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X - 給下一代的太平盛世備忘錄」:CNEX是一個非營利性質的民間文創組織,由兩岸三地熱愛紀錄片的人士組成。自2007起連續十年,每年觀察選定年度主題,不僅徵件贊助監製,也協助發行與曝光。已讓許多監製的紀錄片得到包含威尼斯影展等大獎,他的創辦者之一,正是當年「.COM」風潮裡創辦「北美新浪網」的蔣顯彬,他來自台灣。這次OKAPI就訪問了這位還很年輕有趣的「紀錄片電影人」。
「10X10=100」,這個看似簡單的算式,代表一群電影工作者的希望與夢想。
「以十年為單位,觀察華人世界的變化,每年拍十部片,這樣十年就有一百部。」CNEX創辦人之一兼執行長蔣顯斌這麼說。關於蔣顯斌,更廣為人知的一個身分,可能是新浪網的合夥創辦人,五年八班的他,正好經歷戒嚴、學運等變動的時期,後來赴美念書,適逢網路時代興起,創辦新浪,開始在兩岸三地工作。
這個念頭是在2004年開始的,當時他住在北京,掌管新浪業務。回到那個時空背景,2003、2004年是中國經濟爆發很重要的時程;當時的台灣,正經歷兩顆子彈事件,他說人不在台灣的他們更感覺到這是大事。蔣顯斌找了一些朋友,想把當時台灣社會、中國社會、華人社會面臨的十字路口,作成一部紀錄片,後來他們轉念一想,一部片的力量實在有限,過去那些曾經帶給人感動的紀錄片,在市場上已經找不到了,因為紀錄片不太在商業發行的圈子裡流通,於是他們想,那就成立一個機構來推動這件事情。就在2007年,CNEX正式成立,希望可以See Next,預見Chinese Next,記錄這世代,看見下一世代。
紀錄片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文明的指標,如果在這個社會上有一批人,願意超越利益、政治,或是其他意識型態來關注社會現象,紀錄片越能夠中肯的保存事實、提出問題,讓公眾更貼近社會的良心,看見一些該被注意的故事。「這一路過來,紀錄片都扮演我的良師益友,可以幫助我了解陌生的文化,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紀錄片展開視野,也讓人深入明白事情,帶來不同的思考方式,有時候不一定給予答案,卻迫使人去問了該問的問題。
對他來說意義重大的片子,是小野的《尋找台灣生命力》,這部片提供當時社會力量解放的聲音,「是對我的小啟蒙,也是特別的人生經驗。」觀看紀錄片的過程,對他來說,像是把書濃縮到很容易吸收的程度,他曾看過一部關於車臣的片子,描述一群自殺炸彈客,成員都是女性,因為丈夫都已經過世了,所以輪到她們來對抗蘇聯,「從此以後看再看到車臣的新聞,就產生不同的感覺,看過一部片後,沒辦法再回到沒看過的狀態,之後看報紙,會覺得越看越懂,對我來說,看紀錄片也是種閱讀。」
簡單的夢想,這兩年開始變得越來越大, CNEX以海選的概念,每年訂立主題,讓導演們拿出適合的故事,初選出三十部左右的入圍名單,出錢送他們去北京提案,接著選出十部監製,讓這些片子去國際影展、上電視、發行DVD,賺的錢讓導演分紅,可以繼續拍想拍的內容。他們提供專業團隊,協助獨立導演的創作,希望打造出華人世界紀錄片的旗艦式平台,這兩年間,接連以《街舞狂潮》、《音樂人生》拿下兩座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同時也迅速獲得國際認可,去年更以《1428》拿下威尼斯影展的最佳紀錄片獎項。不只是資金派放,還把未解的問題一併解決,「你想完成的夢想,主流的體制不支持,那我來支持你。」CNEX憑著熱情和執行能力,上中下游統包,把好片子推向國際。
CNEX藉著每年的影展活動,讓國際更認識台灣,讓台灣導演有更多參與空間,證明了這條路是走得通的,進一步促成更多好導演說好故事,提供豐富的角度視野,培養供給面,也顧及需求面,讓台灣觀眾的口味跟素養都建立起來,補足娛樂之外的知性部分,進一步推廣茁壯,讓台灣扮演華人紀錄片首都的地位。
關於之後CNEX的規劃,他說,「如果還有下個十年,我們再用一樣的十個問題來問大家,看世界有什麼變化!」
蔣顯斌給紀錄片新手觀眾的推薦片單:
1.《Food.inc》食品帝國,紀錄美國食品產業,不僅有相關書籍,在國外還有做成童書版本,讓孩子也能夠理解。
2.《歸途列車》講廣州返鄉潮,中國有1.3億外出務工者,他們只在春節返鄉,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動人口,獲得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紀錄長片奬。
3.《瘋狂的愛 Yves Saint Laurent : L’Amour Fou》關於設計大師聖羅蘭的生活、工作以及和同性伴侶相處的軌跡。
4.《Inside job》譯成黑金風暴,一部片的時間讓你理解次貸是什麼,看懂金融風暴的來龍去脈。旁白是麥特戴蒙。
5.《the love of money》BBC製作,紀錄雷曼兄弟破產始末,也採訪金融風暴中的關鍵人物,今年的CNEX影展也會撥放。
2011 CNEX【機不可失】主題影展在10.29~11.06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