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如果魚不存在,重要嗎?從魚類談到生命意義的追求──讀《為什麼魚不存在》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說說我最近的新發現。

為著寫作一本關於鯨類的科普書,我查閱分類學相關背景知識,驚訝地發現:早在希臘時期,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對,就是那位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里斯多德)便以「先知」般的洞見,提出「鯨魚不是魚,更像哺乳類動物」的分類理論。藉著在希臘萊斯博斯島(Lesbos)生活期間,透過醫學和生物學的基礎,以解剖實務、野外觀察、採訪當地漁民等方式,大量投入海洋動物的研究,進一步將鯨目以下細分為鼠海豚、海豚與鬚鯨三種類別──距今2400年以前,亞里斯多德版本的動物學和自然史,持續引領著後世的生態分類主流,甚至影響著達爾文的「演化論」問世,亦成為「分類學之父」林奈所依據的雛形、當代分類學家恪守的依據。

身為「母胎文科生」的我如此訝異實在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隨現代科技進步,生物學家已能憑分子結構來檢驗物種分類。「鯨魚不是魚」在今日稱為常識,其實挑戰了人們歸類動物外型、生長環境等「直覺性」分類。亞里斯多德在數千年前,僅以一柄解剖刀就精準辨識,顛覆自聖經以降,將鯨稱為「大魚」的謬誤,勇發異音提出分類學上跨時代的發現,令人心折。

其次,過去從西方經典的「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在醫學、動物學研究竟是鼻祖權威!當我大驚小怪地分享這個冷知識給同是文科生的伴侶時,他只是冷靜地回答:「那是現代教育太早把文理學科一分為二,學門越分越細,我們才會這麼習慣文理兩端吧?也許在古代未知的領域太大,必須同時用不同方式去探索,才有辦法回答事物最本質的問題?」

若說知識和學問對一個人生命的具體影響,我認為可能是「認知事物的方式」。早期,希臘醫生通常會教導他們的孩子閱讀、寫作和解剖學,當代流行的「斜槓」原來早在數千年前的西方世界毫不希罕,融會貫通提煉出來的核心探問、反覆辯證的思想與問題意識,才是知識服務的對象。對亞里斯多德而言,生物就是宇宙理性秩序的證據,透過分類系統的建立,展現的其實是世界觀的生成。這一點和露露・米勒(Lulu Miller)在《為什麼魚不存在》裡對魚類學家大衛・斯塔爾・喬丹(David Starr Jordan)思想背景的爬梳不謀而合。

為什麼魚不存在:關於失去、愛與生命的本質,踏上追尋人生意義的解答之旅

為什麼魚不存在:關於失去、愛與生命的本質,踏上追尋人生意義的解答之旅



故事從聲名遠播的史丹佛大學首任校長、魚類學家──大衛・斯塔爾・喬丹的童年開始說起,看似偉人傳記的紀實報導,不平凡的日常拼貼出大衛堅持不懈、明辨秋毫、自信心爆棚的人物形象,種種正向詞彙都像是讚美,似乎擁有強大的心智信念就能帶領人們走向成功之道。

然而越到書的中段,作者筆鋒一轉,畫面變得懸疑灰暗,命運帶來考驗:至親好友接連死亡(過世的首任妻子與早夭的孩子)、閃電引發大火燒光研究成果、地震摧毀珍稀標本、關係惡化的出資者⋯⋯露露・米勒多次引用心理學的研究,分述幾個常人難以承受的重大事件後,喬丹一貫「遭到混沌之力打擊時,他就加倍奉還,更用力回擊」的招牌手段,實則是以「樂觀之盾」閃避絕望、沮喪和痛苦,頻頻以「是人的意志決定了命運」來自欺。

每當命運交響曲響起悲劇的變奏,喬丹便更加熱衷地投入魚類研究,「每次發現新的魚種,每趟新的採集行程,每次幫宇宙間的無名物種命名,都會讓他心花怒放。就像品嘗舌尖上的蜜糖,能令他萌生自己無所不能的幻想⋯⋯」露露.米勒生動且形象化的描寫能力,讓讀者彷彿透過文字都能看見喬丹藏身在密封標本罐後面、以酒精凍結腐朽,並賦予事物名字的「類上帝」視角,沉浸於「再次幫宇宙變得井然有序」的權力之中,那雙自我催眠的通紅雙眼。

「名字本身擁有巨大的力量,像一艘船把概念從想像世界載到凡間。」在第五章〈罐子裡的《創世紀》〉中,露露.米勒以哲學家對「命名」的觀點破題,該學說甚至認為所有概念在獲得名稱之前都不算存在。而顯然分類學家對此說法十分買單,他們附和著,更積極熱烈地投入新物種的發現,彷彿插旗般以自己的姓氏命名,附贈各種政治不正確的個人價值觀──在論證一番之後,她接著說:「世上當然有真實存在之物,而且不需要人類用語言讓它活起來。」

露露.米勒作品的有趣和親切之處,閃現於字裡行間的自問自答。不吝將自己各種打結的腦迴路、困惑的心情、崇拜偶像的盲目、自我懷疑的拉扯、憂鬱纏身的自毀行徑,以及戀情不忠的消沉自責⋯⋯既私密又共通的狀態呈現給讀者;但身為記者,她除了具有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查證實力,還有身為科學家之女配備的淵博家學背景,以及邏輯清晰的推理和辯證思考,又帶領著讀者穿梭於哲學、分類學、科學、心理學及人文社會學的分界之間,在聽故事之餘,同時收穫了大量的知識,其中甚至安插了一樁謀殺案背後的真相,舉發喬丹藏在「優生學」理論背後的人種歧視,揭露偉岸學者內心不為人知的黑暗祕密!(噢,我不小心爆雷了)絕佳的說故事能力讓我一頭栽入她的追索之旅,無法自拔。


回想剛打開書稿,書名《為什麼魚不存在》乍看直覺是本科普書籍,但定睛一瞧,副標「關於失去、愛與生命的本質,踏上追尋人生意義的解答之旅」──落落長的敘述卻字字追問著虛渺背後的真實。露露.米勒以淵博、理性的筆觸,靈活卻不賣弄地拼貼出重重迷霧後面的真相,如同亞里斯多德、阿加西、喬丹這些名留青史的「先賢」們,他們一樣都沉浸在辨識事物本質差異、著迷於不可抗的混沌之力中建立秩序;與其說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那狂熱的驅動力更準確來說,恐怕是源於對自我生命意義的無盡追問。

說到底,如果「魚不存在」,對一般大眾而言重要嗎?

如果不是動物學家、不是分類學家,甚至不是哲學家,我們需要在乎原來「鯨魚不是魚」,甚至「你的魚類不是你的魚類」嗎?

書的最後,露露.米勒問自己、問朋友,也將問題拋向每一個讀者。

「你覺得如果魚不存在,重要嗎?」闔上書頁,我忍不住也轉身問了伴侶同樣的問題,想知道究竟這是同溫層之間「茶杯裡的風暴」,還是世人皆需要依循的秩序?「嗯……重要吧。也許在生物學之外,人們在語言的指涉、世界形狀的描繪,和某種共通的理解上,也會有所不同吧。」他沉吟著,試著模擬拆解所有人類建立的秩序,回到混沌未知的初始,那會是什麼樣的狀態:如果魚不存在。


為什麼魚不存在:關於失去、愛與生命的本質,踏上追尋人生意義的解答之旅 (電子書)

為什麼魚不存在:關於失去、愛與生命的本質,踏上追尋人生意義的解答之旅 (電子書)




作者簡介

帶著山的基因,靈魂裡住著海洋。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道溫暖、清澈、堅定的洋流,如同黑潮。前半生因為偏執於文字得過一些獎,寫過幾本書,在NGO工作中打磨自己;近年沉浸於製陶的學習,喜歡透過創作與世界連結。作品:《記憶重建:莫拉克新開災誌》、《黑潮洶湧: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台灣不是孤單的存在:黑潮・攝影・歲時曆》、《黑潮島航》(吳明益、陳冠榮等合著)、《女子山海》(劉崇鳳合著)、《人生有病才完整》(劉崇鳳合著)。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不能出國的悶感如何解?讓資深旅人告訴你

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由出國的日子遙遙無期,但有些樂趣卻不必非得出國才能體會......

304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