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闔上書頁時,滿意地嘆了口氣。
好久沒有如此過癮地讀完一本書,心中充滿了暢快淋漓的滿足感。
雍・卡拉森(Jon Klassen)筆下的《女孩與頭骨先生》是一部總頁數多達112頁的圖像小說,比起常見的32頁或40頁的繪本,篇幅多了好幾倍。但神奇的是,閱讀過程中完全不會讓人感到乏味,反而有股迫不及待想要一口氣讀完的興奮。
書中的故事採用了經典的五幕劇結構,涵蓋開場說明(Exposition)、情節發展(Rising action)、劇情高潮(Climax)、故事收尾(Falling action)和最終結局(Resolution),生動地描繪了女孩歐提拉與頭骨先生的相遇,以及他們在各自隱藏著秘密的情況下,如何成為彼此的依靠,對抗令人生畏的恐懼,進而發展出一段既荒誕又暖心的友誼。
整本書充滿了懸疑、陰鬱和黑暗的氛圍,但同時又不乏幽默與溫暖。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腦海裡不斷冒出各種疑問:女孩為何要逃亡?頭骨先生究竟是誰?他為什麼獨自住在大房子裡?這些撲朔迷離的情節和未解的謎團,雖然不一定能在書中找到答案,但這就是懸疑故事最迷人的地方——它們提供了讀者豐富的腦補空間,讓人無法停下思考。
女孩歐提拉在一棟古老的大房子裡遇到頭骨先生,他們成為了朋友。然而,歐提拉發現了頭骨先生的祕密...
雍・卡拉森自他首本自寫自畫的繪本《我要找回我的帽子》以來,便以出人意料的轉折和顛覆傳統故事架構而著名。他不吝於在兒童讀物中描寫恐懼和邪惡等真實的人性,但僅僅有暗黑、懸疑或犀利的元素並不能保證成功,「掌握節奏」的出色能力才是他作品的靈魂所在。
作為曾在夢工廠動畫製片公司擔任設計師並參與動畫工作的藝術家,卡拉森的作品每一頁都如同電影的鏡頭,經過精心安排。比起將焦點放在多變的場景或繽紛的色彩,他的作品更注重於在圖畫裡呈現有意義的結構,在頁與頁之間,通過微小的變化傳遞豐富的情緒。有時光是一個眼神的轉變、一個物件的位移,便已勝千言萬語,令讀者擁有更加立體的感受與解讀空間。
這種精準的圖文搭配,正是讓他的作品獨具一格的關鍵。
我也特別喜歡他為這本書選擇的色調——陰鬱的黑、冰冷的白、慘澹的綠和淡淡的螢光橘,營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氛圍。各種光線的變化,如映照在女孩臉上的夕陽、斜射進大宅的窗光和森林中熠熠發亮的火堆,都讓場景更加生動。
書中各種光線的變化,讓場景更加生動。
這本書的原文書名《The Skull: A Tyrolean Folktale》直譯為「頭骨:一個提洛爾民間故事」。提洛爾(Tyrol)地區位於奧地利和義大利北部的南蒂羅爾(Südtirol),自古以來便是眾多神話和傳說的發源地。民間故事存在於每一個文化中,以不同形式揭示人類共有的心理與情感,表達我們內心最深沉的恐懼與渴望。
卡拉森的創作靈感來自於這一地區的一則古老傳說「歐提拉與頭骨」(Ottilia and the Skull 或 Ottilia and the Death's Head)。然而,他並非僅僅將原版故事加上插畫,而是大幅度改寫了文本(根據他自己的說法是大腦擅自「魔改」),故事的發展與原始版本截然不同。但我非常欣賞他改編的成果,書中的主角歐提拉從被動變為主動,親手開創了自己明亮的未來。
故事本身就是活的,每一個人類所創作和講述的故事,其實都是對前人故事的重新演繹。卡拉森的作品讓讀者明白,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這些故事轉化為自己的養份,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全新的故事。這樣的過程不僅延續了故事的生命,也使我們的想像力得以無限延展。
最後,或許有些人會質疑,為什麼需要給孩子看一則充滿「恐懼」的故事。我想以下這段話會是最好的回答:
作家尼爾・蓋曼曾在他所改編的經典童話《漢賽爾與葛麗特》繪本出版後的訪談中提到:「向孩子展示黑暗的事物,真的很重要,在展示的過程中,也展現出孩子們有能力擊敗黑暗的事物,證明人是有力量的。吿訴人們可以反擊,告訴人們可以獲勝。因為你可以做得到,但首先你必須認清這一點。」
故事不僅是人類用來理解世界的工具,更是賦予我們力量與希望的源泉。透過故事,我們能夠探索各種情感與經歷,並在其中找到共鳴。同時教導我們如何以本能的勇氣和智慧面對挑戰,成功抵抗恐懼與黑暗。在最困難的時刻,故事如同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前行,讓我們相信無論多麼艱難,總能找到克服困境的方法和力量。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