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高中生讀什麼

普遍卻難解的親子困境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讀《隱性孤單》

  • 字級

 


過我常常問青少年:「你覺得家人懂你嗎?」
孩子的回應往往是否定的。
於是我再問:「這樣的不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從什麼事件開始?」
青少年不太容易回答這個問題,我可以理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現象是長時間累積而成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覺得有些真正的想法不能說出口、知道自己不能表現出最真實的那一面。雖然知道家人很愛自己,卻也覺得好像必須表現出某種樣子、達到某些標準,才能符合父母心中的期待、也才是一個稱職的「好孩子」。

「我到底是誰?」

明明知道家人與朋友愛自己,卻感覺到不被理解;雖然在生活中彼此的距離很靠近,但心理距離卻是疏離而遙遠的。慢慢的,孩子不只與家人失去連結,也逐漸與自己失去連結。

這就是隱性孤單。
隱性孤單: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

隱性孤單: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



▌理解,是修復關係的重要解方

親子關係中,最遙遠的距離是用力甩上、瞬間將彼此隔開的那一扇門;最難熬而漫長的時光,則是孩子拒絕回應與對話的那一段沉默。
父母越是用心,孩子越是感到被壓迫。

面對這種現象,假如父母親指責孩子不懂得感恩、堅持用自己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或者父母自責、否定或批評自己的努力,都很可能會讓這種現象更加惡化。

專長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議題的陳雪如心理師在《隱性孤單》這一本書中,用「理解」輕輕敲開那一扇被關上的門、重新疏通親子之間溝通的管道。
想要重新修復這一段受挫的關係、或者打從一開始就預防這種現象產生,最重要的關鍵絕對不是找出戰犯,而是透過理解的觀點,看懂孩子在發展階段中,會有不同的樣貌、行為,並且以適當的方式來回應。

▌提供父母的具體指引

倘若只是抽象的「愛孩子就要陪伴孩子」「理解孩子很重要」口號式標題,對於這個世代的父母幫助並不大。
「如何與孩子拉近關係、修復關係?」
雪如心理師從教養常見的困境中,整理出與家長、學校老師最密切的七大議題,不僅提大人們最關切的現象,也逐一分享因應的策略:

  1. 為什麼孩子的情緒開始變得不穩定?
  2. 幫孩子解決問題是大忌嗎?
  3.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我是誰」的迷惘?
  4. 孩子都不告訴我他怎麼了,該怎麼辦?
  5. 孩子一直黏在手機與網路世界(這應該是全天下父母的困擾)
  6. 孩子的某些行為反應,是正常還是異常?
  7. 孩子開始不去上學了,該怎麼辦?

好比說,當父母期待孩子去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孩子拒絕(或陽奉陰違),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孩子叛逆、不聽話,所以我們會覺得挫折、生氣,接下來可能就是指責或處罰。

可是如果你能看見孩子「不答應」或「不去做」背後有很重要的訊息,你就能採取不同於以往的回應方式,也減少不必要的負面情緒。

例如:
  • 孩子可能是聽不懂你要他做什麼,那你就必須與他做核對;
  • 如果孩子是聽懂了卻不知道方法,那我們就要提供行動的示範;
  • 假如青少年是因為與你關係緊張而不去做,那麼重點就不在於重複提醒,而是回過頭來修復你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又好比說,當孩子在抱怨學校生活的時候,或許只是想找話題與我們拉近距離、或者得到我們的情感支持,那麼你就不會急著想要幫孩子解決問題,並且開始分析問題或給建議。光是專心傾聽、給予情感上的同理,就能與孩子拉近距離。

然後慢慢地你將會發現:原來許許多多孩子的「問題」其實只是成長階段中的普遍現象。

用對的方式,不僅讓你比較省力、緩解擔心與焦慮,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怕進步慢,只怕沒開始

對於過往經常苦於沒有方式與孩子互動、與孩子處在緊張關係的父母而言,這本書是一個很重要的起點。

沒有一個人天生就知道如何成為父母,也沒有一個父母一開始就完全掌握孩子的性格。我們都是在成為父母的過程中,慢慢地理解孩子、掌握回應孩子的方式。

這一本書,能夠陪伴爸爸媽媽理解孩子、回應孩子的策略。

雪如的文字在精準分析的同時也擁有理解家長的溫柔,當你因為教養感到心累或徬徨時,找一個空間、泡一杯茶,翻開這一本書,能夠為自己找到一個精神的寄託。

隱性孤單: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 (電子書)

隱性孤單: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 (電子書)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除了那些勇於表達想法的模範生,這些雄中青年的文采也不能錯過

畢業自雄中的作者林達陽、凌性傑持續活躍於文學圈,另外舉辦迄今超過二十年歷史的馭墨三城文學獎,由雄女、雄中、道明、新莊等高中共同舉辦,在此特選三篇優秀作品,邀你一同感受雄中青年的創作能量。

477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