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種米養百種人」,不管是什麼樣的新聞議題,哪怕是「不該虐殺貓狗」這類普世價值觀,也依然會有人堅持不懈地高唱反調,硬要扯些「難道貓狗性命比人還重要」之類的論點來引戰。
也許在義憤填膺的當下,你試圖用自以為「正確」、「正當」、「正義」的角度,寫上一篇數百字的短文來感化對方,可惜通常對方不會善罷甘休,又會跳針似地東拉西扯或放大你文中的瑕疵,於是當電腦、手機的臉書彈出回應通知後,你再次氣急敗壞地回到那篇留言下,組織更綿密的論點搭配更具攻擊性的字眼,來一一破解、駁斥……
你來我往的論戰會持續好幾個回合。但兩三天後,新聞熱度一過,又有更熱門的議題出現,看熱鬧的網友們紛紛轉移焦點,於是那些洋洋灑灑的論戰回應,猶如小石子洎入了某日某時的粉絲團最深處,連Google搜尋都無法企及的資訊海溝,沒幾天便迅速被遺忘,更沒人會記得那些叫戰/應戰的網友名號——除非這些回應內容被有心人刻意截圖,以「公然侮辱」的罪名將你告上法院。
我之前也曾經當過好一陣子「鍵盤酸民」,自以為條理分明文筆夠好,況且自古「邪不勝正」,當然可以「感化」其他人來加入正義的一方。從花東車票販售問題、該不該支持滅頂行動一直到隨機殺人事件等,我無不一頭熱地與反方網友筆戰得不亦樂乎,蓋起的「文章樓層」動輒二、三十樓。只是很快地我就發現,這種方式如同把更多生肉丟進瘋狗堆裡,到頭來往往徒勞一場,除了貢獻更多點擊率給各家媒體外,其實誰也永遠說服不了任何人。
我好不容易才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我還是回頭做自己拿手的事:把我想傳達的「正義」模樣予以故事化,也許會採用更極端的情節、更誇張的鋪陳、更犀利的對白,把那些爭議事件的核心重新演繹一次。如果哪一天,有人願意平心靜氣地看完小說,也許就有機會再度思考彼此的差異與價值觀,達到「傳達理念」的功效了。
於是在《死亡遊戲》所收錄的〈舉手之勞的正義〉中,一群鄉民透過手機APP扮演起城市裡懲奸除惡的蝙蝠俠;《第四名被害者》裡為了刺激收視率,費盡心思尋找前三名被害者屍首的主播,卻一步步踏入了真凶布下的陷阱;《懸案追追追》則反諷了時下流行的「鍵盤偵探」,透過小人物的重返犯罪現場來尋求最終真相。
能讓人反思的日系推理小說亦不勝枚舉,像是向少年犯復仇的《徬徨之刃》、仔細檢視加害者餘生的《惡黨》、殺人犯改過自新的《贖罪奏鳴曲》等,皆可謂箇中傑作。注意了,這些書並非是做為「復仇者指南」而存在,而是希望藉由這些載體傳達作家的理念,以達到真正的訴求。
除了希望小說暢銷外,小說家還能有什麼真正的訴求呢?當然有!就像韓國的《熔爐》,能夠照亮黑暗的角落、為弱勢族群發聲、彰顯公理正義,並結合影視力量,在社會上掀起一波「熔爐效應」,最後促成了「熔爐法案」問世,達到改造社會的終極目標。 比起在臉書社群上慷慨激昂的筆戰,「說故事」的發聲方式或許很迂迴、很微薄、很不切實際,萬一書市銷量不佳更沒有實現的可能。但,這就是推理小說家伸張正義、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最佳方式了。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