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除非我們跟孩子有連結,不然無法造成影響力:教養專家蘿拉‧馬克罕談《與孩子的情緒對焦》

  • 字級



蘿拉.馬克罕(Laura Markham)是美國親子教養專家、親子教練工作坊帶領人,著有《與孩子的情緒對焦》《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等。(圖片來源 / ahaparenting


當爸媽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困難的工作,因為要先修復自己,才能養育一個生命成為一個人。《與孩子的情緒對焦》《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作者蘿拉.馬克罕博士是臨床心理學家,在擔任許多家庭的親子教練時,發現大多數家長很難在孩子崩潰時保持平和。本篇訪談由共同出版這系列書籍的愛兒學創辦人Silvie訪問蘿拉博士,了解她如何透過支持父母,教養出快樂的孩子;進而讓家庭平和後,世界自然變得更好。



Q:什麼契機讓你決定寫《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呢?

A:我想讓爸媽們了解,根據科學研究結果,要如何教出情緒穩定的孩子。

Q:可以從您自己的經驗或諮商時常遇見的狀況來跟讀者分享育兒困境嗎?

A:所有爸媽自己的情緒包袱,都會在育兒過程中曝光。大部分的家長很難在他們孩子崩潰時還能保持平和。也有很多爸媽在設定適當的界線時會遇到難題,可能會太過嚴格或是過度放任,以致無法找到平衡。

Q:您初為人母時,在教養上曾遇到什麼挑戰?

A:睡眠不足!我兒子兩歲才睡過夜。

Q:《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在內容上有什麼巧思?

A:研究指出教養孩子有三件最重要的事。

  1. 自我調節:爸媽需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耐心平和地對待孩子。
  2. 培育連結:教養至少有80%是在與孩子做連結。除非孩子覺得與我們有連結,不然我們無法對他們造成影響力。連結能幫助我們讓孩子想要配合,及遵守我們設下的規則。
  3. 教導而非控制:孩子需要我們幫忙他們學習如何控制情緒。一旦他們能管理自己的情緒,他們才能管理自己的行為。每位家長都需要能夠有效地設下界線,這代表也要考量孩子的視角。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是第一本結合科學理論以及實務工具的教養書,期許能幫助爸媽融會貫通自我調節、連結與教導的能力。

Q:為什麼爸媽保持平和那麼重要?

A:小孩的大腦在兒童時期迅速發展。當爸媽一生氣,孩子會因感覺到不安全,導致小孩的大腦發展出一種過度的「緊急反應」,這會讓孩子更容易情緒潰堤,也讓孩子失控的情緒更難恢復平靜。

Q:您在書中強調:培育連結、支持孩子展現自己、不處罰、甚至敢於不管教孩子。您覺得一般爸媽要轉化到這種教育模式,通常遇到最大的阻礙是?

A:平和教養的做法是以最新的兒童發展階段與大腦研究為理論基礎。大部分的爸媽通常會很快就觀察到孩子行為上的改變。不過要他們把這種做法對孩子的祖父母或其他人解釋清楚,也很不容易。

此外,有些家長覺得很難與他們的孩子建立連結。但是其實連結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如果我們不處罰孩子的話,連結就是孩子「想要表現良好」的唯一動機。

有些家長也覺得設定合理的界線很困難,而當這些爸媽不再處罰孩子後,並沒有教導小孩認識「修復」這個概念。雖然處罰孩子會引發更多不當行為,不過我們也並不會因此就什麼都不做,放縱孩子破壞規矩及搗蛋。我們需要跟小孩「討論他們的行為」,讓小孩知道,如果他做的事情傷害到了他跟別人的關係,那就需要學習負起「修復關係」的責任。

當爸媽開始用平和教養的方式,孩子會覺得更安全,也更容易掉眼淚。有些爸媽一開始會因此覺得不適應,不過後來他們都發現,只要保持耐心和理解,這段過渡期一下就過了。

最後,大部分爸媽從來沒有學過如何建設性地來管理自己的情緒,所以當自己孩子的情緒教練時,會遇到許多挫折。

所有小孩都需要常常有機會開懷的笑或是哭泣,藉此經驗不同的情緒。我稱之為「預防性保養」。以下是5個預防性保養的基礎工具:

  1. 每天進行肢體遊戲,像是角力或是在地上打滾,讓孩子盡情的笑。
  2. 同理:隨時了解和確認孩子的觀點,包括當孩子很情緒化的時候,或爸媽在設定界線的時候。
  3. 特別時間:和孩子一對一的獨處時光。
  4. 規律的生活作息:規律才會讓孩子知道該預期什麼,也能知道什麼時候爸媽會保留時間好好跟自己相處。
  5. 任何情緒都可以被接納,包括孩子的淚水


Q:父母該如何拿捏「教導」與「控制」的分界?

A:控制代表使用要脅、賄賂、吼叫或處罰來說服孩子去做對的事。教導代表與孩子保持連結,讓他們會想要去做對的事,然後幫助孩子處理那些主導他們行為的激烈情緒,讓他們能夠選擇去做對的事。

Q:《與孩子的情緒對焦》與《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有很多技巧跟步驟供爸媽學習,希望讓大家變成平和的父母。但具體實踐時,有什麼關鍵要銘記在心?

A:當你感覺到心情低落時,訓練自己做下面的練習

  • 停下來
  • 放下(你的主張和計畫,一下下就好)
  • 深深呼吸

這能讓你在與孩子互動前回到平靜的自我。

Q:當您的大兒子四歲時,小女兒出現了,當時教養兩位孩子如何互動的挑戰是?有印象最深的狀況嗎?

A:當小妹妹誕生時,我四歲的兒子其實很焦慮。他會跑來告訴我說他想把妹妹送走。那時我會抱著他、同理他,說出他的心情:「要跟小寶寶分享媽媽一定很難過,有時候你需要我幫忙的時得要等待。」當時,他皺成一團的小臉總會放鬆下來,開始可以獨自去旁邊玩。過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他會對寶寶微笑,或輕拍寶寶。

當孩子知道,自己面對手足所產生的複雜情緒是可以向爸媽表達時,他們的怨懟就不會在心裡累積。孩子便能去消化這些複雜情緒,讓關愛有機會滋長。

Q:您認為「手足關係」對孩子的重要性是?經營一個好的手足關係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A:通常小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家裡的大寶通常不會太高興。但漸漸地,孩子可以學會如何關心和依賴對方,這也會讓彼此的生活更加豐富。當他們成年後,會很感激他們生命中有這個兄弟姊妹,這個人會了解他們,可以共享家庭中的成長經驗,在爸媽過世以後仍是彼此的家人。

Q:如何協助小孩學習靠自己解決問題呢?

A:小孩不可能天生就知道怎麼協調跟處理相處上的問題。他們需要爸媽的帶領與示範來學習如何處理與彼此之間的摩擦。當他們還小的時候,如果我們花多一點耐心來教導孩子面對問題,他們就能學習到怎麼跟手足一起建設性的解決問題。

Q:手足發生爭執時,我們該介入懲罰、或要求孩子相親相愛或道歉嗎?

A:我們不但可以,也應該在孩子吵架時介入。如果我們不介入,那麼比較有優勢的孩子每次衝突都會贏。我們介入並不是要選邊站,指出哪個孩子是錯的,而是應該理解雙方的觀點,並重申家規,例如「不可以打人,打人會痛。你可以告訴弟弟你在生什麼氣,但是不出手打他。」

處罰小孩總會讓他們更生氣及怨恨,而且會導致更多負面行為。但是,如果小孩傷害到彼此的身體或感受的話,我們一定要要求孩子學習去做些什麼來修復關係。

Q:採用平和的教養法之後,跟小孩的互動讓您覺得最溫馨感動的時刻是?

A:我的孩子都是以平和的教養守則養大的,所以他們從來沒有被處罰過。當然我們對他們的行為會有某些期待,也會在必要的時刻帶著同理的心設下限制。

這樣的帶領,讓我的孩子在年紀很小時,就展現了高情商與自律能力。身邊的老師和其他大人常常主動跟我提起他們是很棒的孩子,即便現在孩子都成年了,我們依舊非常親密。

Q:華人文化中常見隔代教養,或長輩過度干預子女的教養方式,讓小孩在成長過程因接觸到互相矛盾的教養訊息、或是和爸媽不親,而變得「難帶」。面對這種情況,父母親該如何處理?

A:讓祖父母緊密參與他們孫子的生活會帶來許多好處,但也有些風險。爸媽需要記得他們自己才是最終需要為孩子負責的人。

很重要的一點是,爸媽需要盡力和孩子建立緊密的關係。舉例來說,孩子的心中其實有一個依賴大人的優先次序,依照「親密度」排列他們在受傷或難過時會去求助的大人。所以當爸媽不在場時,孩子想找祖父母安慰這沒什麼問題;但如果爸媽在場,孩子其實應該要選擇找爸媽。當爸媽不是孩子最依賴的對象,這個訊號是在提醒家長,是時候與孩子多一點連結了。當然,孩子和祖父母並沒有做錯什麼,爸媽自己也無需自責,只要設定目標來與孩子建立深度親密的連結就好。

當爺爺奶奶與家長自己帶小孩的方式不一致時,身為爸媽,我們仍需要保持平和地與長輩溝通。爸媽或許可以跟公婆或長輩解釋,自己會有某些原則是因為這些觀念其實有科學研究的支持,透過這些方法能帶養出更健康的孩子。同時,身為家長,我們也需要去聽聽老一輩人的觀點,有時候我們需要認可長輩的好意,並看見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好。

雖然要去溝通「帶小孩聽誰的」這種事情非常困難,但仔細一想,我們還是會發現孩子的發展其實家長要負最大的責任。如果覺得要討論一些事情會讓你感到很過意不去,可以先找夠信賴的人來幫自己預演這個討論,讓自己到時候在長輩面前可以說得更清楚、更顧及雙方感受。

Q:最後,可以給爸媽讀者一些支持跟鼓勵嗎?

A:《與孩子的情緒對焦》的讀者,當爸媽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困難的工作,因為你需要先修復自己,但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因為你與孩子相處的方式會形塑他們的大腦,並影響他們未來一生的行為。

小孩不需要完美的爸媽,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解、接受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會愛他們的爸媽。當然,你可能會犯錯,但重要的是從這些錯誤中學習,不再重蹈覆轍。

身為爸媽,你需要對自己抱持同情心,幫自己振作起來,向孩子道歉,給自己更多支持,讓自己在下次能做得更好。就算跌跌撞撞,身為爸媽只要不斷向正確的目標前進,你就會對孩子產生正面的影響。很快你就會驚覺你的家庭生活變得更平和了!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的讀者,不論你白天的工作是什麼,對任何人來說當爸媽絕對是最難的工作。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那種想要舉手投降的時刻。但是我們表達出來的愛心,一定絲毫沒有浪費。也許今天你給孩子的豐沛關愛,會成為他跟手足連結的養分。他們的緊密關係也許會傳承到後代,因而改變世界,改善未來。誰知道呢?

以後在那種被逼到臨界點的日子,深呼吸一下,提醒自己,放棄平和教養到頭來只會製造更多麻煩。解決問題的辦法,永遠都是更多的愛。給孩子更多的愛當然沒錯,但首先,請給自己更多的愛。

因為愛,用之不竭。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二部曲〕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與孩子的情緒對焦二部曲〕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很遺憾,校園裡的性犯罪不是個案或偶發

自2009年《教師法》修法立下所謂的「狼師條款」,從2011年起每年有50名狼師被解聘,2008至2016年全台有1705件師對生性侵通報案,其中不包括補習班、育幼院等非正式教育機構,每年平均213件,校園性侵不是個案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189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