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數理能力本來就不好,男生國文不佳是正常發揮,但真的是這樣嗎?
【編輯室報告】
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妳只是和妳的兄弟一樣不喜歡做家事,媽媽卻只對妳說「妳是女生欸!怎麼可以連這個也不會?」妳只是和班上的男同學一樣大聲玩笑,老師卻只對妳說「妳是女生欸!可不可以文靜一點?」(耳朵都要長繭了)兩性看似平等,但其實性別偏見一直潛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女力告白》是劍橋大學教授畢爾德為女權發聲的作品,她援引古今歷史,並以自身飽嚐性別歧視的經驗佐證,闡述性別歧視如何延續到現代。儘管相較於過去,女性走向職場、步入政壇,地位有很大的提升,但性別壁壘始終存在。不論是看似進步的西方,還是相對保守的東方,關於女權運動──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文/黃淑真(聯經出版編輯)
如果一種性別被視為一種遺憾,那麼我們該反思的,不是這個性別本身,而是這性別所屬的整個社會。
瑪莉.畢爾德是位教授,在英國享富盛名,主持多檔BBC經典紀錄節目,也有極大的公眾發言聲量,但即便學富五車,也在學術領域奠定了難以撼動的地位,她卻發現自己在公眾媒體上的發言,時常被網友放大檢視。更有意思的是,她發現自己和男教授明明講的是同樣的內容,觀眾們檢討的只會是她,不會是男教授。因為她是女性,觀眾就認為自己有資格可以對她的專業指手畫腳,甚至親切地「指導」這位專業教授。
這一切不是很荒謬嗎?
為什麼同樣身為教授,同樣身為政治人物,同樣身為掌握權力的人,兩性得到的待遇如此懸殊?為什麼女性只要站上指揮台就像注定會失敗,只要成為決策者就注定會帶領大家邁向滅亡?
瑪莉.畢爾德說,我們必須好好思考現況,重點不在於女性該如何扭轉自己因天生性別而屈居的劣勢,該改變的是打從一開始就不把女性視為應該掌握權力的人的社會結構與價值觀,而這跟所有人都有關。
我們也許會覺得性別運動離自己十分遙遠,但其實無論是誰,都活在承繼著這一切的歷史脈絡中。你以為沒有的事,其實以十分幽微的方式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你之所以無所察覺,是因為你正身在其中。
「這是水」(This is Water)的故事裡,一隻魚問另一隻魚:「覺得今天的水怎麼樣?」另一隻魚回答:「水?那是什麼東西?」
我們習以為常的環境中有許多「理所當然」的事,女生應該要溫柔、男生應該要勇敢;女生數理能力本來就不好,男生國文不佳是正常發揮。但真的應該是這樣嗎?我們也許只是欠缺一個契機,回過頭去懷疑充滿刻板印象的這一切。
瑪莉.畢爾德要提醒我們的,就是人們對天生性別的差別待遇、不同認知,其實型塑了我們賴以維生的一切。你躲不開、逃不掉,唯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才能真正清醒地追求平等與自由。
延伸閱讀
1.【像我這樣一個高中生該讀些什麼✈】父權體制賦予女性的「原罪」──讀《82年生的金智英》
2.【像我這樣一個高中生該讀些什麼✈】是時候打破沉默,在受傷最深的地方找回希望──《寬宥之南》
3.【像我這樣一個高中生該讀些什麼✈】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讀《十三歲後,我不再是我》
4.【像我這樣一個高中生該讀些什麼✈】生來顛覆,不要害怕與眾不同──《熊與夜鶯》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