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性平閱讀.閱讀性平

不是厭女,只是討厭「母豬」、「公主病」、「CCR」?──專訪《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主編王曉丹

  • 字級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主編王曉丹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

「為什麼我們想要談,需要談,卻談不下去?」眼前的女子想起曾經的一籌莫展,苦笑皺眉自問。她是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也是前任女學會理事長。今天我們來訪,是為了由她主編、多位女性學者共同書寫,於2019年出版的《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一書。健談的她,卻在訪談開始沒多久,就提起「談不下去」這四字。

不同於市面上眾多從學理談起的女性主義書籍,這本書逆向操作,由近年我們耳熟能詳的事件切入,再回扣學理。她們逐一剖析事件裡返照出的,是台灣社會無所不在的厭女情結。

從小就教性平,學到都爛了,
社會都平等了,還有什麼好談?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書裡,她們既談2013年八里雙屍案,也談2015年私密照外流的案件和解放乳頭運動。她們談2016年PTT版「母豬教」的聖戰,也談2017年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小說及女孩自殺,更一路談到2018年以愛家為名的反同公投.......。她們談了這許許多多的事,卻正如王曉丹開場白説的,這本書的起心動念,其實是來自一股濃重的「談不下去」的焦慮。

20年前,王曉丹還在唸書時開始接觸婦運圈,見證風起雲湧的立法行動,以及續推的性別主流化政策,年方20的她以女性主義者自任。20年後,她開始在大學教書,在學院也切身感受到加諸己身的不平待遇,轉身卻聽見20歲上下的大學生對她說:「老師,我們從小就學性別平等,學到都爛了,社會都平等了,還有什麼好談呢?」她驚訝於平權觀念傳散與實際感受落差之劇,愕然發現自己不知該從何回應。

所以擔任「臺灣女性學學會」理事長時,王曉丹便以女學會為核心,邀請作者們針對台灣的案例具體深談,更期許與談的話音不再只侷限在學者群,或女性主義者聚會的窄室裡。然而,當她們針對特定事件一件一件地談,便發現校園裡面對學生及職涯中性別不平等,經常面臨難以啟齒的困厄,也正是整個台灣社會的縮影。

台灣為什麼沒有「#Me Too」運動?
是性平落實,還是不能說的秘密?


「為什麼台灣沒有#MeToo?」一如書中丟出的問題意識,王曉丹再次直指2017年以降,台灣於這波譴責性侵犯、性騷擾行為全球性別運動中消音沉寂的現象。與日韓相較,無論是就業與立委參政的女性比例、各級學校的性平教育、又或是對性騷擾與性侵害的防治,台灣都相對進步。她指出,「日本、韓國覺得他們還不平等,大家理所當然會集結那個情緒。相對而言,我們『處於性別不平等的社會』這樣的情緒很少,那還有什麼好#MeToo的呢?

但是,台灣真的已經走到性別平等落實,而我們終究無話可說的境地了嗎?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書裡談到的,台灣社會中仍層出不窮的校園性侵或如林奕含的事件等,我們便不難明白#MeToo運動在台灣為何「談不下去」,實際反照台灣對性平的態度,毋寧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社會氛圍。這種氛圍使得「厭女」二字,反成了維持表面和平的社會默契協議下,一則不能說的秘密

然而,書中也提到2016年PTT版「母豬教」崛起事件,讓噤聲已久的「厭女」情緒,在匿名世界裡突然揚高分貝。母豬教的教義宗旨是批判所謂的「母豬」——攻訐有公主病、性關係混亂、外貌欠佳等,從外型到言行任一方面不合教徒之意的女性。有的教徒藉此將女性二分為「聖女」和「蕩婦」,有的信者則試圖攏絡「好女人」以聯手制裁「壞女人」。

當台灣性別平等做得很不錯的時候,原來既得利益者的被剝奪感會更強,但平常他們又知道這個不能說,厭女的情緒往往更隱晦。但在新興的網路世代,厭女的情緒集結得非常快,很容易在網路上找到同盟,開始大規模的反撲。」母豬教徒的集體現形,或以2018年「愛家」為名的反同團體、公眾人物失言湧現及引起的共鳴,都可以視為台灣壓抑良久、潛伏伺動的「厭女」情結浮出檯面的現象。


誠如王曉丹所說的,此處所稱的「女」字,並非只是對焦生理女性而已,更廣義地指位於既有權力結構下的弱勢者,「厭女」的言論和行動,無非就是希望鞏固與強化這個對己有利的結構。「他們的現身不完全是個壞事,我們也從中體會到許多事。」教徒們的現身表態,固然讓捍衛性別平權的工作者不無焦慮,卻也讓王曉丹覷見突破「談不下去」困境的破口。

當房思琪選擇說「愛上老師」
如何進一步理解
為求社會認同而隱藏的情緒
和「合理化」的行為?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你問我說這一次書裡面談的『厭女』,跟譬如凱特.曼內(Kate Manne)上野千鶴子的『厭女』,或者跟往年論述有什麼關鍵的不同?」王曉丹的眼睛瞇起,似乎找著探勘深度病灶的幽徑,「我們開始意識到,不能只再談理性,也要談理性規則落實的時候,那個暗藏並實際發揮作用的『人性』。

「比方像是母豬教現身,讓我們終於注意到一直以來,看不見也忘記處理的情緒。」我們行為言說處事的動機仍由情緒催動,這些愛恨悲喜貪嗔痴交雜的人性,往往使得動機難以真正單純。

又若王曉丹指出的,台灣社會尤重「關係」二字,這更強化了我們難以割捨社會自處,需要被認同或接受的「脆弱性」。而這份脆弱,往往使我們把情緒悉心地蓋藏起來,或用言說來不斷「合理化」動機,以求生,以自保。王曉丹進一步舉林奕含的小說為例,「就像她書裡的房思琪,她權衡如何不被社會體制排擠,情急之下,只好選擇說一個愛上老師的故事。」

Giving an Account of Oneself

Giving an Account of Oneself

而這些不被檢視的「感知先於理性」、過度快速「合理化」自身行徑的說詞,往往讓我們很快跳入既有的二元論述框架,渾不自知,「而這可能便是性別不平等的根源。」誠如王曉丹啟發自美國後結構主義學者巴特勒(Judith Butler)於《一個人的自陳》Giving an Account of Oneself一書提出的敘事理論,當我們合理化厭女的行徑為「愛女」,或當房思琪選擇說「愛上老師」的時候,他們很可能並不是對著他們原來宣稱「愛」的對象在發言的。「因為我們在說故事的時候,其實是對著一個既有的認知框架在說話的。我們希望能夠為社會、同儕認同,所以當我們表達喜歡誰、討厭誰,當我們決定說什麼、保留什麼,都在某程度上會去回應那些為大家認可的思維框架,很難完全語出真心。

若沒認知到我們的言詞受到結構制約,情緒深受關係牽連與操作,我們不會意識到每個人其實很脆弱,不明白我們為何愛,所以恨。而當我們沒認知到這些,便無能抵抗父權結構的綑縛,更難為自己與他人鬆綁。


沒有「完美」的被害人,就不能討論#MeToo嗎?
下一步,用持續辯證對抗二元對立的邏輯


從第二、三波的女性主義一路走來,王曉丹肯定台灣性別運動的努力與目前的進展,然而投身運動20年後,卡在難以繼續敘說、動「談」不得瓶頸的她與台灣社會,終究要試著停下來反思,究竟路線出了什麼問題。

「過去談性別平等,常常指謫父權錯了,提出一個絕對真理的宣稱。但這個事情久了,就會變成反過來強化了厭女的情緒,他們就想要說:我覺得我說的才是對的,最後就只會各說各話,唯一被肯定的事情就是有一個『真理』。」王曉丹強調自己並非要否定此前婦運的選擇,「法律、性別主流化這些當然要做,我們也很清楚二元對立的話語才有力道,弱勢的聲音才能出來。

「但是,當這種反向論述的故事講久了,如果今天有一個被害人沒那麼可憐,老師沒那麼壞的時候,那我們就會猶豫,要怎麼辦?被害者只會想說自己是不是一個『完美』的被害人,一旦不是就自我譴責,更不敢説出來。」王曉丹説,「#MeToo做不起來,不代表婦運是失敗的,但代表我們要進入下一個階段,試著不再只用二元對立的結構,來對抗二元對立的結構。

那究竟要怎麼抵斥二元對立的敘事邏輯?王曉丹建議用自我提醒來對抗慣性,「第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要『延遲判斷』。我們太常受既有敘事邏輯綑綁,去判斷這是好,那是壞,這是善,那是惡。可是當我們太快希望自己是好的,就會同樣快速地被這個體制所決定。


另一方面,她提議進行深度審查自我情緒的練習。「我們要認知到:所有故事都是片面的。我們無法說出完整的真相,但是不是就不談了?不是,相反地,我們應該持續地說,不斷不斷地用新的敘事推翻前一個敘事。

乍看之下,網路平台似與上述「退一步」、「慢下來」、「再反思」的邏輯全然相悖,然而王曉丹建議我們換個角度看待它的零碎、片段與超速,「網路世界不斷敘事、覆蓋與洗去的特質,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延遲,一種判斷的後退。但關鍵是,我們如何讓網路世界對推動性平有利?

如今的婦運是複數的,
每個人都可以在做自己的同時,對性別平等做出貢獻。


「社群媒體去中心化、多元的特質,可以讓每個人都是核心,展開屬於自己的敘事線。」王曉丹說得興奮,開始鼓吹揪團,煽動新世代做另類運動的玩心,「如果你有一群朋友,不管同溫或不同溫,就算是同溫裡面也有異質性,就可以想怎麼一起來玩。怎麼用一些好玩的方式翻轉模板,從各個角度不斷去改寫故事。」

現在我們應該抵達一個階段,不再只有所謂的婦運菁英,一小撮人在改寫歷史。」王曉丹不再蹙眉焦慮自己的談不下去,笑著鼓勵大家用各種自在的姿勢和位置盡情放話,「會吵架的,適合二元對立打仗的,就去打。適合説各種版本故事的,就去說。如今的婦運是複數的,每個人都可以在做自己的同時,對性別平等做出貢獻。

如果說網路曾經是豢養厭女言論的溫床,它也一體兩面的正好會是解放「拆台」動力、瓦解僵固權力關係的遊樂場,或許也是能展現台灣不同於日韓等國家敘事型態,呈現多元價值的魅力之處。在王曉丹眼裡,如果我們逆轉它曝現的缺陷為優勢,說不準此刻彼處,就是台灣停滯的運動活力湧現,生氣再起的契機。





關於這個議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厭女現象

厭女現象

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

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

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我不完美、我混亂、我不怕被討厭,我擁抱女性主義標籤

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我不完美、我混亂、我不怕被討厭,我擁抱女性主義標籤


年齡騷擾:「阿姨」、「大嬸」、「歐巴桑」為什麼被討厭?

年齡騷擾:「阿姨」、「大嬸」、「歐巴桑」為什麼被討厭?

台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

台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



 延伸閱讀 

 



想了解更多嗎?



OKAPI 「性平專區」成立於2016年底,集中收錄OKAPI網站中關於性別角色、兩性平等、婚姻平權等相關議題的專欄、書評、專題,包含從歷史、文化、事件、心理、哲學等各種層面,或是透過小說、散文、紀實報導、繪本、詩集等文本表現的內容,目的是提供讀者思考不同性別光譜、取向的角度。

2019年中,我們開始觀察到在選舉氛圍催化下,政治人物接二連三的失言引發「性別歧視」、「厭女」等議題的討論,因而希望能在單篇收錄文章的形式之外,額外製作專題聚焦討論,並為此組成了「OKAPI性平健檢小組」,開始一連串的採訪和專題製作。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台灣性平健檢」和「診斷職場性平力」(原名:診斷職場『厭女』度)兩階段專題。

若您長期關注相關議題,對於本次OKAPI推出的「台灣性平健檢」和「診斷職場性平力」兩階段專題有任何指教或是希望參與討論,歡迎填寫問卷給我們建議和回饋,一起參與這個性平健檢計畫!若您想進一步了解專題企劃的構想設計與我們欲傳達的主旨,歡迎繼續閱讀下方「編輯室報告」。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2022臺灣文學獎公布!得獎的是……

    金典年度大獎:賴香吟《白色畫像》 ●金典獎得獎:零雨《女兒》、何致和《地鐵站》、何玟珒《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張娟芬《流氓王信福》、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陳思宏《樓上的好人》、林懷民《激流與倒影》 ●蓓蕾獎得獎:唐福睿《八尺門的辯護人》、郭彥仁《走進布農的山》、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

    732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22臺灣文學獎公布!得獎的是……

金典年度大獎:賴香吟《白色畫像》 ●金典獎得獎:零雨《女兒》、何致和《地鐵站》、何玟珒《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張娟芬《流氓王信福》、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陳思宏《樓上的好人》、林懷民《激流與倒影》 ●蓓蕾獎得獎:唐福睿《八尺門的辯護人》、郭彥仁《走進布農的山》、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

73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