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早晨聽音樂

【專欄|B面第2首】陳德政:這男人出賣了世界

  • 字級


pulp_2

我得知Kurt Cobain的死訊,是透過《聯合晚報》的藝文專版,一則發落在版面邊緣的報導。或者是影劇版呢?二十年前的事了,細節已記得不是那麼清楚,一如那則報導是翻譯外電、由社內記者撰寫或是向特約撰述邀來的稿,我也印象模糊。

但我記得,那篇文章的語氣哀戚,只以寥寥幾筆交代出死亡細節:4月8日,他的身體被人發現倒臥在西雅圖的大宅,據法醫推估,已斷氣多日,走的時間約落在4月5日。死因是自殺,現場留有一把獵槍,直直指向他的腦袋,地板上有暈散的血漬。

27: A History of the 27 Club Through the Lives of Brian Jones, Jimi Hendrix, Janis Joplin, Jim Morri
27: A History of the
27 Club Through
the Lives of Brian
Jones, Jimi Hendrix,
Janis Joplin,
Jim Morrison
喔,對了,又是一個該死的二十七歲。

文中也點出一些Nirvana樂團的豐功偉績:全球唱片銷量數千萬張,反叛文化的指標,X世代的精神象徵等等。除此之外,多數的文句都用來抒情,完全體現了那一時期──甚至直到現在,大部分關於Kurt Cobain文章的縮影。畢竟,人已不在,你對他幾乎只剩想念可說。

我也記得,自己是在補習班下課後坐在家中的客廳讀完那則報導,不是藉由Facebook、不是藉由Twitter,也不是任何需要連上網路的裝置;1994年仍是「前撥接」的年代,那件事如果發生在今日,我相信全球的數據纜線和無線基地台,會在第一時間起火、爆炸。

當時距離高中聯考剩不到三個月,我穿著學校的制服,書包內塞滿重重的參考書,不停在腦海中搜尋Kurt Cobain的相關畫面,在耳朵裡試著回想他的聲音。很慚愧地,十五歲才正是我要從流行樂迷「進化」到搖滾樂迷的階段,他死的時候,我房間裡一張Nirvana的專輯都沒有。

我當下並未感受到與那名作者等值的失落、悲傷甚至苦痛,那樣的情緒,是未來十多年透過Nirvana的作品慢慢認識、瞭解、研究他以後,才浮現出來。

相見恨晚嗎?或許吧,至少我們同在這個地球上活過了十五年。

Nirvana / Unplugged In New York
Nirvana / Unplugged
In New York
即便如此,我依然在不遠的記憶中搜尋到幾個畫面,聽見幾段樂曲,那是不久前電視上播出的《MTV Unplugged In New York》,內容為1993年11月18日,Nirvana在紐約市西五十四街與第十大道交口的Sony Music Studios,替MTV Unplugged系列節目錄下的一集。

依循節目慣例,三名團員以原音樂器重新詮釋自己的歌,呈現出所謂的「不插電」聲音美學。清瘦的鼓手Dave Grohl綁著馬尾,打鼓時一邊和聲,在開場曲〈About A Girl〉用起了難和狂暴的Grunge曲風聯想在一塊的敲擊工具──鼓刷。

貝斯手Krist Novoselic一臉天真爛漫,表演至第三首歌〈Jesus Doesn’t Want Me For A Sunbeam〉還站起身,左搖右晃彈著手風琴。

Kurt Cobain坐在一張旋轉椅上,白T恤、牛仔褲與解開的襯衫,外面套著一件起毛球的駝色舊毛衣,腳下當然是髒髒的Converse帆布鞋。他的歌聲抑鬱糾結,浸滿深沉的無力感,下巴有一圈鬍渣,臉龐‭‬英俊得不像是真的‭,一邊調音一邊抽菸的姿態,更帥得無人可及。

‬他是左撇子,抱著改良過的木吉他。那把吉他仍連接了效果器與擴大機,音色並不那麼的「民謠」,聽來帶著飛沙走石的粗獷氣息。

那樣做,是否違反了MTV Unplugged訂下的遊戲規則?

雙方的歧見其實不少,MTV希望他們多唱些知名的歌,若要找人當客席樂手,最好也是當紅藝人,才與他們的地位相襯。Nirvana堅持走自己的路,不到一小時的演出,真能稱上金曲的唯有〈Come As You Are〉,其餘都是專輯內較不受人重視的曲目,夾帶大量的翻唱。他們還邀請自己的偶像The Meat Puppets樂團那對兄弟檔上台,一同演出了三曲。

The Meat Puppets?對我來說真像外太空飄來的名字,如同歌單上多數的歌,顯得非常陌生。

聯考結束的夏天,台灣的MTV頻道重播那場表演,我重頭看了一遍,與初次觀看時宛如兩場截然不同的演唱會。那些祕密的訊息、衍生的含意、預言(也如寓言)般的象徵,幾乎無所不在出現在每一段樂句裡。

特別是那個現場。天花板吊著一盞水晶燈,四面八方掛起紅色布幔,舞台上以滿滿的百合花和黑蠟燭為裝飾品。是的,就像一座肅穆的祭壇,像一場行前的葬禮。

而那樣的舞台佈置,正是按照Kurt Cobain事前的意指。

1994年11月,《MTV Unplugged In New York》出版後直攻告示牌冠軍,成為他身後首張Nirvana專輯,也是我的第一張。

二十年了,Nirvana剛被奉入搖滾名人堂,領獎時,遺孀Courtney Love與素來和她不和的Dave Grohl擁抱,兩人在台上一笑泯恩仇。如今Dave與Krist都快五十歲了,十足硬漢大叔的模樣,看到典禮那樣「體制內」的儀式,觀眾一定都會想著,如果Kurt Cobain還在,會是一個怎樣的場面?

他會發福成中年人的樣子嗎?眼角多了皺紋,頭上長了白髮。他還在創作嗎?會不會被殘酷的媒體、健忘的大眾形容為過氣人物。更重要的,他在乎這個獎嗎?他願意出席嗎?還是活到四十多歲,也能和年輕的自己調和,願意接受外界替他編織的桂冠。

我們永遠不會有答案。

曾經我以為他很自私,尤其當我也面對二十七歲的關卡時(好老套,但無可避免),覺得他豈能只顧自己的瀟灑,把我們留在這個困難的世界。我反覆聽著那首翻唱David Bowie〈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把自己的挫折與憤怒強加到他的身上。

然後我僥倖活過了二十七,處在這不時癲狂、價值錯亂的時代,漸漸悟出了一個道理──原來,是這個世界背叛了他。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陳德政
寫字的人,聽些音樂,看些電影,讀點書,走過幾個地方。有個部落格叫
「音速青春」,有本書叫《給所有明日的聚會》,第二本書將於年中出版。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他們為什麼上山?

    為了親近自然、尋找自我、保護物種,或是單純為了讓食物更好吃?上山的理由百百種,若你上山,又會是為了什麼呢?

    1376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他們為什麼上山?

為了親近自然、尋找自我、保護物種,或是單純為了讓食物更好吃?上山的理由百百種,若你上山,又會是為了什麼呢?

137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