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何穎怡聽音樂】《Paul's Boutique》的藝術戀屍癖

  • 字級


Beastie Boys是史上最暢銷的白人嘻哈團體。史上最暢銷的白人嘻哈團體「野獸男孩」(Beastie Boys)。


Beastie Boys 是史上最賺錢的白人嘻哈團體,三個來自紐約的猶太男孩秉承他們搞嘻哈團之前玩硬蕊龐克的精神,為嘻哈音樂開拓了全新疆域,把搖滾、龐克混入嘻哈元素裡。首張專輯《Licensed to Ill》成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史上賣座速度最快的專輯,在美國就賣出900萬張。

那時候白人搞嘻哈,沒見過。Beastie Boys 打著白人大學生兄弟會的惡搞模樣闖出一片江山,很多人認為他們只是「噱頭」,曇花一現,投合白人歌迷對白人嘻哈的想像,卻缺乏真正搞嘻哈的續航力。

三年後(1989年)他們推出第二張專輯《Paul's Boutique》,樂評人不知道該怎麼評論它,重重堆疊的取樣(sampling)有如萬花筒,有樂評人直接稱為「一團亂的聲音」。它的銷售也十分緩慢,但是它的前衛價值伴隨時間日漸彰顯,不僅成為《滾石雜誌》史上500大專輯的第156名,也在十年後,銷售衝上雙白金。

Miles Davis說他怎麼聽《Paul's Boutique》都不會膩《Paul's Boutique》標示一個時代的顛峰與結束。

偉大的爵士樂手 Miles Davis 說他怎麼聽《Paul's Boutique》都不會膩,Public Enemy 的 Chuck D 說,《Paul's Boutique》問世時,黑人嘻哈圈中「最骯髒的祕密」就是 Beastie Boys 的鼓奏(beat)全世界最棒。(為什麼說最骯髒的祕密?因為沒有黑人嘻哈樂手願意公開承認白人嘻哈樂手可以這麼強。某種程度,嘻哈是黑人的禁臠。)

《Paul's Boutique》的歷史地位來自它揭示「取樣」(sampling)可以達成的藝術成就,而它所揭示的遺憾是──以後,不可能再有《Paul's Boutique》這樣的唱片了。

為什麼?

嘻哈藝術中很重要的一環是「取樣」,就是用取樣機把現有的聲音儲存進去,然後做處理。在嘻哈之前,樂手使用電子合成樂器、取樣機,多半是在掩飾他們缺少真人演奏某項樂器,但是嘻哈的誕生本來就受到老唱片的碎拍節奏影響,以重組他人作品的脈絡為樂,把別人的經典樂段拿來變成循環段落(loop)。

《Paul's Boutique》一共取樣了105首前人的作品,不僅如此,還把取樣段落層層堆疊,至此,取樣從拼貼變成一種「完整的藝術」,再變成「一幅聲音的畫」。

其實,這是 Beastie Boys 的巧思,也是機運巧合。《Paul's Boutique》的製作拍檔 Dust Brothers 本來就有這些聲音樣段,打算層層堆疊,變成舞廳的舞曲。Beastie Boys 聽了很喜歡,希望搭唱腔。一開始 Dust Brothers 不認為可行,因為純演奏的舞曲在編曲與配器上過於厚重,還不時混搭,唱腔不容易搭進去,即使搭進去,也會是多餘。Beastie Boys 堅持試試看,就創造了這張史無前例的唱片。

來,聽一首〈Looking Down The Barrel Of A Gun〉,我超愛的歌。它使用的取樣如下,看看你聽不聽得出來。(資料來自 Beastiemania.com)

• "Time" by Pink Floyd from the album《Dark Side of the Moon》(2004)
• "Put Your Hand in the Hand" by Ocean from the album《Put Your Hand in the Hand 》(2001)
"Mississippi Queen" by Mountain from the album《 Climbing! 》(1970)
"Last Bongo in Belgium" by Incredible Bongo Band from the album《Bongo Rock》 (1973)


取樣,對某些藝評人來說,不是創作,是剽竊。製作人兼作曲家 Mtume 批評取樣是「唯讀光碟驅動器音樂」,是「藝術戀屍癖」。

但是玩嘻哈的人不這麼認為,《嘻哈美國》一書說得好:「嘻哈音樂的創作者與消費者也就是『後靈魂樂』一代,他們習於使用遙控器、微波爐、電玩,對他們來說,使用取樣機來取樣,再做成循環鼓奏,再加上其他打擊元素,就叫『做音樂』,再多惡毒批評也不能改變他們。

《嘻哈美國》一書的論點裡,取樣就跟 Bob Dylan 用插電樂器唱民謠遭到民謠純粹主義者批評一樣,是「世代斷裂」,牽涉到不同世代對美學的定義。

如果用後殖民主義觀點來看嘻哈,《嘻哈星球筆記》(Where You're At: Notes from the Frontline of a Hip Hop Planet作者會告訴你,取樣是一種「培力」(empower)手段,它是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的一環,叫做「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sing)。何謂再脈絡化,它跟取樣的關係又是什麼?

嘻哈美國

得獎音樂書《嘻哈美國》認為取樣的藝術重新定義了何謂「做音樂」。

嘻哈星球筆記

同樣也是得獎的音樂書《嘻哈星球筆記》告訴你,嘻哈的文化力量來自「再脈絡化」,取樣可視為是一種過去與現在的重組。

先來聽一首〈Hey Ladies〉。這首歌三八沒得頂,我愛得要命。此曲的取樣為:

• "Party Time" by Kurtis Blow from the album The Best Rapper on the Scene (1983)
• "Machine Gun" by the Commodores from the album Machine Gun (1974)
• "Shake Your Pants" by Cameo from the album Cameoisis (1980)
• "Holy Ghost" by the Bar-Kays from the album Money Talks (1978)
• "Jazzy Sensation" by Afrika Bambaataa and the Jazzy Five from the single "Jazzy Sensation" (1981)
• "Hey DJ" by Malcolm McLaren and the World Famous Supreme Team
• "The Ballroom Blitz" by Sweet from the album Desolation Boulevard (1974)
• "War" by Edwin Starr from the "War" single (1970)
• "Funky President (People It's Bad)" by James Brown from the album Reality (1974)
• "Jungle Boogie" by Kool & the Gang from the album Wild and Peaceful (1973)
• "So Ruff, So Tuff" by Zapp & Roger from the album All the Greatest Hits by Zapp & Roger
• "Dance Floor" by Zapp from the album Zapp II (1990)
• "Come Let Me Love You" by Jeanette "Lady" Day from the single "Come Let Me Love You" (1981)
• "Change the Beat" by Fab 5 Freddy from the single "Change the Beat" (1982)
• "Pumpin' It Up" by P-Funk All Stars from the single "Pumpin' It Up/Pumpin' It Up (Special Club Mix)" (1983)
• "Shake Your Pants" by Cameo from the album Cameosis (1980)


以下關於嘻哈取樣在「再脈絡化」上的意義,是我自己的「淺淺淺見」。請不用要語言學上高深的「再脈絡化」來責難我。謝謝。

脈絡化這個詞最早源自傳教的《聖經》翻譯,你必須符合當地的語言文法背景,所以台灣原住民有原住民語的聖經。引申到人類學上,是指「情境化」,譬如神父現在說「約瑟夫與瑪利亞成為一對夫妻」,你要找來部落裡的一對夫妻,藉此說明「夫妻」是什麼。你可能很訝異,幹嘛?因為啊,不同文化裡的親屬關係對應未必跟西方社會使用同樣的詞彙觀念。

然後還有脈絡。約瑟夫與瑪利亞這對夫妻所存在的社會脈絡,跟一夫多妻或者母系社會裡的夫妻關係社會脈絡,顯然不會一樣。

所以,我們想像音樂(嘻哈)就像20世紀的文化傳教士,它駕乘無遠弗屆的科技,透過廣播、CD、混音帶、電視來到第三世界,它是不是要經過「脈絡化」的過程,先挪借當地的語言(這個自然延伸到音樂的語法元素),才能在當地生根?

而再脈絡化就是當不同的文化脈絡碰到一起,凝聚出一種新的互動模式(這是最簡單的解說)。所以對照全球在地化裡的全球融入在地,取樣可以視為是一種過去與現在的重組。

很玄。沒錯。不玄的說法是「麥當勞到了台灣也得賣炸雞」,它的炸雞想要成功,配方可能得跟台灣鹽酥雞取材。

表面上看是「鹽酥雞」的勝利。但是要注意,全球化的厲害就在它單品銷量越來越大,產品多樣化越來越少,此種狀態獲利最高。它只是把「美式炸雞」變成「鹽酥雞」而已。

轉化到音樂上,就是你把當地的元素丟入到西方的嘻哈裡,把它變成「生產線」,這就成為披著在地化外衣的全球化勝利方程式。

商人一定如此做,創作者必須在其中找回權力,取樣可以是一種「再脈絡化」的便宜方式。它讓你不必有作曲的知識累積、樂器的多年鑽研、音樂史的融通,透過一台取樣機,你就可以撕破脈絡,重組脈絡,拿別人的「資本」說出你的語言。取樣可以是「貧窮藝術」的福音。《Paul's Boutique》這樣的傳世作品,相信嗎,在製作人的臥房以及MCA的公寓就錄音完成了。

但,世界不是伊甸園。

Beastie Boys的已故團員MCA說:「還有比被Beatles告更酷的事嗎?」Beastie Boys已故團員MCA說:「還有比被Beatles告更酷的事嗎?」

來聽,這首〈The Sounds of Science〉因為大量使用Beatles的取樣,曾被 Beatles 威脅要告,MCA 在訪問時說:「還有比被Beatles告更酷的事嗎?

〈The Sounds of Science〉取樣來源:
• "Back in the U.S.S.R." by The Beatles
•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by The Beatles
•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Reprise)" by The Beatles
• "When I'm Sixty-Four" by The Beatles
• "The End" by The Beatles
• "Walk from Regio's" by Isaac Hayes
• "Don't Sniff Coke" by Pato Banton
• "Get Up, Get Into It, Get Involved" by James Brown
• "My Philosophy" by Boogie Down Productions


Beastie Boys 的《Paul's Boutique》其實多數歌曲都有買版權,但是當時的版權費並不貴。自從 Gilbert O'Sullivan's 控告 Biz Markie 取樣成立後,嘻哈藝人不敢再隨便取樣,因為動輒被告,授權過程也太過於漫長、嚴苛且所費不貲。因此我們才看到單一的循環鼓奏貫穿今日的饒舌歌曲,Beastie Boys 與Public Enemy 的黃金年代一去不回。

Gilbert O'Sullivan 的官司影響唱片工業甚大,因為他要的不是錢,而是要唱片公司全盤回收 Biz Markie 的唱片,幾乎一手毀了Biz Markie 的事業。它的嚴重性一直延續到今日,譬如電影公司請 Outcast 飾演 Jimi Hendrix 的傳記電影,卻得不 到Jimi Hendrix 的遺族授權,整部電影不會出現一首 Jimi Hendrix 的作品。

儘管如此,我們必須說嘻哈為樂器演奏與電腦取樣架起一座橋,而後廣泛影響整個舞曲世界,取樣技術成為音樂工業的重心。至於,層層堆疊、萬花筒的音樂景觀,你就只能到《Paul's Boutique》這樣的「藝術戀屍癖」去尋找了。

來,當年這首12分鐘的組曲,我百聽不厭。


它的取樣歌曲表太長,請到此文參考。


何穎怡
政大新聞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現專任翻譯。譯作有《時間裡的癡人》、《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嘻哈美國在路上裸體午餐《行過地獄之路》等。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