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
◎翁加雷蒂(Giuseppe Ungaretti)作,劉國鵬 譯
瓦隆切羅.阿爾貝羅.伊索多拉,1916年8月22日
我排徊在兩塊墓石前
倍感憔悴
在天空
黯淡的
穹頂下
小徑紛亂
支配著我的盲目
沒有什麼比千篇一律
更為荒涼
曾經
我不曉得
任何事物
甚至
天空在
黃昏時的衰微
在非洲,我平靜的
大地上
消逝於空中的
一聲琶音
令我滿血復活
翁加雷蒂(Giuseppe Ungaretti, 1888 – 1970)
義大利隱逸派(Ermetismo)詩歌三傑之一。
出生於非洲, 1912年遠赴巴黎求學,結識了阿波利奈爾、畢卡索與喬治.布拉克,並打下深厚的藝術、文學與語言基礎。曾兩度參與過世界大戰,其詩歌以短句、直覺的頓悟與猝不及防的音節聞名,描寫戰爭造成的虛無,以及人類的災難、孤獨與憂鬱。法國著名詩人博納富瓦(Yves Bonnefoy,1923-2016)稱翁加雷蒂為「20世紀義大利最偉大的詩人」。
1915年,翁加雷蒂以普通士兵的身分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個時期的詩歌有許多來自戰爭的感悟與即景,常常出現有如碎片、閃電般的句子,直取關於愛、死亡、意義與瞬間等主題,甚至僅僅以兩個同詞根的詞彙擴張了表意,創造出有別於傳統的詩行。
除了年代背景,讀者也可以藉由標題來尋求進入本詩的途徑。此詩寫於1916年,原文標題Monotonia有單調、平庸、乏味的日常等意思,加上詩中所描述的日昇日落之景,讀者可以揣想,詩人想藉由一日將盡的時間感,引發關於自身存在的聯想。晨曦與晚霞帶給人們無限希望,但也有著無限荒涼;儘管陽光浩瀚,它的新生啟迪了人類,使我們無須在黑暗中用各種方式照亮自己。但也正是這樣,人類更希望在這千篇一律的生活之中,找到某種有別於陽光的豐饒。
首段即景出現的石碑,可供讀者們想像一個失意的主述者遊蕩於墓畔,在昏暗的景色裡百無聊賴──也許是趨近夜晚,也有可能暗示著心靈的空蕩,主述者正在過度著一段灰色時光,並整理著思緒。第二段的「小徑紛亂/支配著我的盲目」更將表象的錯綜複雜之路,引渡至主述者的內心──不只是悲愴,就連混亂不堪,難以解釋的情緒,都有可能交融於風景中,人彷彿瞎了眼,在情緒的道路上胡亂行走。
第三段的「任何事物」等句子看似囈語,實際上卻表達了「無論如何」、「他可以是任何事物」、「萬物都擁有自己的可能性」等意義;「任何」這個詞凸顯了這首詩對於平庸的不耐──萬物本應該更隨興,更寫意。彷彿在陰影中,有著什麼東西正在等待,等待在不經意中被人們發現。例如黃昏,被比擬成天空的衰微,卻是突破僵化的象徵,它等待被人挖掘,發現裡頭真正的美麗與哀愁。
延續到末段,若我們將「觀看衰微」視作正面意義,那麼讀者便可以較為理解「令我滿血復活」等譯句的意涵:離開低谷,再度回歸。這句話更傾向於「我更新了我自己」。讀者可以想像,翁加雷蒂在戰場上每天觀看日昇四落,遙想童年的非洲生活,那熟悉的音樂彷彿電腦開機一般,重新打開了自己的感官,每一天即是一次經驗的更新,逐步修復自己被戰爭摧殘的心靈。
回扣到主題「單調」,詩人想傳達的,無非是一種從平凡光景中,發現非凡的能力;所有人在周而復始的生活中(例如:工作、戰爭、生存),都必須獲得救贖──這份救贖可能來自即景中的衰敗(黃昏),更有可能來自童年,已經失去的某一瞬間(非洲大陸);人類必須在日常經驗的「任何事物」之中細細觀察,日復一日,並且忍那其中的單調與千篇一律,才能找到黑暗中純淨的沃土,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之地。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