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Emily:我們都是瘋子,只是程度差別而已──讀《精神病院裡的歷史學家》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芭芭拉.泰勒(Barbara Taylor)在她這本瘋狂歲月回憶錄裡,結合了兩個截然不同卻也重疊的歷史故事:一是她本人20年來接受精神分析的私密內容、數次住進精神病院的親身經驗;另一是從她歷史學者的專業角度,訪錄歐洲百年來對精神疾病的醫療演變史。以上是我對《精神病院裡的歷史學家》僅能做的客觀介紹,接下來打算很偏袒地分享這本書讓我最著迷的部分。

精神病院裡的歷史學家:我經歷的瘋狂歲月,以及時代如何安置我們的瘋狂

精神病院裡的歷史學家:我經歷的瘋狂歲月,以及時代如何安置我們的瘋狂

當作者芭芭拉初次會見心理醫師D,她這樣形容:「我堅持實話實說,絕不留情,毫無隱瞞──包括酗酒、用藥、驚慌和憤怒。我在她面前炫耀自己每一樁齷齪的悲慘際遇。」這也是芭芭拉面對讀者的態度,坦白得毒辣殘忍,背後的原動力彷彿是她對自己長年的憎惡,與憐憫。書中她坦承的遠不只酗酒濫藥,還有自毁、濫交、淒厲變態的夢境,和腦袋裡種種不光彩的念頭和慾望。她坦承的,還有她的聰明優秀幸運成功,和她的一敗塗地、生不如死。

80年代初於英國,芭芭拉以她的博士論文暨首部著作獲獎並嶄露頭角,未畢業已有大學教職等著她。看似錦繡的學術前程,卻亦是她人生崩析的開端。是什麼讓一個勤奮出色的年輕人「發瘋」了?回溯源頭,答案陳舊得讓人抱歉:父母親,和童年創傷。但這並非一個埋怨爸媽和童年遭遇的故事。就如每一個有把因果脈絡思想透澈的人,芭芭拉也明白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她既是加害者╱施暴者,也是被害者╱受虐者。每一個瘋子都對自己的苦難做了巨大的投資,否則他要如何繼續為自己的罪孽付出代價?」揮之不去的罪疚感,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是次等貨是垃圾,是很多人一輩子自我戕害的根源。


作者Barbara Taylor在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教授歷史與英文(圖片來源/qmul)


芭芭拉為了從自己的毒手下挽救自己,進行當年流行的精神分析。精神疾病是一個人對抗自身的慘烈爭戰,旁人若不幸捲入兩軍之間必受池魚之殃。剛開始分析療程時,兇猛混亂的情緒像牛鬼蛇神蜂湧而出,芭芭拉說她當時的憤怒和仇恨足以毁滅全世界。她的精神分析師V,就是被炮火轟得很慘的人。書中有很多他們的會談記錄,對白緊湊,時常針鋒相對,時而字字珠璣。悲傷無助使她成為放肆的無賴,「我在分析療程中一度接近死亡。我拿全副生命依賴分析師的技能與內在力量」。然而,治療期間的移情作用,對分析師V也造成明顯的斲傷。

治療早期有一幕,芭芭拉送了一本她剛出版的童書給V,他讀後稱讚寫得很棒。那次會談結束,芭芭拉馬上衝回住所寫作,然後開始吐。大半天穿梭於馬桶和書桌之間起草新書大綱,幻想新作能一炮而紅成為暢銷書,並要把它題獻給V。隔天的會談,V聽到她這計劃倒抽一口涼氣:「妳是在告訴我,讚美妳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讀到這裡我讓會心,也疼心。取悅他人、渴求肯定,往往源於自我價值感低落,和對愛的飢餓。原來芭芭拉的父母一直期許她成為受人尊敬的重要作家,而她也認定那是獲得愛的必要條件。「當時對我而言,每個人都是我媽。

一人交換日記(限)

一人交換日記(限)

修正

修正

芭芭拉寫父母,尤其是寫與母親之間的明爭暗鬥,機警又富張力。讓我想起法蘭岑的小說《修正》,家常對話薄薄的表層下,壓抑著複雜的憎恨與疼痛,和各種情感的角力。小時候每當芭芭拉試圖表達不悅,會被母親指責她壞脾氣、小題大作,常嫌惡刻薄地說她自私霸道、非常貪心。芭芭拉花了精神分析的頭十年,才明白:「我其實比我所知的更不快樂,而我花了許多年和許多力氣,才終於消除隨著不快樂而來的內疚與困惑。」這又讓我想到因為太寂寞,想要被擁抱所以叫蕾絲邊應召的漫畫家永田カビ,從她今年出版的續集《一人交換日記》中,看到她仍然覺得自己「不應該」不快樂,仍在罪疚的泥沼裡掙扎。

芭芭拉現在與伴侶過著幸福又感恩的生活,並於倫敦大學擔任歷史教授。然而在落難的歲月裡,她曾失掉工作、必需靠遠方的父母接濟、把身邊的人際關係消磨殆盡,酗酒到無法自理甚至命危的地步,必需住進精神病院。她入住的芙來恩精神病院不是一家等閒的瘋人院,它啟用於1851年,是當年歐洲規模最宏大先進的精神病院。這座醫院著名的特徵是擁有全英國最長的走廊:壓迫的拱型天花板,綿延半公里的長廊,「堪稱絕望的最佳寫照」。由於芙來恩風光輝煌的歷史,以至於芭芭拉的歷史學家朋友來探望她時,看到長廊和哥德式的內部建築,非常黑色幽默地,這讓他們雀躍興奮,並鼓勵芭芭拉一定要活著出院,將來研究和撰寫芙來恩的故事。


位於倫敦外郊的芙來恩醫院歷史悠久,並擁有全英國最長的走廊(圖片來源/wiki)


研究精神病院部分,芭芭拉恢復了歷史學者的身分,講述了精神治療與精神病院的歷史,當中不乏奇趣窺祕的內容。然後故事又帶回她住院當時,與其他精神病友(和病友腦袋中的其他「聲音」)的友情互動。記得當我某次睡前讀到她記述病院裡的驚悚氣氛,和院友的瘋言瘋行,加上我看過美劇美國恐怖故事之瘋人院,腦袋裡對歐美古老精神病院的陰森畫面歷歷在目,結果闔上書入睡後便做了恐怖的惡夢!還好作者於接下來的篇幅又回到專業的角度,分析現代社會看待精神疾病的政策與心態。最後第三部,是芭芭拉出院後,步步為營地建立新生活,同時持續做精神分析整理自己的內心世界,邁向痊癒的尾聲。「慢慢地,我在吵吵鬧鬧以及無數次退步中,逐漸脫離了我棲居已久的地獄。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作者真的很毒舌很任性,卻又幽默可愛。她真心的咒罵自己「又邪惡又壞」,但她明明也善良感恩。她坦然記錄自己失敗落魄的那份膽色,或許能為其他正在經歷苦痛的人帶來面對自己的勇氣。她多次承認自己的康復很幸運,但事實是她花上20年的光陰,翻挖自己內心和家族的臭史,才挖出病根,歷盡艱辛與問題達成和解。這示範了要超渡心中的鬼,要成功蛻變進化,需要耗費多少耐力、血淚與代價。舖往幸運的路,也許是要自己努力建造的。

備受精神困擾的人,大概也會擔心:如果我好不了怎麼辦?最後我想摘錄芭芭拉所相信的這段話:我們所有人生命最初的幾個月,都在人格底層埋下了瘋狂的元素。大多數人制得住這瘋狂因子,甚至懂得偶爾運用,不過有些人應付不來,於是就「發瘋」了。這不代表他們比較古怪錯亂。對絕大多數精神病患來說,疾病是偶發的經驗,並非固定的身分。

她並非從瘋狂中「痊癒」,今天的她是經歷了瘋狂蛻變而成的。她說:「如今我的瘋狂程度──跟大家沒兩樣──恰足以用來應付現代生活。」也許我們大家都是瘋子,只是程度的差別而已。


(圖/Alice in Wonderland內頁)

 



 延伸閱讀 
1. 【書評】Emily:用少女體寫的血書──讀漫畫《我可以被擁抱嗎?因為太過寂寞而叫了蕾絲邊應召》
2.【書評】廖梅璇:縱使永遠無法抵達出口,我也可以負傷前進──讀《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3.【書評】諶淑婷:我想成為一個不說「我是為你好、等你長大就會感謝我」的母親──讀《童年會傷人》

逃離之地:我在奧克尼群島的戒癮日記

逃離之地:我在奧克尼群島的戒癮日記

鷹與心的追尋(柯斯塔圖書獎年度之書,一本為渴望離開現實的人所寫的書)

鷹與心的追尋(柯斯塔圖書獎年度之書,一本為渴望離開現實的人所寫的書)

躁鬱之心(博客來獨家限量書衣版)

躁鬱之心(博客來獨家限量書衣版)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這些漫畫長大看更好看!OKAPI推薦你大人才懂的魅力漫畫

小時候爸媽叫你不要看漫畫是有道理的,因為有些漫畫的醍醐味,要到你成年之後才嚐得出來。OKAPI推薦幾本「大人專屬」漫畫給你,小時候看過的,長大後一定要多看幾次。

527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