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定論」和「自由意志」之間的辯證,是姜峯楠(Ted Chiang)小說的顯題。在他的第一本小說集《妳一生的預言》,當中的同名小說,就以費馬定律和非線性語言,解釋了因果論(自由意志)和目的論(命定論),兩者雖然看似相反,但也可以是看待同一世界的不同觀點。也如同姜在一份訪談提到,自由意志和命定論應該是能夠相容的。這份辯證延續到他的第二本小說集《呼吸》,其中〈商人與煉金術師之門〉、〈天註定〉、〈焦慮是因為自由令人眼花撩亂〉,都非常「姜峯楠」地——節制但溫柔的語言、不導向虛無的故事、從科學理論提煉出人文哲理——陳述了古老但深植人心的提問:人一生的開展,到底是由於自己的選擇,還是按照某個被寫定的腳本?
姜峯楠在《紐約客》訪談提到,自由意志和命定論應該是能夠相容的。
上述顯題固然讓人一再沉思,但在《呼吸》當中,也許我們可以發現其他的隱題:蓋婭假說(Gaia Hypothesis)。此假說的提出者是地球科學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不過也可參考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對此假說的概述:「生物並非居住於環境,而是塑造了環境。」(註1) 地球的初始狀態,如果以空氣成份而言,是化學平衡的。在化學平衡的狀態中,由於氧和氮的含量過低,並不適合生命體生存。現今地球能有生命體,是靠著最初的細胞的偶然合成,以及這些初始細胞不斷地吸收、新陳代謝,而改變了地球初始的化學平衡,最終塑造了可以讓生命體存活的環境。(註2) 也就是說,如同《呼吸》最末的故事筆記:「我們靠著增加宇宙的混亂而存活。這是因為宇宙是從高度秩序狀態開始的,在那個狀態下,我們根本就不可能存在。」(頁422)
姜所謂的混亂並非毫無秩序。按照蓋婭假說,生物體改變了地球原本高度穩定的化學平衡,繼而創造出來的是動態平衡:透過生物體自身的新陳代謝,維持生物個體和其所在環境之間的能量、物質平衡。更進一步說,有機體(各種生物),和無機體(靜態的化學、物質構成,例如岩石),藉著彼此之間的能量循環,塑造了地球的可棲居性(habitability)。(註3)
姜峯楠(Ted Chiang, 1967-)是史上第一個榮獲「雨果獎」的華人,目前為止已9度提名,4次獲獎。此外,他還拿下4座「星雲獎」、4座「軌跡獎」,還有15座全球各大科幻獎。(圖片來源/wiki)
與書名同名的短篇〈呼吸〉,可說是蓋婭假說的小說化。小說敘事者是以金屬為原料構成的有機體,而它賴以存活的能量,來自空氣流動帶來的動力。(註4)然而,就像多人擠在一個密閉電梯一樣,敘事者及其同類,都共同居住在一個密閉的宇宙。這代表時間一長,集體的呼吸會讓整個密閉宇宙趨近氣壓平衡(也就是空氣不流動),而如同敘事者那些仰賴氣流的金屬有機體,都將因此死亡。
〈呼吸〉和蓋婭假說呼應的地方在於,有機體為了生存,會改變其身處環境原有的平衡。但兩者之間仍有關鍵的差異。蓋婭假說認為,生命體是透過自身的活動,逐漸增加生存空間;但是〈呼吸〉正好相反,裡頭的金屬生命體,每呼吸一次,就讓整體的生存空間逐漸減少。
要處理這兩者的差異,也許需要考量「維度」。蓋婭假說預設的維度是「地球」,但是〈呼吸〉並未明言金屬有機體生存的「宇宙」是什麼。而我們都知道,「宇宙」的定義非常廣泛:可以無限宏觀(諸如星球、星系、銀河等等),也可以非常微觀(我們體內的細胞、分子、原子等等)。無限大和無限小的物事,都是宇宙。〈呼吸〉中後,敘事者指出,雖然它的活動會改變氣壓,讓它所在的宇宙氣壓趨近於死亡平衡,但是這個宇宙,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吐氣(exhalation,也就是這篇小說的原文名稱)的宇宙。而那份吐氣,會成為其他宇宙的能量來源。也就是說,如果將維度拉大,敘事者所在的宇宙,只是諸多宇宙之一。而一個宇宙內部的能量循環結束之後,會成為另一個宇宙的能量來源——簡單比喻來說,就是一個人體(宇宙)死掉之後(完成自體的能量循環),就成了其他宇宙(例如細菌、蟲子,如果在野外的話,可能有禿鷹、獵狗等食腐動物)的能量來源。
蓋婭假說談的是,地球上的生物創造了自己的生存環境;〈呼吸〉最終觸及的宇宙觀是,一個宇宙的死亡促成了另一個宇宙的誕生。那麼,那個包含多個宇宙的存有是什麼呢?
其實答案並不玄奧。再度,答案關乎「維度」。一個人的身體就包含了無限多個宇宙(小至電子,大到臟器,每一個可以被微分的單位之間的相互協調共存),一個地球也包含了無限多個宇宙(多樣的生物和非生物,而每一個存有都可以再被微分成更多小宇宙)。宇宙之間的能量循環,創造了如同小說最末提到的訊息傳遞、文化流傳、以及共同生長、共同演化的可能。
能量的遞迴、傳導與反饋,正是姜在第二本小說帶出來的,在「命定論」和「自由意志」的辯證之外的哲學觀。這個哲學無疑是後人類的。但姜的後人類立場,顯然不是以「後」之名而行再度肯認「人類中心」之實;也不是強調人與機械的共生能如何酷異地拆解人類社會既有的規範和疆界。
姜的後人類觀,就如同〈呼吸〉提及的:任何一個存有,都不是其本身,而「只是空氣呈現出來的一種暫時的狀態」(頁67)。
謙卑地承認人類和其他存有之間的能量互動,同時也以人類的身分擔負述說的責任。這正是為何姜的小說,總是如此溫暖動人——他的每一篇小說都是宇宙初始的那一聲嘆息,而那聲嘆息,成了拂過我們腦內金葉的空氣,使我們行動、使我們思考。
使我們終將能對待所有人、非人、整個世界和宇宙,都能如同〈大寂靜〉最末,溫柔說出那既是告別也是告白的話語:「要乖喔,我愛你」。
────────────
註1:《面對蓋婭》p. 25 back
註2:關於細胞如何誕生,可以參考《自私的基因》(儘管道金斯並不同意蓋婭假說),以及《大腦簡史》。 back
註3:我不斷強調「塑造」,是在回應前述拉圖的引言,也是蓋婭假說的核心。地球之於生命體,並不是像一個裝潢好的漂亮房子,只等著屋主(生命體)住進來;相反地,是像屋主拔除雜草、搬運磚頭、填補水泥那樣建造一個可以讓自己住進去的空間,生命體塑造了可以讓自己存在的地球。 back
註4:我使用「它」,是因為中文的第三人稱顯然只對人類(或可以被人類區分雌雄的生物)適用。這裡的「它」並不代表被指涉者是無生命的物件,而代表一種不在人類認識框架下的物種指稱。另外,這裡所謂的「有機體」也和我們人類、以及生物學意義上的有機體不同。這裡的「有機體」更接近「organism」的原始意涵:有組織的、按照特定系統模組運作的一個整體。 back
作者簡介
1990年生,現就讀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作品關注人與非人之間模糊曖昧的界線,以及平庸日常的超現實時刻。小說集《瑕疵人型》獲2020台灣文學金典獎。目前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寫作長篇小說。除了創作,也在各大媒體上發表評論,主要關注文學與科技人文、生態人文的交織。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