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種族作為一種表演──2024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詹姆斯》

  • 字級



2024年,帕西瓦.艾佛列特以《詹姆斯》獲頒美國國家書卷獎。(圖片來源 / wiki

美國作家帕西瓦.艾佛列特(Percival Everett)出道逾四十年,作品超過二十多部,近年他因為小說《抹消》(Erasure,暫譯)的改編電影《美式小說》(American Fiction)入圍五項奧斯卡而竄紅。2024年,他的最新作品《詹姆斯》(James,暫譯)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同時入圍布克獎決選,究竟本書有何特殊之處,才會獲得評審及讀者青睞?

《詹姆斯》翻玩了堪稱美國文學正典(canon)的兒童文學名作《哈克歷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不過,馬克.吐溫是以頑童哈克為主要敘事者,《詹姆斯》則從逃跑黑奴吉姆的視角重述了整個故事,除提供新鮮的敘事角度,也補足了原書不足的片段。

和原作相同,吉姆和哈克結伴逃離兩人居住的密蘇里小鎮,吉姆因為得知自己要被奴隸主轉賣、被迫和妻女分離,因而決定和命運奮力一搏;哈克則是要逃離家暴父親的虐待,過程中兩人經過一番波折,走失、分頭、吉姆被重重轉賣,甚至多次歷經生死關頭,他最後能成功逃出生天,和家人團圓嗎?他們兩人的羈絆,背後又藏有什麼更深的聯繫呢?


《哈克歷險記》以頑童哈克為主角;《詹姆斯》則以吉姆的成人視角重述整個故事(右圖為英國版書封)。


《詹姆斯》除了是改編經典的新作,形式及探討的議題也值得玩味,比如以吉姆的回憶視角來陳述故事,一反馬克.吐溫當年所描繪的愚笨又迷信的黑奴形象,在帕西瓦.艾佛列特筆下,吉姆頭腦清楚、見多識廣,甚至比身邊一眾白人聰明,還會在夢中和盧梭、伏爾泰、洛克等哲人思辨,乃至教導其他黑奴該如何在白人面前保全自己,這也帶出本書的核心議題:種族作為一種表演。

吉姆在白人面前總得裝笨、說口語化的黑人方言、假裝目不識丁,以免惹禍上身,然而在小說中,他的敘事聲音其實邏輯清晰,使用的也是文法正確的標準英文,甚至還會教導其他黑奴如何說出所謂「正確的錯誤文法」,因而他的外在言行與舉手投足可說是一種「表演」,一種求生機制,只為符應社會的框架,並非他的真實自我。旁人總以小名吉姆(Jim)稱呼他,而非他的本名詹姆斯(James),這符合了當時社會對黑奴的「期待」或說態度,本書書名頗有替他正名的意味。

本書因此也是對於《哈克歷險記》美國文學正典地位的回應,即便其經典地位無庸置疑,該書多年來一直具有爭議,大多是圍繞如何在課堂上教學及閱讀(因為其中充斥大量種族歧視的 N word),如今有了從黑人版本述說的同一個故事,可說為原始文本拓展另一種可能性。

作者帕西瓦.艾佛列特在書中展現他招牌的諷刺功力,比如,途中吉姆誤打誤撞遭到「塗黑臉」巡迴劇團買走後,劇團共有十二個成員。吉姆自述,劇團裡「十個白人塗成黑臉,跟一個矇混過去還算得上是白人,所以得塗黑臉的黑人。還有我,一名淺棕膚色的黑人,也塗成黑臉,搞得看起來像是有個白人想要矇混成黑人。


1900年的黑臉走唱秀宣傳海報。黑臉扮裝在19至20世紀初成為美國流行娛樂,助長了種族刻板印象。(圖片來源 / wiki

或是吉姆犀利的反諷:「白人試圖告訴我們,等我們上天堂時,一切都會好端端的。而我的問題是,他們也會在那嗎?如果會的話,我可能就要打算做點其他安排啦。

而本書以吉姆的第一人稱敘事,翻轉了《哈克歷險記》的「冒險」感,這一連串際遇,在年幼的哈克眼中可能只是一場大冒險,但從吉姆的觀點看來,卻是生死交關、驚心動魄,這也為故事增添了張力及戲劇性,像是吉姆回憶起哈克曾考慮從軍參加南北戰爭,兩人有了以下對話:

  「去打一場仗,」他問,「你能想像嗎?」
  「意思是每天面臨生死存亡,並且遵照其他人說的話辦事嗎?」我反問。
  「我想是吧。」
  「那沒錯,哈克,我可以想像。」

帕西瓦.艾佛列特先前的作品大多由明尼蘇達的獨立出版社出版,而非紐約的大型出版集團,直到近年二度進入布克獎短名單,以及小說《抹消》的改編電影《美式小說》獲得2023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才使他進入公眾視野。他的創作十分多元,總帶著深邃的哲思,從實驗性著作、西部小說、到模仿偵探小說或探討語言的本質等等,恣意遊走在各類文體及風格之間,是一位難以定義的作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非《抹消》莫屬,故事藉由冷門黑人作家席隆尼斯.「孟克」.艾利森(Thelonious "Monk" Ellison)的視角,描寫千禧年交界美國社會的種種怪狀及出版亂象,帶有些許半自傳後設小說的色彩,其諧擬(parody)、諷刺、反串的風格,以及語言的翻玩運用,在書裡發揮得淋漓盡致。

主角孟克是出生醫生世家的非裔美國人,受過良好教育,生活優渥,擔任英語系教授,但他從小就覺得和周遭格格不入,有些鬱鬱不得志,新完成的小說剛剛遭到出版社拒絕,家中卻在這個節骨眼上遭逢巨變,使得他必須扛起生計。因受到書市上浮濫的黑人刻板印象作品的刺激,他反串寫下一本極盡媚俗之能事的小說,沒想到大受歡迎,一炮而紅,不僅為他帶來巨額收入,還即將獲頒美國最聲譽卓著的文學獎。胡搞的作品竟然受到各方讚譽,這令他越發質疑自己,內心開始動搖,一步步邁向崩潰……


《美式小說》入圍五項奧斯卡,最後拿下最佳改編劇本獎。


從《抹消》之中,不難看出帕西瓦.艾佛列特自身的諸多投射。話雖如此,他在各個訪談中對各界評論都採取開放的態度,並且覺得自己的作品都是垃圾,每次寫完一本小說就會直接忘記內容。他說準備撰寫《詹姆斯》時,他狂讀《哈克歷險記》十五遍,讓他實在是恨死這本小說了。他的興趣廣博,包括騎馬、種植玫瑰花、繪畫、音樂,他笑稱這都是為了逃避寫作進度而衍生的拖延症產物。據了解,《詹姆斯》將由時報出版社出版,《抹消》預計由大塊文化出版。

James

James

Erasure

Erasure



〔資料來源〕
1. chireviewofbooks.com
2. The Guardian
3. NY Times
4. TIME
5. New Yorker


楊詠翔
師大教育系、台大翻譯碩士學程筆譯組畢,每天都要聽重金屬音樂的自由譯者,譯有各類非虛構書籍及小說。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從《使女的故事》與《證詞》聆聽未來「倖存者的獨白」

「無法否認,女權總是與民主一起殞落的。每一次對暴政的忍讓、每一次對於自由、平等、人權的輕忽,隨時會將所有生命──絕不只是在歷史中被壓抑湮沒的女性──推落萬劫不復處境。……」

28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