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重灌80年代】Lo-Fi,絕對不是Low Life(上)

  • 字級


重灌80
 
曾經在某間充滿布爾喬亞氣息的書店看到一篇店員自己撰寫的介紹,形容Lo-Fi在90年代的興起是流行音樂史上最「不思其解」的事件,這無疑是不專業且帶有成見的說法,一股腦將Kurt Cobain的衣服和媒體推入火坑。Lo-Fi是美國精神在文化上不斷再現的結果之一,就像你會以為所有美國青年都有辦法將路邊撿來的廢棄車輛,改造成公路上最快的那台跑車。本文以美國文化為中心旁敲側擊,點經通脈,冀求喜愛音樂的朋友都能脫離面對Lo-Fi時,口嫌體正直的窘境!

kurt-cobain
中為kurt cobain,他身穿天才民謠音樂人Daniel Johnston首張專輯《Hi, How are you?》封面的T恤

一、Do-it-yourself!
Looking for Mr. Fluxus: In the Footsteps of George Maciunas
Looking for Mr. Fluxus: In the Footsteps of George Maciunas
1963年,立陶宛籍藝術家George Maciunas以前衛音樂大師John Cage的Fluxus概念,結合「自己動手、反藝術、反商業」信念等教條寫下《激浪宣言》(Fluxus Manifesto),希望繼達達主義之後為藝術開拓更明確的道路。他以紐約為根據地在歐美策展,往後一生只為心儀的藝術家奔波,漠視自己的疾病,甚至投入房仲業,錢財只用來打造讓藝術家得以安穩創作的藝術村。Josef Beuys等藝術家們卻在成名後漸行漸遠,他自己卻仍為籌錢煩惱而悲劇性地去世。

但Fluxus運動奠定了當代藝術的表現形態,美學呈現的面向被大大地拓展。當John Lennon演唱時,坐在一旁打毛衣的小野洋子,就是當初Fluxus的成員之一。Fluxus運動也在紐約搖滾樂團身上間接開始發酵,譬如聽眾稀疏,卻讓他們全都去玩樂團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



二、為你的權利高唱
MC5 Sonically Speaking: A Tale of Revolution and Rock ’n’ Roll
MC5 Sonically Speaking: A Tale of Revolution and Rock ’n’ Roll
六零年代的開放思想直接影響最受歡迎的搖滾樂,音樂器材技術亦快速演進(如Fuzzbox的出現和擴大機音量競賽),搖滾樂團漸漸不受到傳統技巧拘束,反而更強調原創及大音量的渲染力。除了迷幻搖滾,被視為龐克音樂原形的樂團也愈來愈多,這些樂團與當時的左派思想、敲打文化密不可分,文學、音樂、政治相互融合,自製刊物、讀書會、免費社區教室盛極一時,影響英美兩地文化極度深刻。

最知名的事件之一是MC5樂團和白豹黨發起人John Sinclair(同時也是敲打派詩人、MC5的經紀人)在1968年芝加哥民主黨大會時,舉辦了全天候抗議的戶外演唱會,時值越戰期間、金恩博士和甘迺迪胞弟相繼遇刺,全國動盪不安,抗議活動演變成流血暴動,此事件成為美國搖滾樂和越戰年代文化研究的指標事件。

John Sinclair在抗議時期的左右手,也是現在的妻子Leni Sinclair集結當年MC5影像的紀錄片《Kick Out The Jams》


三、地下室筆記
Zine(或稱Fanzine)常指D.I.Y.出版的雜誌,往往一兩個人就完成製作發行,手工剪貼的排版也異於通路常見。自1920年,美國就出現許多地方性的科幻小說書評雜誌,到後來敲打文化健將們的自製詩集、文學雜誌,一直是美國地下文化的根基之一,極具個人品味導向,儼然當今blog技術的原形。

當龐克、獨立音樂開始在美國大學風行時,這些雜誌甚至發展出自己的銷售通路和店面,許多音樂廠牌也是從自製雜誌開始。最知名的如1977年在舊金山創刊的非營利龐克雜誌《Maximumrocknroll》,至今仍持續發行,台灣知名布爾喬亞氣息書店雜誌區就可以發現《Maximumrocknroll》獨樹一格的黑白印刷風格。在華盛頓州Olympia市創刊的《Op Magazine》則是美國獨立音樂的傳奇之一,三名大學生攻占了當地爵士電台,規定電台要播放八成以上的獨立音樂,並成立音樂分享社群、創立《Op Magazine》,Olympia市成為了獨立音樂的桃花源。鼓吹女性發聲的暴女搖滾(Riot Grrrl)風潮、傳奇獨立廠牌K Records皆孕育自這座小城市,藝術自由風氣至今不墜。

描述Olympia音樂場景的紀錄片《Go With The Flow》,純樸民風和龐克搖滾和諧共存,搖滾樂的失樂園


四、Radio, Live Transmission
OST / The Boat That Rocked
OST / The Boat That Rocked
電影《搖滾電台》(The Boat That Rocked)雖然在台灣只發行DVD,看過該片的人無論對搖滾樂有無興趣,幾乎都能為之一振,稍稍窺探早年英美電台文化。廣播電台成本較低且易因地制宜,在美國有很多是非商業的公益基金成立的,當然在音樂的選擇上也生葷不忌,像前述的《Maximumrocknroll》《Op Magazine》都是廣播電台起家。

1958年於美國紐澤西成立的獨立電台WFMU,揚棄商業廣告並全然由DJ主導節目內容,培養出一批美國新一代文化史家,從The Velvet UndergroundLed Zeppelin,到近代Kurt Cobain、Lo-fi傳奇Neutral Milk Hotel、名導演吉姆賈木許(Jim Jarmusch)都表示曾受到WFMU的摯愛與滋養。電台近年還成立了網路音樂資料庫,而Lo-fi一詞,就是該台DJ William Berger採用而延續下來的。


〔影音館企劃〕重灌80年代,從美好的搖滾樂開始

〔重灌80年代演唱會〕
 
Sebadoh Taipei Concert
日期|2011.09.25 (日)
時間|19:00 OPEN / 20:00 START
會場|TheWALL公館







neuva
 


neuva
不知何許人也,也不透露姓名,家裡的吉他像新的一樣,因此就自稱這個名字。安靜少話,得不到榮華富貴。喜歡聽音樂,不求專精,每每聽到會心之處,便高興地在床上玩空氣吉他。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