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選書

聆聽空間中留白的靈魂──十二月選書《築音賦聲》

  • 字級

築音賦聲:建築聲學家徐亞英的六十年構築

築音賦聲:建築聲學家徐亞英的六十年構築

初次接觸國際知名的建築聲學家徐亞英時,對「建築聲學」這樣的領域仍十分陌生。這樣一個艱澀的領域,即使在台灣都還沒有較完整的案例分析出版物的情況下,該如何面向讀者(同時,所面對的讀者又是什麼樣貌?)來呈現,一直都是與本書撰稿作者廖倩慧在過程中不斷持續討論的問題。

在穿梭於各種不同建築與空間構造的日常裡,建築聲學無所不在--只是它無形無聲、單純地透過「感受」向我們呈現。你/妳一定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某些咖啡店或餐廳只要人一多,混著各種聲響的吵雜就是特別地使人容易焦躁;而有些美術館或音樂廳,儘管來訪者絡繹不絕,卻一點也不影響人們遊逛的心情。

在這些感受的面前,我們經常忽略這其實是各種技術集成的結果。建築聲學深入構材、空間形狀乃至於物件材質的細微處理,這些聲響生活的構築,不只發生在高端的音樂廳或歌劇院裡頭,更深入日常紋理,發生在人們的每一天生活之中。

與其問「建築聲學是什麼?」,其實是在問「建築聲學的處理使我們聽見了什麼因而感受到什麼」:它是一門無法離開精準物理學的技術,但也是一門少不了敏銳感受的學問;建築聲學完美地結合詩意與科學,構築於無形。

本書透過建築與聲學的視角來看兩者的共同合作與回饋過程,並試著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先進入建築後再從中拉近視角,進入聲學的細部介紹。

徐亞英長達近六十年的豐富工作歷程,讓我們最後完成了一本高達兩公斤重、厚達四百頁的書籍--然而儘管它份量俱足,卻還是很難勾勒出一位專業建築聲學家的完整工作樣貌。

作為世界級的建築聲學家,徐亞英直接在歐洲第一手參與了有著悠遠文化的音樂殿堂建造;他與世界知名建築巨匠們直接交流、討論(乃至於爭辯、彼此挑戰)的過程,亦讓人能以嶄新的視野重新看待文化建築(如音樂廳/歌劇院/戲劇院等)這樣一個建築類型。特別近年來在台灣越來越多大型公共建築的競圖,特別是近期甫完成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擁有越來越多高端音樂文化建築的同時,我們該如何進一步真正理解這樣的空間,又如何感受這個空間帶來什麼樣的聆聽呢?

更重要的,在那樣的聆聽中,我們聽見了什麼?

儘管在這高度視覺刺激的時代,聲音仍無所不在地誘發想像。透過這本書,希望傳達每一個樂音都並非偶然;每一個音符的完成都並非只是音樂家、演奏家、指揮家的工作,同時更是建築家與建築聲學家使每一個樂音都能夠到達聆聽者之處。這些音符儘管留白在不可見之所在,但卻著實訴說了空間的靈魂。


劉佳旻
本書編輯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戰爭如何摧毀靈魂?以色列作家用筆細細描繪

以巴衝突持續僵持,死亡人數節節攀升,透過作家們親眼所見所想寫下的以巴衝突故事,幫助我們理解更多戰爭可著眼的面向。

3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