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新手上路

《逐路臺灣》余風:一天24小時,公路隨時給你不同的風景

  • 字級


余風-1
(攝影/無相生)

猶記得小的時候,難得爸爸開車,載著全家一同出遊,坐在後座的你,通常都在做些什麼?睡覺?吃零食?打電動?看車窗外的景物?還是和兄弟姊妹鬥嘴玩鬧?

《逐路臺灣:你所不知道的公路傳奇》一書,深入呈現臺灣公路種種風貌的余風說,「以前父親開車帶我們出去玩,我和弟弟是負責找地圖、找路的人。
逐路臺灣:你所不知道的公路傳奇
逐路臺灣:你所不知道的公路傳奇
一邊看路,一邊注意公路旁的指標、號誌等等,漸漸就上癮了。」余風對公路的沉迷,源自他童年的記憶,以及由此延伸而出的興趣。

自2003年起便以「南極冰魚」為筆名,在部落格「新南極轉運站」上持續書寫臺灣鐵公路各類主題文章的余風,面對網友與讀者,最常收到的第一個疑惑是「啊,余風?這是你的本名哦?」;第二個則是「啊,你念中文系哦?」外表斯文的他總是笑,「很多人都以為我是念理工的,可惜不是。」身為交通運輸界的資深達人,各類分析說明信手拈來,更屢次獨力製作「台中市公車路網圖」「高鐵各站聯外公車路網系列示意圖」「高雄市幹線公車暨捷運接駁公車路網圖」等各類交通主題地圖,供網友免費下載,造福不少使用者。

縱使余風對臺灣陸海空交通系統、歷史與路線瞭若指掌,卻始終謙虛地堅持自己在這方面的熱愛與了解,只是業餘程度。為了《逐路臺灣:你所不知道的公路傳奇》,余風除了挖出歷年來撰寫的文字與拍攝的照片,一有空閒,更不遠千里反覆前往書中提及的公路地點,重新訪查與攝影,只為了將他眼中最美好的公路景貌,完美地呈現。

回想架設部落格的起點,也是余風「身體力行」地認識臺灣的開始。「那年我第一次騎機車環島,沿途拍下經過的路線,回來後寫成心得。」一般人寫旅遊記錄,無非是日復一日的流水帳,「我直接用公路切,第一天走中橫臺8線,第二天走193縣道,由此而下。」一條公路,一篇主題。加上他選擇的都不是一般大眾公路,「例如走花東,通常大家會選臺9線或臺11線,但我走193和197縣道,就會得到比較不一樣的收穫。」即使當時的島嶼初征只繞了下半圈,卻也讓余風就此繞出興趣。別人環島是壯遊,於他卻如喝水吃飯,開車、騎車、坐火車,只要有空出門,常常不繞一圈不回來。問他一共環過幾次島,竟已數不清。

也是這樣的狂熱,才能讓公路在余風的慧眼識英雄之下,洗去一身的灰霧塵濛,以難得的明朗潔淨,或蜿蜒,或筆直地,展現其在島嶼上的流動姿態。「公路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會隨著季節與時間,一天之內,就會有很多樣的景色變化。」例如黃昏時走西濱公路,夕陽就在身邊與你同行;若是清晨時分,假設遇到漲潮加好天氣,海天一線連著公路,予人難得的遼闊暢快。一天24小時,公路隨時給你不同的風景。

余風-2
(攝影/無相生)

或因公路之於地方的深入程度遠勝於鐵路,而公路上的載具,不論是汽車、機車或單車,機動性也遠比火車高上許多,公路可說是與在地生活結合得最緊密的交通動線。「一條公路,會與它經過所在的文化、人物、歷史相連,走在公路上,處處留心,很容易就能親近地方特色。」比方去到嘉義,看到指標上寫著「蒜頭」,你會好奇,這裡盛產蒜頭嗎?或瑞芳有個「四腳亭」,是有什麼四腳朝天的故事嗎?「或像花蓮的公路,明明也是柏油路,看起來卻比較白,為什麼?」公路小老師余風告訴我們,公路是一種就地取材的建築,而花蓮盛產大理石,於是鋪路時便將大理石混入瀝青,讓花蓮的公路,就是比其他地方白上一些。

「公路要拍得漂亮並不容易,要抓到欣賞公路之美的角度,事實上也得更用心。」公路實在太生活、太習以為常了,「我們都太習慣腳下的公路,總是無意識地將輪子滾過去就算了,不覺得它有什麼。」但余風也提醒,當我們去到外縣市,車子一下交流道,馬上就對該地的房屋、路燈產生觀察的興味,甚至讚嘆。那為什麼不能讓這樣好奇的視線,投射在每天經過的路上?「寫這本書的另一個目的,是希望大家一起發現,看似平凡的公路,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追逐臺灣的公路,也算是我自己認識臺灣的方式。」東南西北跑下來,全臺各地的大小公路,幾乎都有余風的足跡。「我很難說清楚為什麼我這麼喜歡公路。可能是在路上,或開車或騎車,看著路面在前方延伸,景色陪伴在身旁,用身體去接觸到的空氣等等,都能對自己生活的地方多一層瞭解,也因此更加感動。」因為公路,余風每次看見的臺灣都不同,也因為這樣的千變萬化,讓他更願意一次又一次地,奔馳在臺灣的公路上。


 余風作品  
追尋路面電車:遇見日本城市風景

追尋路面電車:遇見日本城市風景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如何跟孩子談死亡?五本書帶你教孩子溫柔的告別

生離死別是人生進程中無可避免的過程,當所愛的對象離開這個世界,如何與小孩說明「死亡」這個概念?透過五本作品,我們聊聊溫暖的告別。

290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