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孫維民:倦意和純真──讀李進文詩集《更悲觀更要》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青原惟信禪師曾經提出三種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前後兩次的「山是山、水是水」當然不一樣。第一次的肯定緣於天真無知、未經世事,就像心意單純的孩童,容易相信表象;第二次的肯定則是經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懷疑迷惑階段,返璞歸真,終於再次尋獲的簡單。

更悲觀更要(限量簽名毛邊書)

更悲觀更要(限量簽名毛邊書)

閱讀李進文的詩常會令我驚奇愉悅,也會讓我想到青原惟信的說法。李進文的詩中不時散發純真的氣息,就像孩童的圖畫,線條與色彩大膽,出人意表,卻又不得不承認趣味盎然。然而,孩童的純真來自無知,由於尚未涉獵世事,不識滾滾紅塵,他們可以保存天真。李進文詩裡的純真顯然不是這一種。在〈後記〉中,李進文說:「詩,讓我懂得簡單。雖然在作品中不免洩露人生的疲倦,疲倦的時候就告訴自己:回到初心吧。」他的純真是穿越紛擾歲月之後,依然留存或尋獲的赤子之心;他的簡單不是天生的,亦非輕易得到的,而是如〈根本〉一詩中所言:「追求來的」。或者,換一個說法,「每一個童話背後都有濃霧般的故事」(〈查理大橋〉)。

這種經歷滄桑而依然保有純真的特質,讓李進文的詩兼具苦澀與甘甜、倦怠和生機。〈隨風而逝〉裡的中年心境,因此可以帶著童趣的詩句描述:「世界嘎吱嘎吱也像壞掉的/ Ubike腳踏車,經過屋外。總還有些小美好,甘願等,/等戀人有一天比超人早到,/出手拯救時光。」〈蔬果意味〉三首記錄家庭日常,語言活潑、趣味橫生,卻也深刻有味。在〈餓了〉一詩中,主角走進便利商店,今天他不快樂,因為無法活在當下。他只能夠像遊魂,徘徊於回憶和幻想之間:

月光彎腰撿起黑暗
掛在鳥鳴間
聽起來像是叮叮噹噹的錢
拿錢拜訪便利商店
(便利商店隔壁住著一個明天、一個從前)

走出自動門
叮噹一聲,就聽到:
茶葉蛋也有不想繼續熬
關東煮也有不想繼續泡

月夜和鳥鳴原本應該浪漫歡樂,它們卻立即和錢掛勾。詩中之人原是為了生活奔忙之人啊。論題旨,這首詩說的是疲憊、失望和憂傷;但是,到了詩末,疲憊、失望和憂傷卻有意無意地以孩童的語言說出。他一面吃著食物,一面憐憫食物。他仍有孩童擅長的柔軟和同情的能力,他心中的孩子還在。

類似這樣滄桑與純真並存、沉重卻又有趣的詩行,屢見於李進文的詩中。人世間的無聊和荒誕,到了李進文筆下,經常透過孩童般的視角和聲調表達,常會使因故煩亂的大人們悚然一驚。例如:「黑狗是一句定律飛奔而去/水窪懸賞的明鏡/像反義詞」(〈倒數〉);「跟我一起等待。手機響了不接/天堂打來也不接,只怕又是詐騙」(〈跟不跟,今天〉);「時光深陷章節/唯有一隊黑蟻略無曲折地爬牆外出/輕鬆像去購物」(〈告退〉);「龍舌蘭家族的瓊麻尖叫:敵人/有敵人空降/原來是刺龍刺鳳的月亮」(〈外島誌〉);「不下雨了,就不知道老天在想什麼了」(〈願是筆記〉)。已屆中年的無奈和難堪──為生活在異地奔波,體力明顯不如以往──李進文也能用充滿童趣的筆觸刻畫,帶著自嘲,卻又含蓄溫暖:

在柏林,有時
我抬頭竟然看見忠孝東路的雲。
路口同樣的小綠人,快步走
半路忽然臉紅,
哎歲月這吻太驚悚。

歲月帶給他的種種,形塑了他的現狀──包括難堪無奈──竟然可以被比喻為令人臉紅的吻。這種體悟難得且珍貴。在同一首詩裡,李進文也說:「喜歡空白,用空白寫詩;/喜歡走路,認真走失」。節慶和景點是熱鬧的,主要是為了旅遊團的;走失(詩)則企圖穿過複雜、回到簡單。這些詩行置於詩集之末也許不是偶然,或許可以做為書名《更悲觀更要》的註解之一。


孫維民
地表上(獨家簽名版)

地表上(獨家簽名版)

1959年生於嘉義。輔大英文所碩士、成大外文所博士。曾獲中國時報新詩獎及散文獎、臺北文學獎新詩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藍星詩刊屈原詩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著有詩集《地表上》、《拜波之塔》、《異形》《麒麟》、《日子》,散文集《所羅門與百合花》。
15歲便開始寫詩,作品質精量少,文字簡潔具現代感卻又飽富靈性、題材多取自生活,看似隨性實則細節與布局嚴謹,字句關連深刻更發人思考;字語質地精純,嘗試音律的可能性。長年浸濡西方文學的背景,即使文字有時刻意低調淡漠,但底蘊情感真摯,不論猥瑣卑賤或是尊爵崇高,作品探討大抵仍回歸人性及救贖,更堅持一種直言不諱的──不與世故妥協的純真。

  延伸閱讀 
沈眠:抒情的數學,詩歌的測驗化──讀林婉瑜詩集《愛的24則運算》


  李進文作品 
更悲觀更要

更悲觀更要

微意思

微意思

雨天脫隊的點點滴滴

雨天脫隊的點點滴滴

靜到突然

靜到突然

長得像夏卡爾的光

長得像夏卡爾的光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真正致命的,不只是疾病的傳染,還有無知與恐懼。

透過四本作品,一起理解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為何息息相關,思考公共衛生與人權之間該如何拿捏,以及日常建構的政府體制與施策將如何影響事態的發展。

328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