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深讀10分鐘10-Minute Reading

在大數據時代裡,如何改變世界?首先你要會數數字──讀《數字公民》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記得多年以前,在一堂討論史學理論的課程中,當課程進行到上世紀紅極一時、深受經濟學影響的史學研究方法「計量史學」(Cliometrics)時,講台上的老師介紹了好幾本重要的開山之作後,忍不住略帶嘲諷地說:「這些著作都運用了許多複雜的運算,而現在,許多打著『計量史學』名號、說自己在以量化方式進行歷史研究的人,很多只是在『數數』而已。」雖然是課堂內的閉門玩笑話,但這臉打得又大又響。那門課多數內容我現在早已忘記,但這句話深深烙印在腦海,不時拿出來警愓,也不時拿出來檢驗各種標榜「量化」的研究。

這句玩笑話當然有其道理,突顯了一昧追求流行,忘文生義,忽視量化研究背後複雜構成的盲目跟風。但從實務的角度,也不得不幫這句話稍稍緩頰一下,畢竟以歷史學而言,留下的數據有限,不見得都能像經濟學那樣大展手腳,其次,也或許是最關鍵的,數數這件事不見真的那麼沒有研究上的意義和價值。

數字公民:如何打造你的識數世界觀,輕鬆成為現代公民!

數字公民:如何打造你的識數世界觀,輕鬆成為現代公民!

就像《數字公民:如何打造你的識數世界觀,輕鬆成為現代公民!》所描繪的,比起成為多數人夢魘的數學,「數數字」反而是人的本能,藉由數字的對比,不只呈現相對數量上的差距,甚至可以體現一時一地的文明與文化。

《數字公民》用專業的詞語「識數」來代替數數字,用「數感」指涉人類感知數字大小的本能。要運用數字去理解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作者強調:不需要像工程師或數學家那樣精通運算,只要能正確應用日常的識數,就能獲得認識世界的全新視野,打造出深度與理性兼具的世界觀──其中關鍵在,如何拓展自己感知並應用「大數字」的能力。

數數字是本能,對於數字大小的範圍,隨著人的成長和學習不斷擴大,然而個人對數字的體會和認知終究有上限,一旦到國家或國際層級(比如幾兆的預算、幾億的人口),我們雖然知道這是極大的數字,卻對這種規模的數字「具有哪些意義」無感。這也是本書試圖解決的盲點:大數字往往涉及公共生活,如果我們失去對大數字的感覺,幾乎就難以掌握公共生活的運行。

作者歸納出五種思考大數字的方法,分別是:

  • 地標數字:使用好記的數字來做立即比對或做為準繩。
  • 視覺化:利用想像力,在某種能進行思考比較的脈絡中,把數字描繪成形。
  • 分而治之:把大數字拆成小部分,並從小部分下手。
  • 比率和比:藉由將數字以某個基底為分母的比值來呈現,把數字尺寸縮小。
  • 對數尺度:處理大小規模差異極大的數字時,測量這些數字在比例上的差異,而非絕對值的差異。

這五大方法的原則就是「交差比對」,利用各種方式,或對比、或繪圖、或比擬、或拆解、或縮放……將大數字轉變成讓我們「有感」的小數字,以「數感的建立」為基礎,理解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進而思索這些意義代表的好與壞。

全書不時丟出驚人的大數字,每個案例都可讓讀者在不經意間實際運用,在讀完本書的同時,也同時鍛鍊出拆解、比較大數字,駕馭「數感」的肌肉:

  • 艾菲爾鐵塔的鉚釘數(250萬根鉚釘)是史瓦濟蘭人口(125萬)的兩倍
  • 長城(8850公里)的長度大約等同美加邊界(8890公里)
  • 《星際大戰》死星的直徑(120公里)是《星際大戰》光劍長度(1.19公尺)的10萬倍
  • 古巴的面積(110900平方公里)是香港面積(1104平方公里)的100倍
  • 澳門的人均GDP(11萬元)和阿拉伯聯合國大公國的人均GDP(10.9萬美元)幾乎一樣
  • 澳洲的幸福指數(7.284)和瑞典的幸福指數(7.284)完全一樣
  • 空中巴士A380的全長(72.7公尺)是足球球門寬度(7.32公尺)的10倍
昭和上班族,月薪一百円:戰前日本社會、文化與生活

昭和上班族,月薪一百円:戰前日本社會、文化與生活

這些對比不僅有趣,也提醒著我們無時無刻都可以藉由拆解、比較數字來認識世界,一位熱血星戰迷或古蹟迷會利用:「倫敦聖保羅座堂(St Paul's cathedral)的高度(111公尺),幾乎是《星際大戰》裡機器人R2D2身高(1.09公尺)的100倍。」的說法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又或者,政府也會利用數量比較的方式來說服民眾認識公共政策,如行政院蘇貞昌便以歷來國家留存的檔案已經有48座101大樓(約24.5公里),做為國家檔案館的說帖。昭和上班族,月薪一百円:戰前日本社會、文化與生活一書則用不同年代薪資收入和開銷的比較,帶讀者跨越時空,了解過去。這些例子正說明了以數數字為起點的各種延伸運用,是人們理解日常生活的本能。

正因為是本能,《數字公民》沒有嚴肅死板的「教導」,更多的是淺顯易懂、循序漸進的「喚起」,讓讀者先將時光倒流到孩童時代,從孩童的數數字開始,一路擴充,重新回想起識數的本能,進而拆解大數字,靈活運用上述五種交差比對的法門。

 倫敦聖保羅座堂高度(111公尺)是R2D2(1.09公尺)的100倍。


因為識數不是艱深的數學,數學是思索抽象概念的語彙,識數則是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就像書中所引用Teach in Scotland的定義:「識數,是邁向並詮釋我們周遭世界時所需的日常知識,是對數字的理解以及一種推理技術。如果我們有能力運用數字來解決難題、分析資訊,並根據計算來做出有見識的決定,我們便是識數的人。」整本書就是這段話的實踐,從個人生活當中的度量衡,由各式各樣不同尺寸的比較,延伸至對時間、面積、體積、重量的感知,識數的應用也從日常擴及宇宙、數位,以及最重要的公共領域。這麼多的實例,不斷證明只要我們能靈活將大數字拆解,就能對各種議題多一分認識,不再人云亦云,或被強塞各種不知真假的訊息。

這也是全書努力想傳達的:能識數就等於能獨立思考,才能釐清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一旦我們把識數的能力拱手讓給電腦和專家,放棄了與生俱來的數感,不再應用交差比對去消化電腦和專家給定的答案,那麼我們就放棄理解世界、改變世界的能力,成為童話中遭吹笛手催眠拐走的幼童。就像《數字公民》最後的警句:「如今的生活更為複雜,因為數字的量變得更大,而且數字個數也越來越多。人們對此可能做出的回應是,讓自己麻木到舒適自在。如果我們這麼做,就是向無力感投降。真理成了一種貶值貨幣,這讓我們隨波逐流,對隨便哪個花言巧語的販子膜拜祈禱。

在這「大數據」已成為常識的年代裡,想要改變世界?就先從數數字開始。


翁稷安
歷史學學徒,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專長為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大眾史學、數位人文學。理論上應該是要努力在學院裡討生活的人,但多半時間都耗費在與本業無關的事務裡,以及不務正業的事後懊悔之中。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他們為什麼上山?

    為了親近自然、尋找自我、保護物種,或是單純為了讓食物更好吃?上山的理由百百種,若你上山,又會是為了什麼呢?

    1339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他們為什麼上山?

為了親近自然、尋找自我、保護物種,或是單純為了讓食物更好吃?上山的理由百百種,若你上山,又會是為了什麼呢?

133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