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偵探社

【推理入門】一出手就定生死的出道作

  • 字級

就在上個月,紅襪的菜鳥外野手林哲瑄在大聯盟首度先發,結果在第四個打席就揮出安打。那顆球很快就送回球員休息區,交到林哲瑄手上,成為他永生難忘的紀念球。

事實上,每一位揮出首安的職棒球員,都會得到相同的待遇,只是這一棒來得早或晚。例如台灣人心目中的棒球英雄陳金鋒,他的大聯盟首安可說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在第十八個打席終於出爐。鋒哥的大聯盟之路走得這麼辛苦,當然是因為得不到教練團的青睞,但話說回來,教練團之所以對他沒信心,恐怕也和他初登場與連十七次打擊摃龜的表現有關。

人人都有第一次。第一次騎腳踏車,第一次考試,第一次和異性交往……有的人初試啼聲就一鳴驚人,有的人卻表現不佳而草率收場,但不管是好是壞,正如初戀一樣,總是會在當事人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然而在某些領域中,「第一次」可是會決定生死存亡的大事。像是唱片業有所謂的「一片歌手」,發了一張專輯就被打入冷宮,再也沒有發片機會。演藝圈有「一片明星」,擔綱演了一部片子之後,因票房慘澹而再也找不到金援力捧。在出版界呢?別懷疑,「一書作家」更是不勝枚舉。就算有幸可以出第二本、甚至第三本著作,但是有很高的比例會成為「一版作家」,換言之,亦即連首刷的印量都賣不掉。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如今的當紅炸子雞:東野圭吾。

相較之下,出版公司要出一位新紮作家,絕對比唱片公司或電影公司要捧一位新人的風險來得小。就製作成本來看,出一本書大概要花幾十萬(精確的數字有多少,牽涉到預付版稅的多寡,以及印量、紙張等其他製作規格的要求),但作一張唱片燒個幾百萬是跑不掉,更甭提還有後頭的行銷費用。電影產業就更可怕了,現在拍部片子都嘛要幾千萬(獨立製片除外),但是上片前的宣傳費用也很可觀,尤其是好萊塢商業電影,他們的行銷預算很多是幾千萬元起跳(美金哦),難怪一部大片賣垮了,電影公司的老闆就得換人當了。

說來說去,要捧一位新人作家的風險雖然比較小,但對出版公司的老闆來說,出版處女作的生意算盤還是打不下去。原因是新人作家的知名度通常並不高(嚴格來說,百分之九十九的知名度是零),知名度又和市場性密不可分,沒有知名度就代表很難說服消費者掏腰包買書,因此新進作家被出版公司打槍的機率相當大。知名的例子古代有克莉絲蒂,近代有JK羅琳。不過,捧新進作家的做法也不是一無是處,起碼版稅不會太高,其他的製作成本可以壓低,相對的風險也跟著變小,就算賣不好,也不至於動搖國本,萬一不小心賣起來了,那就可以大賺一筆。

有句話說得好:不管黑貓白貓,能抓鼠的就是好貓。以此類推,能賣錢的就是好書。問題是,並非每隻貓都是一開始就很會抓老鼠吧?這麼說來,出道作想要暢銷,應該不是容易的事。

總而言之,一切都是生意考量。在二十世紀末,台灣書市突然興起推理小說的閱讀與引薦。當時投入最多資金與人力的遠流、臉譜兩家公司,都採取了類似的選書策略:主推有悠久歷史、已建立良好口碑的古典推理小說。遠流的【謀殺專門店】收納了一百零一本風格不同、題材不同、作者也不盡相同的經典傑作,這當中當然也有某幾位作家的出道作,然而經歷了數十載的考驗,那幾位作家儼然已成為推理大師,當年的處女作如今身價也不同凡響了,所以極具話題性的【謀殺專門店】便成了該年台灣出版界的盛事。

至於另一家公司臉譜,他們不走精選集路線,反而主打作家系列的出版方針。從初期的昆恩、錢德勒、漢密特……到後期的卡爾、福翠爾,個個都是古典推理的大將(就流派來看,錢德勒和漢密特的作品當然不是古典推理,不過就時代的角度來說,他們的小說絕對是Classic)。他們的著作被有系統地引薦進來,從出道作、成熟期,再到晚期作品,讀者可以一網打盡名家名作的全貌,同時又可以一睹推理盛世的風采。

但這套選書策略操作了幾年後,終於出現疲態。當市面上的推理書賣不動了,出版公司的操盤手不免會想:古典推理和現代讀者之間,是否出現極大的鴻溝?這個質疑換個方式來問,就像是「喜歡看『變形金剛』的現代影迷,會癡迷於三十年前的『星際大戰』嗎?」

平心而論,從現代觀點來看,古典推理的弱點在於節奏太過緩慢,全書唯一的爆點是在揭穿兇手真面目的時候。然而現今當紅的推理小說主要是偏向懸疑驚悚風格,讀者不必再像追著紅蘿蔔跑的馬、埋頭猛找書中線索了,自然會有層出不窮的緊張事件帶領著你,一步一步掉入最匪夷所思的大逆轉結局。也就是說,讀者從主動變被動,由絞盡腦汁變成盡情享受。簡而言之,讀者的口味和閱讀習慣已大不相同。

既然風向球轉邊吹了,推理線主編的做法也得改弦易轍。古典推理的市場若是做小了,選書策略也得改變,這時最好的應變方法就是「捨古求近」。簡單說,就是改挑近代作家所寫的小說來出版。不過,這裡也存在一個難題:近代作家當中也不乏大咖,而大物作家通常也會寫以某一角色為主的系列作。這時是要由處女作開始出版呢,還是直接從成熟期的作品來打前鋒?以現有的實例來看,出版公司最終選擇了後者,於是臉譜先出伊恩.藍欽(Ian Rankin)的雷博思探案第八作《黑與藍》(Black and Blue, 1997),而台灣商務從麗莎.賈德納(Lisa Gardner)的華倫女警探案第四作《活著告訴你》(Live to Tell, 2010)打頭陣,然後倒過來依序出版。這麼做的好處是讀者可以先看作者的代表作,先培養好感,進而成為粉絲。壞處是故事案件雖各自獨立,但角色之間糾葛的前因後果卻亂了套,難免有讀者為此抱怨。不過,許多名家寫處女作的時候,仍處於摸索階段,因此評價是……嗯,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說真的,台灣的出版社若先出了藍欽的雷博思探案第一作《繩結與十字架》(Knots & Crosses, 1987),恐怕這條書系早就被玩掛了,根本無緣看到後來的得獎作《黑與藍》的中譯本問世。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主編們又想了個折衷的辦法:除了出版近代的名家代表作,另外還相中近代新進作家的出道作來試試手氣。反正出版處女作的風險較低,趁作家尚未爆紅時逢低買進,就算不暢銷,損失也不大。萬一賣起來了,趕緊加碼買進同一作者的後續作品也還來得及(如果有的話)。況且,近代作家寫的處女作節奏絕對加快,更符合現代讀者的口味,因此非常值得簽下來搏一搏。結果在這樣的思維下,2008年台灣書市出現了一本罕見的推理長銷書《失控的邏輯課》(Obedience, 2008),它盤據某通路的暢銷排行榜多達好幾個月,據說銷售數字高到會讓美國的出版商眼睛掉下來。

就像好萊塢電影在台灣賣得嚇嚇叫一樣,《失控的邏輯課》也締造了讓老美書商跌破眼鏡的佳績,從2008一路狂賣到2009年。無獨有偶的是,2010和2011年最暢銷的推理書也正好都是出道作,前者是湊佳苗的《告白》,後者則是SJ華森的《別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p, 2011)。這幾本處女作會賣得這麼好,到底是瞎貓碰上死耗子運氣太好,還是這裡頭有什麼祕密操作法則?

其實對大部分台灣讀者而言,不管這些名叫威爾或阿嘉莎的外國作家是新人還是大咖,根本沒啥兩樣,因為都嘛通通不認識。但是對出版公司來說可就大不同了,因為在文宣上可作的文章就有差。想想看,新人作家的履歷大概只能註明出生年月日和畢業於哪所學校寥寥兩三行,哪像成名作家可以從得獎記錄、代表作品……一路落落長洋洋灑灑寫滿整面折口,當然也包括了能讓行銷人員搬出檯面好好炒作一番的銷售數字。然而拋掉這些行銷上的包裝,書能不能賣其實關鍵還是在內容,故事是否指涉了某個能引發共鳴的社會現象,情節是否探討了某種集體潛意識的恐慌(譬如害怕喪失記憶=喪失自我認同)。然後在口耳相傳的推波助瀾下,帶動了小說的閱讀熱潮。此外,書能暢銷的另一個原因是對場景和人物有栩栩如生的描寫,因而容易影像化;簡單說,光看《告白》拍成電影版之後叫好叫座又得獎無數,而《別相信任何人》也正在籌拍中的熱度來看,便可得知有暢銷潛力的小說,通常適合拍成電影。

出道作在台灣似乎很夯,在歐美文壇也同樣受到矚目,看近幾年Amazon選出的十大最佳懸疑?推理類小說的書單,差不多都是老將和新秀各占一半,其中某些入選的出道作也已經有繁體譯本了,像是《猜心詩咒》(Think of A Number, 2010)和《親愛的妹妹》(Sister, 2010)。其實出道作能得到好評並不稀奇,可是若能拿到大獎就不簡單了,例如《利器》(Sharp Objects, 2006)是史上第一本同時贏得兩座英國匕首獎(當然包括了年度新人獎)的小說;《親愛的兇手先生》(Blacklands, 2010)就更猛了,作者貝琳達.鮑兒(Belinda Bauer)一出手就勇奪年度最佳作品的金匕首獎。可惜的是,這幾本得獎作並沒有在台灣市場上得到該有的回饋,其他本處女作如《扭曲的翅膀》(Twisted Wing, 2007)、《駭客迷宮》(The Insider, 2009)際遇更慘,很快就被淹沒在茫茫書海中。一樣米養百種人,一樣紙印百種書,有的出道作卯起來賣,有的卻硬是賣不動,這就叫做時也命也運也!

文章到了最後,本人要作個小小的預測:倘若今年最暢銷推理小說的桂冠又會落在出道作的頭上,那麼本山人覺得《二流小說家與殺人狂魔之唯美三連拍》(The Serialist, 2010)出線的機會相當大。這本剛出爐的新作書名很怪,讓人聯想起「貓在鋼琴上睡著了」這一類兩相不搭嘎的廣告詞,但小說的故事真的是妙不可言,妙到你很難預料故事下一步的走向。基本上,它把「沉默的羔羊」的舊梗拿來玩,將FBI女探員和殺人魔的對決改成二流小說家VS殺人狂魔:專寫情色、科幻和吸血鬼小說的二流小說家,突然受邀幫殺人魔寫傳記,本以為時來運轉,哪知卻掉入瘋狂的致命陷阱……男主角身邊有個十五歲的女高中生經紀人,不時又會和大學生正妹出生入死去查案,這種奇怪的3P組合,既迎合了有戀童傾向的羅莉控,同時也滿足了宅男的意淫。不過小說本身最別出心裁的特色,是正文當中會不時穿插情色描寫、科幻情節,以及吸血鬼小說的章節,使得全書呈現出拼貼式的敘事色彩,而故事中充斥大量廉價式的詼諧惡搞趣味,頗有普普藝術之風(難怪書封設計也模仿了安迪.沃荷的風格)。作者大衛.高登(David Gordon)在創作本書時,幾乎是拿出所有看家本領,把自己擅長的各類型文體通通塞進去,彷彿深怕再也沒有機會出書。依我個人之見,恐怕他是多慮了,以本書在歐美得到的好評如潮,再加上曾入圍愛倫坡獎最佳處女作決選名單,我猜應該有蠻多出版商正排隊要簽下他的下一部作品。好啦,這麼遙遠的事情咱們管不著,但至少我們可以就近觀察,瞧瞧《二流小說家與殺人狂魔之唯美三連拍》會不會搶下本年度暢銷推理小說的頭香吧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中秋特輯│追劇追三天提案

不管日劇、韓劇、美劇,趁著三天連假一起追到廢寢忘食!

93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