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專業書評
楊索/回到意外見證肅殺時代的記憶──讀唐香燕《長歌行過美麗島》
作者:楊索 / 2013-12-25 瀏覽次數(9403)
1979年冬天美麗島事件發生時,我19歲,對社會變化懵然無知,但其時我恰巧住在景美育英街前台大哲學系教授陳鼓應家附近。當時陳家日夕都有軍警、情治人員看守,氣氛詭譎。從《長歌行過美麗島》這本書我才得知大逮捕甫發生,美麗島人家屬聚此商討對策,自然成為被跟監對象。
1981年春天,我搬到台北近郊的社區,表面上花樹怡人的住家環境,卻日夜有警察、憲兵駐守,社區還有情治單位的細胞隨時監視重點住戶。不僅如此,這些人扮演芳鄰進到你家翻查書櫃,想找出思想犯罪的證據。
我在此情境遇見一群特殊的鄰居,他們是:唐香燕、唐文標、蘇慶黎、田秋堇、劉守成、林濁水、陳文茜等。
我最早留意到唐文標,是因為讀過他寫的《張愛玲雜碎》一書,書中首篇〈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評論張愛玲早期小說,他深入耙梳、分析,是我認為評張最具份量的作品。
當年唐文標是一個被視為外來者的大聲公。那時他已罹癌,常見他滿面憂思的碩大身影獨行沉思。對我而言,此書再現唐文標的面貌與言行,可說彌足珍貴。
當時,唐香燕是我注意到的第二個人,她嘴角下垂,從頭到腳都溢出深濃的哀愁,我聽說她的丈夫陳忠信是美麗島受刑人。
從書中,我才理解唐香燕生活有多艱難,美麗島事件摧毀了她靜好的新婚生活,丈夫命運難料,她與其他家屬相互倚著尋求對策、對抗戒嚴體制及抹黑醜化的媒體。
〈美麗島新娘〉篇章細膩地描述她身在風暴的掙扎,有些細節極其揪心,例如,她打電話到與家屬對話的關中的家,接電話者推說人不在,但她聽到推牌聲與笑語聲。很家常的一天,她的小宇宙崩毀了,世界卻照常運轉,個人苦難無足輕重。
另有一段,唐香燕一周寫兩封家書給陳忠信,一次探監後,監獄一個行政人員叫住她,稱讚說:「唐小姐,你的信實在寫得太好了!文筆真是好。」原本應該隱身幕後的人讚美她的文采,這種荒謬猶似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情節。
陳忠信獲釋歸來後,唐香燕變了另一人,她臉頰煥發光彩,嘴角時有笑意。她懷孕生下兒子阿牛,經常帶孩子散步。我們做了30多年鄰居卻只知彼此,一轉眼阿牛長大離鄉,做媽媽的終於發聲,為兒子寫下遭洪流衝擊的故事。
歷史總是由有權勢者製作,個人歷史卻經常瘖啞無聲,唐香燕用哀而不傷的雙眼凝視風暴,她的筆非常具穿透力。時值探討台灣民主運動的三卷大書《百年追求》出版,這本書恰巧補足個人篇。
身為旁觀者,我後來成為記者,見證從戒嚴到解嚴的一章,也見到民主果實被吃盡的一頁。唐香燕這本書是個提醒,其實在追求民主的路上,我們都是當事人,沒有誰能置身事外做旁觀者。
楊索
有土味的台北人,出生於台北市萬華,在永和長大,是城鄉移民第二代,父母來自雲林縣,楊索對父祖原鄉雲林充滿思慕之情。曾任職中國時報記者多年,調查報導社會底層議題。平時熱愛閱讀、動物,特徵是緩慢,著有《惡之幸福》、《我那賭徒阿爸》散文集。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