創作動機源於美國於2003年入侵伊拉克,讓他想再次喚起世界對於戰爭和帝國歷史的遺忘。然而,《罌粟海》於2008年出版時,恰巧也是雷曼兄弟倒閉的經濟蕭條之際,《煙籠河》於2011年問世,阿拉伯之春、占領華爾街都在發生,所謂的全球化與自由貿易都受到挑戰,而2015年《烽火劫》完成時,世界仍然動盪,難民潮成為議題,這些新聞與事件無一不呼應著1830年代的亞洲與世界。誠如他說,對抗歷史失憶的寫作,可以替我們這個時代帶來省思。儘管「朱鷺號三部曲」是小說,是歷史,但透過書中勇敢面對困境的人物,以及他們身處的變動時代,也能與當代的現實對話,並看見沒有因歷史而改變的種種問題。

朱鷺號三部曲:罌粟海、煙籠河、烽火劫【套書】 (電子書)

朱鷺號三部曲:罌粟海、煙籠河、烽火劫【套書】 (電子書)


作者簡介

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曾擔任記者、NGO工作者以及研究員,資歷多樣。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開卷好書獎等。
著有《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日常的中斷》,合著有《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咆哮誌》等。在轉角國際、鳴人堂等媒體平台持續筆耕。
Facebook:「島嶼無風帶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這麼近,卻那麼遠,讓我們重新認識緬甸

    我們都聽過緬甸,但我們卻又不認識緬甸。透過層長居緬甸的喬治・歐威爾筆下《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及《一九八四》,台籍緬甸裔電影導演趙德胤專訪和資深旅遊記者黃麗如的緬甸遊歷,讓我們重新理解緬甸的多種樣貌。

    1944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這麼近,卻那麼遠,讓我們重新認識緬甸

我們都聽過緬甸,但我們卻又不認識緬甸。透過層長居緬甸的喬治・歐威爾筆下《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及《一九八四》,台籍緬甸裔電影導演趙德胤專訪和資深旅遊記者黃麗如的緬甸遊歷,讓我們重新理解緬甸的多種樣貌。

194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