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真的有病,電影看太多了!」
「不要怪電影,電影不會創造出瘋子,電影讓瘋子更有創意!」
──電影《驚聲尖叫》(Scream,1996)
相較於其他新人獎,近十年繁/簡體中文引進最多作品的日本推理大賽作品,毫無疑問是寶島社主辦的「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大賞。這項大賽除了自海堂尊《白色榮光》(2006)後呈現高機率影視化的曝光度,其犀利的選書眼光也推出了無數暢銷書,連僅次於大賞的「文庫大獎」、或只入選「遺珠獎」也能誕生話題大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24年銷售突破100萬冊的大IP:志駕晃《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2017)系列,陸續改編為日本/韓國電影、漫畫、舞台劇與朗讀劇,創造遠超過其他新人獎首獎的商業價值。
為什麼這個大賞獎金高達1200萬日圓的文學獎如此成功?可能與寶島社的選書路線息息相關,它不去探討本格不本格、社會不社會,出版品一向都定位在「大眾化的廣義推理小說」。適當的驚悚、恐怖元素也納入考量,以追求娛樂性、跟上時代趨勢為目標,在乎一般讀者喜好,因此銷售屢創佳績。像是,新川帆立《前男友的遺書》(2021)便以看似「很派」的菁英大女主角色,翻轉推理小說的傳統偵探形象,大受OL歡迎。
回顧歷年獲獎的出版品,當然不能一言以蔽之,但筆者認為「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大賞有三條較明確的經營路線:1.特殊職人類型、2.古典推理類型、3.驚悚殺人魔類型。彼此徑渭分明、相輔相成,為大賞打造業界第一品牌地位。
首先是特色鮮明的「特殊職人」類,包含《前男友的遺書》裡的律師、岡崎琢磨《咖啡館推理事件簿》系列(2012~)中的咖啡館店員、歌田年《模型之家追凶迷案》(2020)裡的塑料模型建築師、南原詠《王牌代理師.大鳳未來》(2022)的專利代理師、遠藤騙《地下偶像殺人事件》(2024)的偶像……等等,這類作品通常用接近輕小說的輕鬆體裁,以性格獨特的主角描寫該職場不為人知的工作樣貌。設定很吸睛,非常合適搬上銀幕甚至動畫化。
再來是「古典推理」類型,這條路線證明此大賞的推理本質,但無論是涉及老人失智議題的小西雅暉《請保持名偵探原來的樣子》(2023)、或鴨崎暖爐《密室黃金時代的殺人》系列(2022~),都更重視於「小說整體」結構的創意與完成度,雖然在論年資與詭計扎實度的年度排行榜較不受評論家青睞,卻絲毫無礙其市場。鴨崎暖爐以破天荒的創意,吸引了廣泛年齡層的支持,日本書店本格推理大街小巷皆是,主打「密室」的素人新作能躋身暢銷榜實屬不易。
至於《檸檬與殺人魔》(2023)所屬的「驚悚殺人魔」類型,可以追溯到中山七里的出道作《連續殺人鬼青蛙男》(2011)。後續的《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倉井眉介《怪物樵夫》(2020)等,都在影視化後取得佳績。此類作品通常描寫主角面臨手段兇殘、智慧超群的殺人魔威脅,被追殺的過程驚險萬分,最後揭曉對方的真實身分(就藏身在出場人物中)更是高潮中的高潮。對於喜歡驚悚懸疑題材的讀者來說,娛樂性無與倫比。接下來,本文就進入《檸檬與殺人魔》的故事情節。
小林美櫻是個在大學工作的派遣員工,曾經霸凌她的前同學海野卻在大學裡享受校園青春。再加上小林的齒列不正,欠缺身體與經濟資本,令她總是戴著口罩自卑度日。小學四年級時,開設洋食館的主廚父親被殺害,母親後來離家消失,被拋下的小林姊妹分別被親戚家收養,過著被冷漠對待的生活,成年自立後則只找得到薪水微薄、難以儲蓄的派遣工作。已經如此不幸了,雙胞胎親妹妃奈卻在某天遭人以利刃砍殺,全身上下刺了十幾刀。
接下來出現意外的發展,由於知名人士爆料,從事保險業務的妃奈,曾經因戀人的喪命而受益大筆保險金。因此命案焦點轉移了,媒體捕風捉影地渲染妃奈是個從男人身上詐取保險金的惡女,如今被殺是「天譴」。美櫻不相信妃奈會做出這種事,於是開始嘗試調查;海野的男友渚,自稱有記者抱負的男人也主動提出協助。而殺死妃奈最大的嫌疑犯,是當年殺害她們父親的14歲少年佐野神翔。由於《少年法》的保護,他被關十年就出獄,並逃過了保護官的監視下落不明中。
透過本作視角轉換的第一人稱自述,我們得知佐野是個性格腐爛、嚮往像武士一樣砍人的病態殺手。莫非,他的目標是以屠戮同一家人為樂?相隔十年仍盯上姊妹倆,並成功改名換姓,潛伏在美櫻四周……包含渚在內,小說中陸續出現幾個在美櫻身邊,看似戴著善良面具的男人,是誰心懷不軌?又或者,真正的「惡人」不只一個?
作者桒垣愛夕是生於京都的現任高中日文老師,2021年以《燒紅的鐵釘》獲得第八屆「日常生活小說大獎」出道,隔年《檸檬與殺人魔》從「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大賞的447部參賽作品殺出重圍,與另外兩部作品進入決選,雖然最後敗給《請保持名偵探原來的樣子》,但也獲得「文庫大獎」,書籍出版後熱銷30萬冊,是SNS上的話題作,文庫本書腰還印著前偶像團體「=LOVE」成員齊藤渚的推薦文,證實本作被大眾接受的魅力。


《檸檬與殺人魔》展現了桒垣愛夕出道以來致力耕耘的特徵,像是:
一、 多個心理扭曲又病態的角色
雖然《檸檬與殺人魔》被筆者歸類在驚悚殺人魔類型,但事實上,「恐怖」的傢伙不只一個。從天生殺人魔佐野的犯罪動機,到周遭的男性角色,甚至女主角美櫻本人,都隱藏著讀者難以預料的異常心理。評論家酒井貞道表示,一開始閱讀時就對美櫻的行為舉止感到困惑,卻說不出哪裡不對勁。而這種困惑,在後半部揭曉兇手時會迅速轉為驚訝與衝擊,這是巧妙的伏筆。
桒垣愛夕描寫角色時,採用的是流行已久的女性致鬱系,「有病」角色們的行為邏輯往往來自極為扭曲的慾望,瞬間變臉的反應令人驚恐。屬於常人的我們無法同理他們的心理,觀感與餘味也很差。由於幾個人物的畫風過於清奇,固然是獨特賣點,也變相是把雙面刃,有些讀者反映很難被說服。不過,評論家吉田大助提到,作者以刻劃病態角色為樂,「你在現實生活中永遠不想遇到的人,可以在小說中遇到」,正是桒垣愛夕的特色。筆者也認為,主角小林美櫻的心理之謎,是合乎情理也相當精采的。
桒垣愛夕的寫作起點是從「人」出發,而不是從「謎」出發。出道作《燒紅的鐵釘》主角千秋的感知異於常人,她將他人施予的厭惡、騷擾甚至暴力視為真正的「愛」。當這位被作者視為「怪物」的角色遇到命案,她的腦袋裡會想什麼?會做出什麼事呢?以此出發,逐漸形成完整的故事。作者說明,在以前滑鐵盧的某次新人獎中,評審提到她擅長描寫「不正常、奇怪的人物」,這是她自己沒察覺到的優勢,因此決定往這個方向發揮。
桒垣愛夕於《檸檬與殺人魔》大賣後推出的新作《復仇的泥沼》(2024),則敘述在老店倒塌意外中失去戀人的光,燃燒著復仇意念,追尋在現場對他們見死不救的兩名男性。令讀者寫下「這本小說充滿了神經病!」「發瘋的難道是我自己?」的評價,似乎顯示,這項特徵已經被作者磨得爐火純青,讓筆者期待未來有機會拜讀。畢竟小說與電影,就是讓瘋子變得更有創意啊。

二、 多重伏筆與連續逆轉
正如大賞評審瀧井朝世讚譽本作「五次逆轉」,《檸檬與殺人魔》一打開就讓我們懷疑埋有敘述性詭計──但大絕不只一個。實際上,每一個拆開來看都很單純易懂,但交互運用後,輔以有病角色的異常心理,讓資深推理迷難以看透全貌。
除了基本的手記敘事,作者還將推理前輩中町信、我孫子武丸的技巧用得恰到好處,在前半部的伏筆毫不馬虎。為什麼明明是雙胞胎,卻只有美櫻的牙齒醜?為什麼殺人魔知道雞是美櫻的弱點,美櫻又為何會怕雞?書名裡美櫻姊妹從小觸碰的「檸檬」又蘊藏什麼涵義?那些看似自然或者稍微不自然的劇情描述都有其意義。單論「一轉再轉看得爽不爽?」,這本書對讀者來說就是肯定的爽。
三、社會無處不在的現實壓迫與惡意
如果要再幫「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大賞的「驚悚殺人魔」類型找一個特徵,筆者認為是:故事貼合現實社會。也就是,有別於古典推理封閉空間裡賣弄詭計的連續殺人犯,而是潛伏於日常世界的「寫實系」殺人魔,強化了都市生活帶給現今讀者的恐懼感。《怪物樵夫》的律師主角告訴我們,自私冷血的精神病態(psychopathy)隨時不吝於動手除去礙眼對象;《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更將個資曝光的危險轉化為科技驚悚的最高峰。
雖然《檸檬與殺人魔》沒有上述高概念,仍精心置入日本社會表面與水面下的種種黑暗:虐童家庭與共犯結構、長相與經濟歧視、校園霸凌與青少年犯罪、隨機殺人問題、戀人間的情緒勒索、新聞媒體為銷量泯滅良知、網路風向未審先判等等,讀來彷彿周遭隨時會發生的悲劇般歷歷在目,小林家的不幸是整個社會造成,對他們伸出援手的人少之又少。桒垣愛夕說,比起本格推理,她更偏好藥丸岳、下村敦史的社會派推理,因此著重這方面的塑造。
綜觀本文中提到的作品,有些在亞洲各地均有評價兩極的情況。筆者認為,若理解「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大賞的選書方向,不以本格推理的傳統觀點要求,適當地忽略公不公平與合理性,便能夠好好享受閱讀樂趣。《檸檬與殺人魔》的本質,更類似於恐怖電影名作《驚聲尖叫》系列,是一部以本格推理外衣包裝的心理驚悚小說──震撼並非來自推理的邏輯轉折,而是無害的角色摘下面具後的「瘋狂」。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