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諶淑婷|思考教與養

諶淑婷/有沒有可能,讓孩子不再只想著「這題會不會考?」──讀《沒有學校可以嗎?》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身為父母的你,眼看著孩子在僵化的教育體制中逐漸失去探索知識的熱情,學習的觸角變得遲鈍,上學只是敷衍,作業成了負擔,最期待的課程是「下課」,該完成的事都以「配合學校規定」做為最高標準,你不禁擔心孩子從此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交差了事……

沒有學校可以嗎?

沒有學校可以嗎?

這些問題也曾困擾著圖文作家徐玫怡,直到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小福問她:「以前的人需要去上學嗎?如果沒有上學,那他們在做什麼?」她豁然開朗,決定在兒子最後的小學生涯(六年級下學期)申請在家自學,並將心得與學習內容在SOSreader開啟寫作計畫,而後出版沒有學校可以嗎?

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三讀通過,學生學習權與家長教育選擇權更受保障,愈來愈多人選擇「自己的孩子自己教」的自學型態,最常見的理由除了宗教因素,便是教育理念與對學校環境的不信任。相對於保守派家長認為孩子本身的生命力,會幫他們突破在學校遇到的困境,讓孩子離開學校等於失去培養抗壓性的機會;而選擇體制外學校或自學的家長如徐玫怡,更相信孩子若有他原生的力量,不上學又何妨?

自學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需要訂課程進度,能更開放的就孩子的特質設計課程。徐玫怡規劃每週一次到車廠見習,兒子學的不是汽車結構,而是勞動現場觀察與寫生;「健康課」是阿公以母語教授穴道課,學習小兒常見疾病保健與身體經絡;還到文藻法語系旁聽,和大學生一起上法語課。

「健康課」是阿公以母語教授穴道課,圖右是小福的課堂筆記(圖/《沒有學校可以嗎?》內頁)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當屬「生活科學-家務操作」,內容是做早餐,畢竟終於不必為了趕上學連早餐都無法好好吃,徐玫怡要兒子從預備工作(檢查與補給早餐材料)開始學起,還要認識廚房工具(學習使用烤箱、隔熱墊、手沖咖啡工具)、熟悉食材(知道該買什麼麵包、吐司、果醬),並做好善後(整理流理台、碗盤歸位)。

徐玫怡相信媽媽當年的教導:會做菜的人不能只有把飯菜做出來,而是一邊做菜一邊收拾,完成一餐的同時,廚房也整理乾淨了。她書中寫道:「在我後來的社會經驗中,一個人能前後完整把事情關照好,頭尾都徹底執行,才是真正的能力。」她不要求兒子做出花俏、好吃、變化多端、能拍照放上臉書炫耀的早餐,這堂課的重點是要兒子學習負擔責任,不讓家事成為幫忙洗碗、收衣服等片面性的任務分配。

徐玫怡也重新思考社會對孩子依賴科技產品的各種批評:

  • 孩子不過在網路虛擬的世界中蓋房子,本質上和玩樂高是一樣的事情,為什麼樂高可以,電玩就不可以?學校都有電腦課程,也安排不少科技資訊讓孩子學習,為什麼孩子不能為此狂熱?學校教國語,孩子大量閱讀會被讚美,學校教自然,孩子流連植物昆蟲生態會被欣賞,為什麼電腦這個科目要他們學又要他們不要接觸?
  • 為什麼孩子拿針線縫衣服可以,孩子幫手中電玩角色下載模組繪製外衣不可以?為什麼修理腳踏車可以,因為電腦運作不順花很多時間修復檔案卻不可以?

她領悟到,保守的成人希望孩子在自己能夠了解的領域裡長大,一旦孩子與自己的期望不同,就難免不安與自責。於是她告訴自己,不要低估孩子的生命力,孩子有自己的生命方向,父母找不到的答案,就讓孩子自己去找。她嘗試把孩子上網玩電玩,看成一種能力的建立,如果100個家長有99個認為該限制用電腦的時間,她必須成為相信「浪費在電腦上的時間也能有所獲得」的那一個媽媽。

當然,她也像其他父母一樣在意孩子的視力問題,但她更害怕每次都在斥責聲中逼孩子不情願地關掉電腦,她只能提醒自制力的重要性,最好孩子藉此觀察到自己的性格問題,畢竟往後的人生不只有電玩,人生還有許多問題,感情、物質、聲名、金錢,說起來電玩是最好拿來練習的項目了。

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

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

這樣的觀點與劉若凡成為他自己所提及的全人中學實驗教育經驗相仿。究竟在教育裡「學生自主」有沒有界限?教育者該扮演什麼角色?需不需要傳達特定的價值和知識?

劉若凡從全人的經驗指出,一間以人本理念為價值基礎的學校組織,其實具有自我改革的能力,「我們到底要教出怎麼樣的人」是關鍵因素,當前許多教育改革(例如高等教育入學方式、課綱微調)引起許多社會爭辯,便是因為沒有釐清這個問題,沒有認真追問:什麼是人的本質?人該擁有什麼能力?又該如何學習?這些問題的探問,沒有終點也沒有標準答案,但透過價值的爭辯和釐清,可以讓我們(教育者與家長)做出抉擇,設法找回孩子對知識學習的興趣與動力,深化反思的能力。

走出體制的實驗教育,或許會摸索出美好的成果,也可能付出慘痛的代價,即便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也未必立刻開花結果,如《成為他自己》所述,畢竟教育的關鍵代價不是金錢、不是文憑、不是成績,而是時間。當孩子選擇和別人不一樣的教育之路,必須花很多時間「證明自己」,必須付出很多代價,必須屢屢被質疑:學生有能力決定自己的學習生活嗎?跟老師平起平坐的師生關係恰當嗎?這正好挑戰我們:如何回答「孩子為什麼要上學?」這個命題、是否看清「教育是生命經驗的傳承」,並了解傳承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成為和自己不同的個體。

(圖/unsplash @ igorovsyannykov)選擇和別人不一樣的教育之路,必須花很多時間「證明自己」,必須付出很多代價,必須屢屢被質疑。(圖/unsplash @ igorovsyannykov)


徐玫怡在與孩子並肩而行的學習路上也有相同體悟。她把育兒視為成人後的「二度成長」,一邊回望自己的成長軌跡,一邊面對人生此刻的質問:「我為他人付出精神值得嗎?」「我該放下工作來帶孩子嗎?」「我的才華用來騙小孩,只能這樣嗎?」「有沒有一種最高的思考方式,可以擊破母親的困境?」「是困境還是只是我睡眠不足?」這些思考很難有答案,也無法填入別人的答案。總有人說,當了母親會失去自己,但我更喜愛徐玫怡的說法,「我們當了母親失去自己,只是失去做喜愛事情的時間、喜歡過的生活型態,或者只是失去一個形象,那個你以為的自我模樣。你失去的只是表面的東西,那些你對自己懷疑的時刻,事實上,正在提煉或是引誘真正的我,…我原來是這樣的一個人。」正因為育兒路上有這番體悟,所以她也希望孩子成為「他真正的自己」。

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

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

這樣的結論,讓我忍不住翻出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的成為一個人,這本書提到如何輔助個人成長與建立關係,「和人的關係中愈是真誠,愈有幫助,這就表示我必須對我自己的感覺有所覺察,並且還要做到盡其可能的程度,而不是表面一個態度,骨子裡又藏著另外一個態度,種種感覺和態度應該合而為一。

我試著以母親的身分揣想,如何以卡爾.羅哲斯所言去建立親子關係,我能不能接納孩子,無條件視他為一個自有價值的個人,喜愛並尊重他,這個價值不因他的狀況、他的行為、他的感覺而改變。而我是否擁有足夠的力量,「不被他人的影響所扳倒,被他們的恐懼所驚嚇,不會被他人的憤怒所破壞,……等到我能夠自由感覺到成為一個有別於他人的人,我才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他人,更寬宏的接納他人,不再害怕因此失去自己。

要「成為一個人」,不只是父母照顧孩子時的課題,也是自我人生的關卡我們真的能讓孩子做他自己嗎?無論是誠實或欺騙、幼稚和成熟、絕望或過度自信。身為父母,我準備好接納孩子所有的樣子?還是只能有條件接納?悄悄地否認了其他部分?或者我覺得孩子應該聽從成人的勸告,繼續讓他依賴著、將他塑造成「我」的樣子?

我們這一代在曲曲折折的成長過程都迷路了,面對孩子的時候,我鼓勵自己盡量告訴孩子內心真正的感覺,偶爾有點難堪,但令人滿足;我學習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不再害怕面對種種情緒轉折;同樣地,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把他對我的感覺告訴我,那不會對我們的親子關係造成打擊,反而讓我們更加緊密。

養育孩子的過程,我明白父母總認為自己給出了「愛」,但孩子體驗到的可能兼具「愛」與「厭」;以前在父母的批評聲中,我養成不能欣賞、接納自己的性格,但現在我可以為自己哭,也喜歡自己,不吝惜為自己難過遺憾。我喜歡現在的生命階段,如徐玫怡描述的「二度成長」,我彷彿逐漸拋棄過去面對生活的假面具,不再仰賴他人的評價,我與孩子的生活流變不止,一起享受「成為一個人」的生命轉變歷程。

成為一個人》描述,這樣的感覺就像是沿著生命之河順流而下,很冒險、很做自己,我們會被擊敗、也會受傷,並漸漸學習到,這些體驗都不會要命。我或許還不知道我到底是誰,也不知道孩子將成為怎樣的一個人,但在他身邊,我認真感覺自己的反應,將這些反應做為自己行為舉止的基礎,真誠一致。做一個母親,做我自己。

徐玫怡說,「沒有學校可以嗎?」這個提案很寬,能應用在不同的地方,比如父母的身分,我完全贊同。


沒有學校可以嗎? (電子書)

沒有學校可以嗎? (電子書)


諶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偶爾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狗二孩三貓,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合著有有田有木,自給自足:棄業從農的10種生活實踐 》《餐桌上的真食:用腦決定飲食風景,吃出環境永續 ,以及《遜媽咪交換日記》

OKAPI專訪:成為你孩子的夥伴!爸媽也要不斷學習修正生產是媽媽與寶寶的第一次合作
OKAPI專欄【繪本告訴你怎麼教小孩


 延伸閱讀 
1.【專訪】法國哲學教育如何從小扎根?羅惠珍:讓哲學變成「動詞」,所有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
2.【專訪從瑞典經驗思考台灣的未來可能──吳媛媛《幸福是我們的義務》
3.【專訪】教育不是應該幫助學生達成目標嗎?為什麼「體制」成了反派角色?──資奧金牌少年何達睿「從零到一」的逐夢之路
4.【新手上路】實驗教育的艱難,一段反思的旅程──劉若凡《成為他自己》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學校在窗外(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

學校在窗外(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

自學時代:找回學習的動機與主權,成為自己和孩子的最佳教練

自學時代:找回學習的動機與主權,成為自己和孩子的最佳教練

用「自主學習」來翻轉教育!沒有課表、沒有分數的瑟谷學校

用「自主學習」來翻轉教育!沒有課表、沒有分數的瑟谷學校

在家自學的四個孩子

在家自學的四個孩子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2019金鼎獎特殊貢獻獎得主一幸佳慧

    永遠以孩子為視角,替孩子把權利「從大人手中拿回來」──這幾乎已成了她的使命,即便臥病在床,依舊掛心還可以用什麼方法,讓「兒童權利」的概念持續宣傳下去。 長期關注多元文化、性別平等、土地正義的她,更以一本一本的繪本創作,談那些「大人覺得小孩子懂什麼」或「大人不知道該怎麼對小孩說」的議題。

    6935 2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19金鼎獎特殊貢獻獎得主一幸佳慧

永遠以孩子為視角,替孩子把權利「從大人手中拿回來」──這幾乎已成了她的使命,即便臥病在床,依舊掛心還可以用什麼方法,讓「兒童權利」的概念持續宣傳下去。 長期關注多元文化、性別平等、土地正義的她,更以一本一本的繪本創作,談那些「大人覺得小孩子懂什麼」或「大人不知道該怎麼對小孩說」的議題。

693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