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法式硬漢的荒野實境,隱微又暴烈的自然呼吸聲──讀《貝加爾湖隱居札記》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想到的是那些荒野求生的實境節目。人物們辛苦地找尋食物與水源,船沒有綁好還載著所有物資飄流離去,哭泣的主角蹲了下來,從指縫滑落的淚水在忽清晰忽模糊的鏡頭特寫中引揚著觀眾的情緒。可是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荒野實境預設了荒野求生因為「不可能不可能」而真的「不可能」──攝影師一邊拍攝著因為生火失敗而涕淚抽搐的主角,一邊把自己剛剛吃空的披薩紙盒踢到後面拍不到的地方。這樣的呈現,同時也指出了科技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如今,「真實」、「純淨」的探險是近乎不可能的。必然有雜質在其中。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在這喧囂的世界, 一個人到西伯利亞森林住半年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在這喧囂的世界, 一個人到西伯利亞森林住半年

就像這一部《貝加爾湖隱居札記》。有許多角度能切入這一本書,如我這般充滿雜質的心必然在其中看見許多雜質;這些雜質在正確的角度中,交相折射出一種真淳。

這部作品落在自然書寫的系譜裡。我讀的作品不多,但我的感覺是:與英美文學相比,自然書寫在法國文學中稍微邊緣些。法國文學中,主流的書寫關懷是:理性的思辨、主義的實踐、人情影影綽綽的幽微展現。這可能與法國擁有全世界屬一屬二溫和的氣候風土有關。可以說,這部作品所描寫的冰天雪地的物情,是「法國」的相反。作者要追求的寂寥、慢活、低物欲、身體勞動等價值,也與作者居住的巴黎(又快、又擠、物欲橫流又不運動)恰好相反。

本書的形式是日記。日記書寫者(diariste,類似「敘事者」〔narrateur〕)身為異性戀男性歐裔法國人,他選擇來到西伯利亞極北林地一隅,從冬天過到夏天。這可以與美國文學中尤其興盛的美式拓荒書寫、硬漢書寫對讀。然而,就像一開始談到的荒野實境,其實是「真實」的不可能;就像工業風的裝潢就是要秀出管線、甚至將管線漆上鮮豔顏色,日記書寫者這位硬漢,從一開始就告訴讀者:「是我自己決定要去的。」他意欲逃離資本主義文明宰制的社會及人在如此社會的處境,故來到完全相反的領土。

作者席爾凡・戴松(Sylvain Tesson)(Photo Francesca Mantovani © Editions Gallimard)

法式硬漢與美式硬漢仍舊不同──我想到之前讀《麥田捕手》法譯本,英語您、你不分的you在法譯本全都翻成「您」(vous),主角也就從上流社會叛逆子歪斜成了上流社會紅領結乖小孩。法式硬漢要去大自然探險,就是要先去超商買十幾種醬料,並先在巴黎準備好閱讀清單(老子歌德夏多布里昂莎士比亞米蘭昆德拉三島由紀夫……)。我們看見一種逃離的渴望,不只逃離自己,更逃離整個歐洲文明;逃離的同時卻又拋不開原本的輝煌,原本的知識與思索。我彷彿看見了作者在西伯利亞極北的虛空中重建了一座巴黎。這是很有趣的狀態,我大概沒有讀過其他書寫自然的書這麼旁徵博引的。日記書寫者不斷引用古今名家的言語來證明他來到西伯利亞是有意義的。陰陽的觀念、隱士的言行、哲學家的論述、文學家的斷言──這一種徵引繁多的書寫方式也屬於法國文學的一脈傳統──都「六經皆我註腳」似地烘托著法國硬漢學問家在西伯利亞的生活。繁花似的金句灑落後,仍然見到日記書寫者一顆真誠的心。

真誠也許在於,他一邊動身追求,一邊展示了前述的不可能──無論如何,今日的隱士很難完全切斷與社會的臍連。法式硬漢在小木屋裝太陽能板,帶電腦、聽舒伯特、邊泡茶邊讀叔本華。去訪友還在袋中裝著盧梭昆蟲學家榮格的書。置板凳抽雪茄。讀陶淵明、杜牧。邊爬山邊掉書袋:「黑格爾是這麼說的。」引用三島由紀夫與孔子,跟在地朋友聊隋朝與唐朝。他的日記既私密(寫給自己)又公開(寫給讀者),就像荒野實境節目中所有人都裝沒看見的攝影機,一天又一天,將西伯利亞森林的冬春夏、色香味,陽光下的碎冰似地迤邐在讀者眼前。如今大概再也不存在非人造的旅遊,可是本書演示的,是如何在這種荒野實境式的書寫中,找到那一綹真實,那隱微又暴烈的自然之呼吸聲。

席爾凡・戴松的小木屋。(Photo Francesca Mantovani © Editions Gallimard)

理察.韋斯托爾繪製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圖/wiki

光的媒介是光子,作品的媒介是文字。日記書寫者描繪光子的同時輕靈地耍動文字。其中有許多詩意的譬喻與意象值得注意。他以浪,比喻山(山如凝結的浪)與森林(森林如向前推進的浪),在靜勢中拉出了動勢。環境與精神的危疑不定也以意象表現:卡車開在冰上,刀插在床正上方的木頭裡──達謨克利斯之劍。在雪地上寫俳句──不正是這部作品的寫照?看似要表現永恆的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的一瞬;在這一瞬中,卻又看見了永恆正如他走在湖冰上,隔著冰層與魚對望。另外也有《天問》式的連續問句以及許多法國人擁有的幽默與譏誚。

臺灣的讀者閱讀這一本中產階級異性戀歐洲男人(啊,社會學永遠的「阻力最小之路」)帶著其欲拒還迎的母國文化走入偏遠森林、格物亦傷逝之書,能夠讀到什麼?拉開了時空的距離,也許能將產生意義的這一整座結構看得更清楚,就像以後的人類有一天閉上眼睛,便能看見無數電子在西伯利亞森林的流轉循環。這樣的循環中間是一座透明而美麗的玻璃屋,其中坐著一位法國男人,他凝眉、望遠,然後低頭書寫。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在這喧囂的世界, 一個人到西伯利亞森林住半年 (電子書)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在這喧囂的世界, 一個人到西伯利亞森林住半年 (電子書)


作者簡介

寫作者、翻譯人。臺灣大學畢業,巴黎第八大學碩士修業中。
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小說大獎、臺北文學獎小說首獎、臺大文學獎小說首獎等項,入選《九歌年度小說選》、《七年級小說金典》、《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等集,並獲2014年文化部藝術新秀。現定期為《聯合文學》、《幼獅文藝》執筆法語圈藝文訊息。
著作兩種:小說集《崩麗絲味》、長篇小說《冰裂紋》
譯作兩種:《大聲說幹的女孩》《政客、權謀、小丑:民粹如何襲捲全球》

 延伸閱讀 

絕冷一課

絕冷一課

鷹與心的追尋(柯斯塔圖書獎年度之書,一本為渴望離開現實的人所寫的書)

鷹與心的追尋(柯斯塔圖書獎年度之書,一本為渴望離開現實的人所寫的書)

汀克溪畔的朝聖者(20世紀最令人驚豔的作家之一‧榮獲普立茲獎自然文學經典之作‧45週年紀念版)

汀克溪畔的朝聖者(20世紀最令人驚豔的作家之一‧榮獲普立茲獎自然文學經典之作‧45週年紀念版)

阿拉斯加之死

阿拉斯加之死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繪本作家們怎麼用圖像描繪戰爭?

戰爭的議題相對沉重,不同國家的繪本作家們透過圖像與文字,或具體或抽象地傳達戰爭的殘酷,以此喚起讀者們的反思。

104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