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國內外陸續出現幾本精彩的「小雜誌」。所謂的小,除了團隊規模小,發行數字小,選題內容也有別於一般雜誌的無所不包,走向更微小的個人命題。這波逐漸湧起的小雜誌風潮,將帶給讀者什麼樣的閱讀樂趣?且讓幾位雜誌人就自身觀察與經驗一同分享。
文:黃俊隆/《練習》總編輯
夏天,公司集體旅遊住進五星級連鎖飯店,偶爾,你一個人跑到花東,在有沒有人在家或有沒有有時回家之類的地方打工換宿;
跨年的那個夜晚,你和朋友一樣喜歡煙火,但當大伙話題仍停留在片刻前101大樓的煙花燦爛,你卻被遠方突然的幾聲煙火吸引而驚呼,並試著記下此刻城市角落與你的內在交織出的瞬間風景;
星期天下午,朋友們聚在敦化北路的全球連鎖咖啡館,你偶爾也愛這樣標準一致,少有任何情緒差異的咖啡與咖啡館,但大多時候,你喜歡和一群陌生人共擠在狹小的Rufous或nichi nichi/日子之類的咖啡館;
晚上下班,好姐妹們約集在忠孝東路排隊血拼國際連鎖成衣,你大多時候偏好台灣的a la sha、i prefer或巷子裡的whiple、師大路的小雨的兒子;
星期六,距離中午不遠的早晨,朋友約在以紐約為名,卻非國外空運來台的bagel店領號碼牌排隊,你卻悠閒走進四四南村的好丘,點了份結合在地口味的地瓜乳酪起司或九層塔辣椒蕃茄;
好多個夜晚,朋友們結伴到了小巨蛋看偶像歌手秒殺演唱會,雖然你偶爾也會到小巨蛋聽陳奕迅、陳綺貞,但更常狂熱於華山Legacy來自日本的くるり,或擠在羅斯福路的人群裡,排隊準備走進The WALL,欣賞來自大陸的萬能青年旅店、來自法國的Keren Ann,或來自馬德里的Russian Red……
這是一個從集體社會價值,走向關照自我內在價值、主張,強調自我個性與獨特性的小我時代,也可能是一個從大量標準化走向精緻差異化的年代。像是場投手控球精準到位,而非蠻力氣粗狂飇的遊戲;像是蜉蝣朝生暮死,追求電光石火最燦爛的瞬間綻放,而非千篇一律的寂寥歲月。
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我們集結玩起了這次「小雜誌的逆襲」的遊戲,像是兒時校外教學的分組行動,一個小隊一個小隊的分頭探險。哨聲已響,從《SOUL》、《gigs》、《短篇小說》、《小日子》到《練習》,我們不採老師強制分派入隊,歡迎你依喜好自由加入。這是一趟客制化依個人偏好量身打造的自由行,而非制式化的豪華跟團旅程。天數、預算與旅伴多少不是我們首要關注,找到志同道合的旅伴,一起玩得盡興過癮最重要。
有越來越多好看的生活小雜誌,要帶給讀者不同的閱讀樂趣(圖片提供/自轉星球)
《練習》如同「小雜誌的逆襲」其它小隊,是一場充滿冒險的實驗之旅(雖這趟旅行足足策劃了三年才終於出團)。自轉星球八年來一直試著用自己認為對的方法,以「任性、彈性、趣味與創意」嘗試料理好每本書,如今用同樣的精神,及這過程中所學到的做書的邏輯與概念,精心企劃了雜誌這趟旅程,試著關照每個獨特自我生活風景的創造。4/6第一期試刊號,我們就從「一個人」開始練習起。人生是一段反覆練習的旅程,旅程中,我們永遠有練習不完的新課題,雖不知旅程終點在何方,但我們盡力維持一個月一次的頻率,用《練習》雜誌,陪你走過生活的每段練習。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