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除了詩的形貌,更重要的是你要表達什麼。」──專訪林婉瑜

  • 字級


林婉瑜-1
 

也許以後
不會再見面了
相遇的時候
做彼此生命中的好人

──〈相遇的時候〉,《那些閃電指向你》

林婉瑜手邊放著自己的詩集,書名旁用鉛筆寫了「編」字,那是她的專用書,會把心得、上節目要談的直接寫在書裡。 擔心把專用書當成新書送了出去,每出一本詩集,她都有一本專屬的「編」字版本。

2007年她在洪範出版《剛剛發生的事》,收錄整理1999 年至2006 年各種題材的詩,之後的詩集則都是主題性書寫。《可能的花蜜》寫台北,擇取數十個包含擎天崗、士林夜市、溫羅汀在內的地點,為21 世紀初的城市風貌留下記憶。最新出版的《那些閃電指向你》收錄了75 首情詩,大部分來自近兩三年的創作。

從20 歲開始寫詩,林婉瑜清楚記得那個時空背景,當時她選擇從台北醫學院營養系休學,考上北藝大戲劇系。在戲劇的環境裡,沒人教導怎麼寫詩,從創作、發表、獲得文學獎到現在擔任文學獎評審,她累積了不少自己摸索得到的對詩的獨家心得。「在北藝大讀書的時候,大一到大四,是家母從癌症到死亡的期間,所以我並不快樂,但回想起來,關渡那幾年確實帶給我非常多東西:那麼靠近美的本質、逼近藝術的核心、那麼奢侈的琢磨著愛的形狀……,甚至連我的傷痛都變得透明而危脆。」林婉瑜補充,「很多養分都是在戲劇系的時候得到的,在那裡我獲得一種創作時的自在,寫詩時不會害怕什麼。有讀者說喜歡我的詩因為我的詩『靈魂很大隻』,應該就是指這種文字的自在和野性。

那些閃電指向你(三版)

那些閃電指向你(三版)

《那些閃電指向你》主題是情詩,她不避諱直述「愛」或「恨」等詞彙,「知道自己要講什麼,那就不會是障礙,提及愛或恨往往是敘述過程,為了抵達主題還是要通過這個過程。」林婉瑜說,「當我覺得這個想法非常獨特、是屬於詩的想法,就會在心中保留這個想法,直到它被寫下來。去評審的時候,覺得某些作品會有個詩的刻板形狀,寫的時候想去呈現一種詩的形貌,很在乎『怎麼寫』,但是『寫什麼』反而顯得薄弱。我覺得除了詩的形貌外,更重要的是你要表達什麼。」回顧寫作階段,《剛剛發生的事》跟《可能的花蜜》對她而言,都有些自我鍛鍊的成分,寫到這本,文字技巧跟琢磨都趨向成熟,也能夠回到心裡最初喜歡的詩的樣子。

寫作的人需要有兩種眼光,一個是作者的眼光,一個是讀者的眼光,隨著寫作的時間愈來愈久,讀者的眼光可以愈來愈成熟地去檢視。」剛開始寫詩的時候,林婉瑜會把每天想到的東西記在小本子上,這幾年,她慢慢不需要拿筆記錄,而是直接在腦袋裡記下那些獨一無二的,屬於詩的想法。

對林婉瑜來說,寫詩一直都是自在的事情,她會遇到的困擾總來自他人的發問,例如,《可能的花蜜》有一篇寫汽車旅館,因為是女詩人,就會承受一些曖昧的眼光,而寫情詩則會被問另一半是否介意。「我覺得男性詩人不太會遭遇這些。這個社會給女生的框框本來就是比較小的,做出一些自在的事,好像就超出框框。但為什麼要用『寫實』的眼光來閱讀詩?《那些閃電指向你》的簡介有這句話『不寫給特定對象,是寫給愛的本質』,每首詩都騰空想去靠近更本質更核心的東西,不是固定在寫實的地表上。

林婉瑜-2
 

配合兩個女兒跟小兒子的作息,林婉瑜現在不能像過往一樣徹夜寫詩,要盡量早睡早起。但在開車的時侯、帶孩子去上學的時候,句子依舊常常出現,直到將它們寫進一首詩,想法才會安靜下來。或者是在家裡練習上廣播節目時要朗讀的詩句,念到「抱抱」兩個字,三個孩子就一起跑過來抱她,一首詩一直讀不完。她笑說,「我這幾年之間,最強的不是寫詩,是把瑣碎的日常跟寫詩分開的能力愈來愈強,不管手邊做著什麼忙著什麼,有一個『詩的我』是永遠不會被干擾的。

孩子帶給林婉瑜很多靈感,讓她擁有新的角度去說一件事,而情詩之後,她正在進行的主題有兩個,一是「幼稚園的早晨」,從媽媽的角度去寫孩子,二是跟過世多年的母親有關,她要從女兒的角度去寫媽媽。

做為母親與詩人,林婉瑜在生活的間隙中穩定書寫,尋找各種自在的可能。她提醒,「去觀看自己性格裡可愛的部分,獨特的部分,讓它變成一個文學裡的創意,而不是一直焦慮怎麼寫才會像一首詩。



 林婉瑜作品 
剛剛發生的事(十周年精選加新作典藏版)

剛剛發生的事(十周年精選加新作典藏版)

愛的24則運算

愛的24則運算

那些閃電指向你(三版)

那些閃電指向你(三版)

可能的花蜜(十周年精選加新作典藏版)

可能的花蜜(十周年精選加新作典藏版)

模糊式告白

模糊式告白

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

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為什麼我們喜歡看詐騙的故事?

    從《創造安娜》、《Tinder大騙徒》到各種離奇的詐騙犯罪,在經過串流平台的包裝後大受歡迎,但當我們看這些騙人與被騙的故事時,我們真正想看的是什麼?而這類影片是否只是幫助騙子們獲得更多關注?

    1405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為什麼我們喜歡看詐騙的故事?

從《創造安娜》、《Tinder大騙徒》到各種離奇的詐騙犯罪,在經過串流平台的包裝後大受歡迎,但當我們看這些騙人與被騙的故事時,我們真正想看的是什麼?而這類影片是否只是幫助騙子們獲得更多關注?

140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