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陳德政影像留聲機

【♫|影像留聲機】陳德政:活到老,錄到老的地下室錄音──《造音阿嬤》

  • 字級



前陣子在Sundance頻道看到一齣耐人尋味的電影,《遺失的歌曲:地下室錄音繼續》(Lost Songs: The Basement Tapes Continued)

《遺失的歌曲:地下室錄音繼續》《遺失的歌曲:地下室錄音繼續》紀錄片

Tapes全新地下室錄音組 / 漂流河《加值盤》(The New Basement / Lost On The River: The New Basement Tapes [Deluxe])

《Lost On The River: The New Basement Tapes》專輯

巴布狄倫創作於1967年的一批珍貴歌詞手稿,幾十年後重新出土,被交到老牌製作人T-Bone Burnett手裡,他邀來一票優秀樂手,包括Elvis CostelloMy Morning JacketJim JamesMumford & SonsMarcus Mumford等人,花上兩星期朝夕相處,在洛杉磯的Capitol Studios替那些歌詞重新譜上曲,並且錄製下來。

錄音室成品,最終集結成《Lost On The River: The New Basement Tapes》這張專輯,一共收錄二十首歌,每首歌的詞當然都是狄倫的作品,而每一首歌的曲則來自不同的創作者。擅長拍攝音樂電影的好手Sam Jones(他曾執導芝加哥樂團Wilco的精采紀錄片《I Am Trying To Break Your Heart》),將整個過程記錄下來,剪輯成這部電影。

我們會注意到,無論是電影或專輯名稱,皆含有「The Basement Tapes」這幾個讓搖滾迷眼睛一亮的玄妙字眼,典故是這樣的:1966年七月,狄倫騎摩托車時出了一場意外,這恰好讓他有個機會從沒日沒夜的巡迴演出中抽身。

巴布狄倫 / 珍稀作品-巴布狄倫私藏錄音第11集(2CD)(Bob Dylan And The Band / The Basement Tapes Raw: The Bootleg Series Vo

巴布狄倫 / 珍稀作品-巴布狄倫私藏錄音第11集(2CD)(Bob Dylan And The Band / The Basement Tapes Raw: The Bootleg Series Vo

1967年,他回到烏茲塔克的自宅休養,但可沒閒著,找來了伴奏樂團The Band一同錄製上百首歌曲,錄音地點在一間名叫「大粉紅」(Big Pink)房子的地下室,「The Basement Tapes」因此得名。1975年由唱片公司正式發行,而在此之前,許多專輯中的歌已在樂迷間私下流通許久了。

網路上可找到不少關於狄倫「地下室錄音」時期的文章,相關的細節就不再重述,我想強調的是,由於這一則故事太具傳奇性(時至今日,仍有歌迷堅信那場車禍是假造的,只是狄倫趁機休息的藉口),所謂的「The Basement Tapes」這個概念,在形形色色的音樂錄製手段裡,始終帶有一股神祕的氣味。

在我們的文化想像中,它是地下的,隨機的;是顆粒粗糙的,未經排練的,也是相對於主流口味的。但我們之前可能沒想過的是,它也可以是老年的──是的,70歲才動手錄製卡帶,真的頗老了吧?

奶奶級素人樂手Sigríður Níelsdóttir奶奶級素人樂手Sigríður Níelsdóttir

《造音阿嬤》這部片長僅一小時的小品,英文片名是《Grandma Lo-Fi: The Basement Tapes Of Sigríður Níelsdóttir》,幾個重要的關鍵字都在裡頭:阿嬤低傳真地下室錄音,Sigríður Níelsdóttir則是這位奶奶級素人樂手的名字。

1930年在丹麥出生,她同時具有丹麥與德國的血統,曾在巴西居住過八年,最終落腳雷克雅維克;年輕時和水手生下了四名女兒,經歷過納粹入侵丹麥的那段黑暗歷史。像她這樣走過大時代的人物,來到晚年,應該含飴弄孫,享受田園之樂,一般的人生劇本應該是這樣寫的。

在我們的認知裡,活到那個階段,各方面都已經定型了,很難開發出什麼新的嗜好或興趣。這位阿嬤卻憑藉小時候學過的幾年鋼琴底子,買了一台卡西歐鍵盤,透過卡式錄音機開始在自家廚房或客廳創造音樂(或稱:宅錄),七年之內,以家庭手工業的方式自製了59張專輯,將近700首歌曲。

形式可能是卡帶,可能是CD,內容無奇不有,生活中任何可以發出聲響的隨意小物、寵物的吠叫聲、古怪的玩具或器物,少不了她自己未經修飾的歌聲。


你可能以為,這不過是一個打發寂寥時光的老太太會做的事情,她在平凡的日常中找樂子,試著自得其樂,這和另一位老太太沉迷於土風舞或每天例行去同一家美容院洗頭沒有太大的不同。

對,或許是這樣,但當你聽她在影片中形容那種「靈感忽然飄進了我的身體,我得立刻將那段旋律彈奏出來否則就會失去它」的絕妙時刻,這和〈第9號交響曲〉閃過貝多芬的腦海,或是〈Desolation Row〉忽然鑽入狄倫的耳道,同樣沒有太大的不同。我的意思當然不是指這位阿嬤達到同樣的藝術高度,而是那份驅策她坐到鍵盤前的動能,那股impulse,和驅策其他藝術家開始創作的動能並無二致。

有的人,真的只是開竅比較晚而已。


這部片上映前,阿嬤已經過世了,後來她將創作重心轉移到平面的拼貼藝術上,那些作品的完成度可能更勝於她的音樂,可見,她不單是有藝術細胞,更重要的,是對世界持續不懈的好奇心、幽默感,還有那份執著。

《造音阿嬤》片中,新世代冰島樂團或樂手múmFM BelfastMugisonSin Fang藉由影像後製,置身於阿嬤的拼貼藝術裡,擔任起串場的敘事者,也是讓人會心一笑的致敬。

稱呼阿嬤為聲音藝術家,她一定覺得太沉重了。這故事簡單告訴我們,只要有心,動手永不嫌晚,而萬物皆可入歌。

PS. 這裡可聽她21首作品的片段




在遠方相遇
在遠方相遇


陳德政
寫字的人,聽些音樂,看些電影,讀點書,走過幾個地方。有個部落格叫「音速青春」,有本書叫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最新作品為《在遠方相遇》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從《藍色大門》到《一 一》,青春回不去,至少我們還有經典國片

有些電影不為時光蒙塵,無論第一次看是幾歲,再看時觸動的情感依舊。《藍色大門》、《一 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五篇文章帶你重溫經典國片。

264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