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番紅花:逝去的生命,仍以各種方式產生意義──讀《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當生命殆盡、走向終點時,其肉體仍然可以讓我們透過觀看而產生學習與理解。

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那些與大體老師在一起的時光

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那些與大體老師在一起的時光

我印象很深刻,童年時有一次媽媽在家門口殺雞,她突然喚我拿一個小碗去盛接雞脖子口滴落下來的血液,第一次沒有心理防備、如此近距離地逼近一隻動物的死亡,那隻雞從激動掙扎,到慢慢弱了下來,最後悄然靜止,那成為一個我永生難忘的午後,對年幼的我來說,雞血的滴落是非常緩慢的一滴一滴又一滴,我蹲在那隻雞面前,無言地等待著,媽媽一直交代雞血不可浪費、也不許我放棄遁逃,那時刻我感覺雞血的滴落是有重量、有聲音的,我在那個夏日午後隱諱地學習到,生命儘管逝去,仍然以各種方式產生意義,例如我開始思考,有沒有更人道的宰雞方法,別讓雞的死亡時間拖那麼長,我也逐漸對於盤中的食物產生珍惜之意,並影響我長大成為一個多多蔬果的飲食者。

後來我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住在多山多水的郊區,台灣藍鵲和夜鷺從來不少,玉蘭花、桂花和野薑花開了又開。這樣的地理環境,我和孩子很容易在清晨上學途中,看到各種被汽車輾斃的動物屍體,像是小蛇、肥大的蚯蚓、蟾蜍、蝗蟲、螳螂、小鳥……孩子總會蹲下來仔細觀察這些器官和軀骸已爆溢、扁平的動物一會兒,再尋覓撿拾路邊的枯枝,將這些逝去的生命移到草叢泥地中掩埋。

許多人不喜或害怕見到生物死亡的樣子,屍體經常帶給我們陰冷的聯想,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是帶著對死亡動物的無名恐懼而長大,因此,任何路邊死去的動物軀殼,我都願意陪伴孩子一起蹲下來靠近研究,哇原來牠的翅膀就身體比例來說,是這麼大一片啊、原來牠的腳有鋸刺啊……看完以後,孩子說,我們要讓牠安息。

我想,所有動物死亡的身體,都是我和孩子科學與人文思維的小小原型。

達文西達文西手稿,他是第一位畫出子宮中胎兒的人(圖/wiki

儘管如此,死亡的人類身體,卻幾乎不存在我和孩子討論的範疇裡,我們也許談死亡,但美其名那是一種精神上的凝視,卻不是立體、具體的剖視。我們從五百年前達文西遺留下來的手稿圖,了解到文藝復興時期人類的解剖學研究運用,據知達文西在工作期間甚至與待解剖的身體睡在一起,醫學史上能走到精密進步的今天,解剖學家必然功不可沒。紙上人體解剖圖的觀看,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心臟、肺葉、血脈的樣子,也讓我們對於醫學研究者的專業,有了最基礎的認識。

但當我拿起《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時,忍不住猜想,什麼樣的人會想要拿起這本書來讀呢?大概只有醫學院學生會因為課程的必要而讀吧?畢竟「大體」距離我們一般人的生活何其遙遠,打開手機,各式各樣海量的資訊等待我們滑進去消化,一本談大體解剖的專書,能吸引到誰產生讀它的欲望?

反覆展讀兩次之後,我發現這是我個人狹隘的猜想,整本書不單是科學的知識普及,且滿載人文的深邃哲思,對醫學院學子來說,這本書或許堪稱年度必讀之作,但對於世間每日思考生命意義的平凡人,讀這些醫學院大孩子與大體老師在一起的時光,十八周的解剖課,一堂又一堂,總共十堂,這七萬字也點亮了讀者心靈角落那小小的暗黑處,因著這人世中最後的溫柔,大體老師賦予生命最堅韌綿遠的呈現。

作者何翰蓁任教於慈濟大學醫學系解剖學科,專精於動物學的她,對「形態學」情有獨鍾,這本書觸動人心之處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最終都有機會透過自己的決定而成為醫學生解剖台上的老師,也就是他們所敬稱的「大體老師」。但我內心有好多疑問:

這些醫學生怕不怕大體呢?
大體被視之為教具嗎?
切下那忐忑的第一刀,他們有什麼感受?
解剖學上完之後,大體是如何被對待的?
必須具備哪些條件才能成為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的親人,如何承受摯愛的決定?
醫學生與大體老師建立起什麼樣的情感呢?
大體老師對於國內醫學教育的重要性有哪些?

這是台灣第一本描述人體實地解剖的書籍,以局部解剖學的方式,描繪解剖的重要點滴,然而行文之間的溫暖,不僅揭開解剖室的面紗,更觸動我心的,是每一位大體老師的慈悲與豁達,是國內醫學教育人文與科學的連結,是一位解剖學老師的成長心路歷程,刀下有思,刀下有愛。未來我們的日子需要良醫來醫療我們的病痛,而良醫之路,是大體老師鋪上了生生不息的芳草。

解剖台上的大體老師,不只是學習工具、器官的組合,他們也是有故事、有溫度的人。大體老師身上縱有刻意為之或不小心割錯的切割線,在最後一堂課,全部都會被細細縫起來,縫線不能亂七八糟毫無章法,必須縫得整齊漂亮,拿著解剖刀的學生都知道,送大體老師走的時候,不能是支離破碎的一堆血肉骨頭,而必須是尊嚴的、完整的模樣,這是和「相處」了一整學期的大體老師告別時,發自內心的感謝與銘記。

我們何其有幸,能夠透過何翰蓁、李翠卿這本《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窺見解剖台上的學習過程,經福馬林防腐處理的「無語良師」,這一次不是躺在冰冷的櫃子裡,而是透過文字,溫暖地返活在人間。我將這本醫學之書推薦給孩子當做睡前讀物,我鼓勵他一個晚上只要閱讀一篇就好,很少有科普書如此柔軟且易懂,這七萬字,因理性與感性的相互激盪,成就了豐盛的閱讀時光。


 

作者簡介

台北市人,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作品散見報紙、雜誌等專欄。目前和一隻老貓、先生、兩個女兒窩居於內湖小山坡,用心安心作一個專職主婦,視逛市場買菜為每日孤獨微妙的小旅程,也讀書、煮飯、種蘭、看蕨。著有《廚房小情歌》《看得遠的,就是好母親》《給孩子的人生先修班》《當婚姻遇上教養》等書。最新作品為《教室外的視野:小學六年的母親札記》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覺得「漫荒」嗎?這些金漫獎入圍作品參考一下

由文化部舉辦的第10屆金漫獎宣布了入圍名單,包含入圍「跨域應用獎」的《北城百畫帖》、入圍「漫畫編輯獎」的黃珮珊(代表作《熱帶季風 Vol.2》)與洪雅雯(代表作《人物風流:鄭問的世界與足跡》)、入圍「青年漫畫獎」的《老爸練習曲》等,還沒看過這些好作品的別錯過!

260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