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看圖文

馬尼尼為/你想看,就偏不給你看!跟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學視覺把戲

  • 字級



Through the Magic Mirror

Through the Magic Mirror

啟發精選國際大師名作繪本:穿越魔鏡

啟發精選國際大師名作繪本:穿越魔鏡

原來,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 –1967)對繪本作家、藝術家的影響是持續發燒至今的,這印證了好作品不僅歷久彌新,更激發了創作者源源不絕的作品。早年看到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的第一本繪本 Through the magic mirror(《穿越魔鏡》),內有多幅挪用馬格利特的畫面,心想:他一定被馬格利特啟發良多。

左:Not to be Reproduced (La reproduction interdite),1937,René Magritte/
右:安東尼.布朗《穿越魔鏡》內頁


左圖為馬格利特畫作,右為《穿越魔鏡》內頁──小男孩照鏡子時發現似乎不對勁,接著就一腳跨進了鏡子,書封也用了一樣的概念。我們照鏡子想看到臉,結果出現了後腦勺!這是什麽意思呢?「你想看的,他就偏不給你看。」那這樣有什麽意義呢?強逼你自己想像?正反翻轉?還是純粹惡搞?

無論如何,很多藝術家被馬格利特作品深深吸引,除了這種「你想看的,他就偏不給你看」,還有「陌生化」──讓東西脫離原有位置,喚起新鮮感。

(圖/Golconda,1953,René Magritte)

(圖/《穿越魔鏡》 內頁)


上圖為馬格利特畫作,下為《穿越魔鏡》內頁。馬格利特畫了一群西裝人飛在天上,把原來不可能出現在天空上的人拉到了天上,令我們產生視覺上的「陌生」;安東尼則畫了群小孩飛在天空,加上了手臂的動作,還會產生正在舞動雙臂的錯覺,令讀者產生「陌生」(沒見過)的趣味。

還有下面這頁主角在魔鏡世界裡看到火車、輪船開在馬路上,也是置換了物件原本的位置。

(圖/《穿越魔鏡》內頁)


長新太這本《看得見地平線的地方》(ちへいせんのみえるところ)從頭到尾只用一句話「出來了」,是一本在概念表現上極簡且具代表性的繪本。內頁出現了種種不可能會出現在稻田裡的事物,像下圖這艘船。

把船放在馬路上、天空中、或是房子裡、廟宇之中等──原來它不應該出現的地方,就會至少達到「吸睛」、「逗趣」、「詭異」、「夢幻」等等感受。

ちへいせんのみえるところちへいせんのみえるところ

船出現在稻田中,給人吸睛、逗趣、詭異、夢幻等感受。(圖/《看得見地平線的地方》內頁)

 

小說的五十堂課

小說的五十堂課

小說的五十堂課有一章談「陌生化」談得很深入淺出:

當我們說一本書「原創味十足」的時候......通常不是指作家發明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東西,而是指作家超出了傳統,脫離了一般常用的習慣表達方式,讓讀者「察覺」了我們在概念上己經「知道」的東西。簡言之,「陌生化」是「原創性」的另一個詞彙。

也就是──我們不需要再去憑空發明一件「新」的事物,只要「置換」它們的位置就好了。

馬格利特還教我們什麽呢?「真/假」、「虛/實」的混淆

 (圖/The Human Condition,1933,René Magritte)

於窗邊畫架上的畫,究竟是一幅畫還是窗景?這幅畫也衍生了諸多分身。《穿越魔鏡》內頁(下圖左):角落有一個畫架上有一幅畫,畫裡又有一個畫架,畫架上又有一幅晝。(on the corner was an easel. On the easel was a painting, of a painting, of a painting. )

(左)《穿越魔鏡》內頁/(右)Supposing 內頁。


Supposing

Supposing

Supposing 內頁也有一張「雷同」(上圖右)。寫道:假設,我畫了張我在畫自己的自畫像的自畫像的自畫像的自畫像……(Supposing, I painted a picture of myself painting a picture of myself painting a picture of myself painting a picture of myself...)

此幅又巧妙結合上文提到「照鏡子照見自己後腦勺」的那幅畫,也翻轉了名畫上藝術家皆「以臉示眾」的自畫像形式。

或是下圖這張,該看到馬的地方被切掉了,又有一塊不該擋到人身、馬腳的樹幹似乎畫錯了,但這樣的「畫錯」,正好藉由「虛/實」的錯置喚起了「陌生感」。

(圖/Le Blanc Seing,1965,René Magritte)


馬格利特還教我們什麽呢?答案也許見仁見智,但他的圖被挪用的比率也算高的,像安東尼.布朗這本Willy the dreamer(《作夢的威利》),本書首尾畫面分別如下:

(圖/Willy the dreamer內頁)


左頁為開場,右頁為結尾。主角威利的姿勢、構圖、連文字「威利作夢」(Willy dreams)都是一模一樣的;唯牆上的那幅畫,壁紙的圖案變了。

(圖/The Castle of the Pyrenees,1959,René Magritte)

威利頭上那幅畫巧妙地挪用了馬格利特的《石頭上的城堡》(如右圖,也許純屬巧合),賦予它動感,又象徵了「夢」這種潛意識,於清醒時只露出冰山一角,作夢時整個「潛意識」就浮出來了。當然安東尼非常擅長「置換」(陌生化),沙發下的地板變成了草皮,牆上花朵圖飾也變成各種職業的猴子頭(呼應的是內文他夢見自己成為不同職業的人)。

我們無法確定馬格利特是視覺藝術上最多徒子徒孫的人,但肯定是其中之一。因為我們每看他的一幅畫,好像就打破了一種視覺模式;而又常在繪本或畫作裡,發現「馬格利特手法」的影子。



 

沒有大路

沒有大路

馬尼尼為
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人。讀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台灣藝術大學美術所。著有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繪本《貓面具》「隱晦家庭」繪本三部曲,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繪本《絨毛兔》(The velveteen rabbit)插圖。最新作品為散文《沒有大路》
網站:樹人畫學校 outsider art school & 繪本亂讀會


 延伸閱讀 
1.【專欄】每一頁都能看很久的「超現實」魅力──馬尼尼為讀繪本《漫步》
2.【馬尼讀繪本】貓為什麼喜歡坐在書上?──讓人閉上眼卻看見更多的「白日夢繪本」
Magritte

Magritte

馬格利特‧虛假的鏡子:超現實主義大師的真實與想像

馬格利特‧虛假的鏡子:超現實主義大師的真實與想像

Magritte: This Is Not a Biography

Magritte: This Is Not a Biography

漫步

漫步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被丟棄的娃娃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什麼回憶?四篇試圖從孩子的角度看童年的繪本

是什麼樣的情境會讓天真的孩子陷入憂傷?那些無論被迫、或是自己遺忘、丟棄的童年玩伴,在記憶中會是什麼角色?長輩們的「為了孩子好」在孩子心目中是什麼模樣?成人對孩子的管教與照護,有沒有考慮到他們心靈深處最在意的事?

526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