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主題繪本控】用小故事說重要的事,看似清淡卻令人驚嘆──紀念繪本作家伊芙.邦婷(Eve Bunting)

  • 字級


 

又一顆巨星殞落,出版超過250本繪本的文字作家伊芙.邦婷(Eve Bunting, 1928-2023)去世了。觀察現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書店排行榜,甚至各出版社的長銷書,邦婷的書象徵著一個時代,五十年來,她以細心編纂的真實故事陪伴所有失落的心。她的書有單親家庭的孩子,戰爭的遺屬,低收入的街友,目睹暴動的孩子,移工,移民,陪伴長輩或想念母親的孩子,各式各樣的落寞心情在她手裡撚成希望,如果說書可以撫慰讀者,讀者進而堅強開朗的影響身邊的人,那邦婷所解救的絕對有千百萬人。

但那個時代隨著民生富裕,人們漸漸淡忘戰爭,習慣家庭的破碎,與冷漠的人情。有的孩子來不及長大,有的封閉起自己,好像裝作不在乎的最酷。沒什麼大不了的,似乎所有的事大人小孩都得撐起來,如果撐不起來就是體質不夠強壯,孩子們開始成長在虛張聲勢的氛圍裡,用嘻笑來打發一切。用隨便來裝熟,用輕忽來掩飾無知,用揮霍來裝飾成就。那時代的人說話講究禮貌,用打字機完稿,那時候的人讀報紙。那是什麼時代呢?至少是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大家會有時間閱讀的時代。

伊芙.邦婷本名 Anne Evelyn Bolton,出生於北愛爾蘭小鎮馬格拉(Maghera, UK),七歲到貝爾法斯特讀寄宿學校,從小就喜歡和父母一起讀書。她後來遇見也喜歡書的男同學 Ed Bunting,他們婚後生養了三個孩子,之後移民到美國,定居加州。

夫妻倆口袋空空但很勇敢,去到人家口中滿是機會的國度,她在自傳《從前從前⋯⋯》(Once Upon a Time)提到,1958年初抵美國時,他們最大的孩子才六歲,最小的出生沒多久。她從小就知道自己會寫作,成為家庭主婦後夢想要成為作家,那時孩子們正是學齡,她將自己藏在閣樓裡寫作,寫作的時間大家不可以打擾她,除非有急事。所以孩子們會在樓梯下大叫「媽媽,不得了了,很緊急!我找不到鞋子!」「真的真的很緊急,媽媽來看我畫的圖!」在吵吵鬧鬧的生活裡,她真的踏出第一步,1972年以愛爾蘭的巨人傳說為靈感出版了第一本書:The Two Giants 。她從小就喜歡巨人,也喜歡看不見的鬼和愛爾蘭民間故事,這些都成為寫作靈感來源。

Once Upon a Time

The Two Giants

她說寫作對她如同呼吸般自然,是如何練習呢?她經常利用零碎時間寫,如在候診室、塞車的車子裡、家裡的任何一個角落;她可以寫在任何東西上,餐紙、信封、甚至飛機的嘔吐袋上。題材來自四面八方,報紙上的、雜誌裡的,或是書上的。我猜想也有電視上看到的。她會繼續追蹤這些新鮮事,寫成完整的故事。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很精彩的作品:

一定要讀她一邊寫一邊哭的《爺爺的牆》The Wall),因為她看到一張相片上有個男孩在越戰紀念碑前撫摸牆上的名字哭泣。那樣的真情流露讓邦婷也哭了,於是創作了這本書。越戰紀念碑是建築師林瓔(Maya Lin)設計,有的人來此獻花致敬長輩,有的來思念親人。繪本裡,一位帶著兒子的年輕父親,沿著牆面尋找他父親的名字,故事以孩子為主述者,他說乾淨明亮的深色牆面映照著他和爸爸,也能看到身後的樹和雲。沿途他們遇到戴著徽章帽的士兵,坐在輪椅上,沒有腳;還有兩位年長者相擁啜泣;地上有花、國旗、泰迪熊,用小石頭壓著的信。

牆上的名字是按照逝世年份排列,他們找到1967年,那是爺爺去世的那一年。爸爸喃喃念著牆上的名字,目光終於停在爺爺的名字上。爸爸說,爺爺去世時就是他現在這個年紀。他們拿一張紙把那名字拓下來,路過的還有帶著一群學生的老師和一對祖孫。孩子說這個地方很悲傷,但是爸爸說這個地方也很榮耀。孩子很希望爺爺還在,這樣他就可以剛才經過的小孩一樣,跟爺爺一起散步。

位於美國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 


出版後,邦婷讀著書還是繼續哭,我們閱讀的時候就算沒流下眼淚,也感覺非常沉重。透過童言童語的講述,有如我們也在現場。這就是邦婷最受尊崇的寫作風格:不用驚嘆號,卻讓讀者滿滿驚嘆。與她合作的繪者皆是一時之選的沉穩派,尤其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與她合作過多本經典——《艾莉絲的樹》Someday a Tree) 是一棵德州老樹被不明化學物品毒害;《我想有個家》Fly Awy Home是一對無家可歸的父子寄宿在機場,必須閃躲航警追查;《最重要的事》A Day's Work是移工日常,經常在美國的超市大停車場看到一些移工在找工作,工資一日一付,剛好有個孩子和祖父,他當爺爺的翻譯,撒了個謊說爺爺是很厲害的園丁,但他們工作完畢時才發現竟把重要作物當成雜草拔個精光,而將雜草花留在田裡。爺爺誠懇央求隔天讓他們來將作物種回,將雜草清除。隔天是星期天,原本要看棒球轉播賽又能去教會,這下子什麼都沒了,孩子失望到谷底,不過承包的人說因為他們的工作態度很好,以後還會有工作的。小孩一直自責自己撒謊的心情,讀了既傷感又心疼。還有一本《開往遠方的列車》Train to Somewhere,是一孤兒列車,有個女孩年紀太大了,不是領養人想要的那種孩子,幸好最後遇到一位年長的女士需要有人陪伴,有了好際遇。

爺爺的牆

爺爺的牆

艾莉絲的樹(精裝)

艾莉絲的樹(精裝)

我想有個家

我想有個家


最重要的事

最重要的事

開往遠方的列車

開往遠方的列車

沒有一個人生來沒有挫折,而遇到困難要如何面對,的確需要很強大的耐力與智慧,邦婷的文字在記述事情發生當下時,讀者彷彿也身歷其境,雖然心情會隨著故事膠著,卻有一種反彈的力道,我們說一枝草一點露的那種希望、上天會有好安排的想法,緊緊穿梭在翻頁間。這些故事婉轉蘊厚的方式剛好與Ronald Himler深厚的水彩功力匹配,這些人物的衣著都是整齊的舊,肢體語言表現著禮節,講究交通工具與建築物的時代細節。這些艱苦人不卑不亢,每一本都獨特又無可取代。

她另外與繪者大衛.狄亞茲(David Díaz)合作許多社會議題繪本,比如:因為種族對立引發「1992年洛杉磯暴動」的 Smoky Night、移工歸鄉心情的 Going Home、街友幫助比自己更貧困的路人 December,在Davdi Diaz粗獷的線條與紙藝間呈現強勁的生命力與拚勁。往年經常合作的繪者有Emily Arnold McCullyTed Rand,近年有Sergio Ruzzier。她的故事超越族群與文化,包括猶太習俗「光明節」(Hanukkah)、印地安人被迫到白人區上學、領養亞洲小孩、移民的追本溯源、遠渡重洋追尋自由……。

Smoky Night

Smoky Night

Going Home

Going Home

December

對於邦婷的繪本寫作,我最驚駭的莫過於 Terrible Things:An Allegory of the Holocaust ,故事改寫自德國牧師、納粹集中營倖存者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öller)寫於1946年的懺悔文。繪本由史蒂芬.格梅爾(Stephen Gammell)所繪,這段文字是:

起初他們(納粹黨)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天主教徒;
最後,他們奔向我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碑文,鐫刻著馬丁.尼莫拉的詩句。(圖片來源 / wiki


邦婷將這段話改寫為:

森林裡原本有許多小動物,有一天,可怕的壞東西(Terrible Things)來了,他們要找有羽毛的,青蛙說「我沒有!」、松鼠說「不是我」、豪豬說「也不是我」、兔子說「更不是我」,魚還從水裡跳出來表示牠們沒有羽毛。此時,小鳥飛起,直接被可怕的網子從天空中把牠們帶走。

老豪豬說「鳥兒們就是太吵了」、松鼠說「現在森林裡寬敞多了」,小兔子問「為什麼壞東西要那些鳥?他們的羽毛怎麼了?」大兔子說「壞東西不需要理由,我們不要多嘴」。森林裡沒有了鳥,有點太安靜了。

接著壞東西又來了,他們說要毛毛尾巴的。青蛙說「不是我」、豪豬說「也不關我的事」、魚也跳出水面說他們沒有毛尾巴、兔子們說「我們的尾巴圓圓的,不是長毛的。」就那麼一陣風,松鼠全都被帶走了。

大兔子說「松鼠就是太貪心了,總是藏東西不分享。」小兔子說「那壞東西們到底要松鼠做什麼?」大兔子說「管好自己就好,不要讓他們生氣。」現在森林裡既沒有鳥也沒有松鼠了。沒想到壞東西們又來了。這次他們要會游泳的,把魚都撈走了,連青蛙也不見了。壞東西走了,又來了;來的時候,兔子都可以聞到可怕的味道。這回他們說要有突起的刺,被帶走的是豪豬。小兔子開始更疑惑的問大兔子,是不是該準備離開森林?大兔子說「壞東西不會再來了,他們要白色兔子做什麼?」

Terrible Things: An Allegory of the Holocaust

Terrible Things: An Allegory of the Holocaust

真的是這樣嗎?

等到壞東西再度出現時,只剩下白色兔子,他們不需要理由,也沒有人為兔子們說話了,因為森林裡所有的動物都不見了。唯一逃過一劫的是小兔子,牠假裝自己是個石頭,因為牠夠小。牠也是唯一的倖存者。如果當初大家可以合力抵擋的話,情況也不會比現在更壞。

就在世界時局更壞的時候,Eve Bunting離開了。這本書一直像小兔子般提醒著我。


 更多Eve Bunting作品 

小象能做的事

小象能做的事

小熊的小船

小熊的小船

品格教育繪本:發現自我專長 我也能幫忙 (Little Yellow Truck )

品格教育繪本:發現自我專長 我也能幫忙 (Little Yellow Truck )


依莉的娃娃:但是,真正的寶寶和洋娃娃不一樣。

依莉的娃娃:但是,真正的寶寶和洋娃娃不一樣。

大熊的大船

大熊的大船


作者簡介

作家、繪本評論人。「在地合作社The PlayGrounD」工作室負責人。因為陪伴孩子閱讀,而與繪本結緣,從繪本中學到各種知識,也呼應生活經歷到各種繪本裡。她將手中的繪本變成百科,致力推廣繪本閱讀,籌組讀書會、撰寫專欄、策劃展覽與講座、聯繫國際交流、推動國內繪本創作者接軌國際,從事所有繪本相關活動。曾任金鼎獎、台北市圖好書大家讀、書展基金會書展大獎評審,亞洲Scholastic Picture Book Award主審。2017年由Scholastic Asia贈予繪本大使榮譽。
著有《與圖畫書創作者有約》《動物們的讀書會: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童書遊歷:跨越時間與國界的繪本行旅》《是真的嗎?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2》《什麼這麼好笑?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3》《賴嘉綾的繪本報一報》《懂得欣賞,是件快樂的事!》《神奇的32頁:探訪世界繪本名家創作祕辛》等書,最新作品為《動物們的讀書會II:繪本職人的閱讀地圖4》。
部落格:Too Many PictureBooks
專欄:OKAPI閱讀生活誌「主題繪本控」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我們都是許涼涼,我們都是徐錦文,謝謝李維菁帶給我們的每一位女主角

作家李維菁於今日(11/13)病逝。「你幻想唱歌的人是只用喉嚨嗎?不是,是全身,只是用聲音表達,難道做雕塑的人只用手創作?不是,是用全身。寫字的人也是用全身,每一個創作都是全身。」讓我們一起回顧李維菁談創作時的神采。

2409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