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廖梅璇/你的十七歲不是我的十七歲──讀《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十七歲是一團雛鳥,撲騰著,抓搔著,渴望乘御氣流起飛,有時卻就此墜地。

每個女孩子都曾度過難以捉摸的十七歲,但每一代女孩昂揚或跌墜的姿態都不同。誠如社會學者藍佩嘉《拚教養》一書所言,台灣社會在短短數十年內,經歷劇烈的經濟、政治與文化變遷,世代的生命經驗是斷裂的。不僅父母與子女在相同歲數時,宛若置身異次元,即便只差距七、八歲,物質境況與文化風景也相差甚巨。平平十七歲,學校課本內容由秋海棠鐵路網改為台灣考古遺址,追逐的偶像從 SMAP 變為 Aespa,世代之間難以相互瞭解。

吳曉樂新作《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寫代際隔閡,由資優女校教師吳依光的視角出發,一條情節線探尋學生蘇明絢自殺的原因,另一條線回溯自己的成長歷程,兩條敘事線在兩者同於十七歲萌生死念之際交錯。為什麼吳依光跨越了青春門檻,蘇明絢卻橫了心停步?學生的死,促使吳依光回望三十多年的人生。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小說對吳依光從小到大與母親的互動多所著墨。吳依光母親屬於戰後憑藉升學翻轉階級的一代,只要握有一紙鍍金文憑,便能在職場卡進好位置。這代父母事業有成,卻深憂下一代面對全球化波濤,一個大浪打來便可能沒頂,對子女教養採取避險策略。吳曉樂巧妙安排吳依光母親為公司風險管理高層,強人媽媽延續職場作風,掃蕩周遭一切險阻,設法為女兒鋪設一條康莊大道,只要女兒自我意識冒尖,就會被母親揮刀砍掉。吳依光曾企圖離家獨立,但隻身闖蕩社會受挫後,心灰意冷,髮夾彎回歸母親規劃的 GPS 路線,工作結婚,倚賴自動導航般,日復一日過活。

這是三十歲世代某種共同成長經驗。家長希冀兒女不會因經濟上的顛簸,跌出中產階級外,主動替下一代剷淨整平人生,確保孩子順利升學就業。聽從父母避險策略的結果並不差,前程安穩,物質不虞匱乏,但代價是得撇除自身的情緒意念。儘管吳依光在職場婚姻中,時時感到疏離空虛,仍壓抑自己的想法,盡可能在學生面前撐出教師權威形象,在丈夫跟前扮演婚育夥伴,表面歲月靜好,內在卻陷落深邃黑洞,迴盪著渴望愛與被愛的殘響。

學生蘇明絢墜樓,意外讓吳依光在尋找蘇明絢輕生的動機時,鑽探己身的心路歷程,承認自己只是偽裝成大人,實際上還是個馴順的媽寶,無能引導學生度過成長難關,也無能釐清自身情感需求。當她與學生深入溝通,女孩們的回應使她意識到,自己當年的痛楚與新世代有部分疊合,但也有些許岐異。吳依光少女時代的掙扎,源於母親不斷調校她的自我,是家長對子女的管控,一種「他律」。蘇明絢這一代高中女生的掙扎,卻來自於自我規訓的教養策略,是所謂「自律」的養成。吳曉樂精準捕捉住了現今青少年的處境:時代不同了,箝制著年輕靈魂的工具,也在人們熟睡時悄悄更新到最新的版本。從前,這工具說,你不能為自己作主;如今,這工具說,你是你自己命運的主人。

以前父母文攻武嚇逼迫孩子擠進頂尖大學窄門,如今父母希望孩子自動檢視矯治心態行為,仍得擠進同一道門。過去吳依光無法自己選擇命運,現在的青少女如蘇明絢可以自由玩團,看似有出逃的可能,眼前卻同樣只有一條通往頂大的狹路,而晉升為人生勝利組的指標仍是學歷、職業頭銜、婚姻對象,諸多人生 KPI 高懸命途遠方,暗示著「服膺社會期待」依然是慘綠青春的唯一解。少女其實只擁有「主動放棄其他出路」的自由。

或者放棄自己。

最終吳依光試圖為自己的人生做主,但同時也瞭解母親何以執著替女兒奠立堅實的經濟基礎,母女隔門對峙的一幕,透露出兩代相愛相殺的矛盾。蘇明絢這一代的少女與其父母也存在著隔閡,卻不同於吳依光母女的正面衝突。相較吳依光的母親擁有高社經地位,得以自信強勢地操控女兒,這群年約四十至五十歲的家長,則對自己的教養方式充滿焦慮,他們不像六、七十歲那一代人取得時代紅利,坐穩白領管理階層,反而在全球化浪潮中載浮載沉。有的家長如王澄憶父親,缺乏經濟與文化資本,對教養困境無從著手;有的如蘇明絢母親,雖然躋身中產階級,卻難以馱負比起從前更為繁重的母職,不時質疑自己,親子都深陷在身不由己的沮喪中。拉遠來看,《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呈現出各個世代在教育場域進退失據的群像。在國際商業體系暴風襲擊下,台灣政經情勢瞬息萬變,牽引著時代疾速飛馳,每個人都封凍在自身經歷裡,父母無法在孩子身上復刻自己的十七歲,孩子也無法參照上一代的經驗,迎向未知的前方。

吳依光與母親的拉鋸,以她拒絕為母親開門告終,作者饒富深意地將母女長期抗戰形容為「一個時代結束了」。藉由告別母親的箝制,吳依光真正步入為自己負責的成熟階段。然而,下個世代的親子倆倆綑縛著,無法抵達彼岸,因為他方已然消失了,眾人只能看見腳底一片空茫,沒有前例可循,也無法預見將來的變動,父母子女都像個畏縮的孩子,在迷霧中躊躇,

世界在快轉,轉得人心慌,吳依光因少女之死停頓,看清了她的十七歲不是母親的十七歲,她必須在自己的時間裡活下去。《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或許也如同死亡,是一個讓徬徨父母按下暫停鍵的契機,從而瞭解孩子的十七歲不是我的十七歲。十七歲是一團雛鳥,軟軟地探進這個世界,學習如何感受自身的羽翼骨骼與肌肉,學習活著。

而父母或許也能藉此學會活著,真正地。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電子書)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電子書)




作者簡介

1978生,台灣嘉義人,台大歷史系雙修外文系畢。善於失眠,喜陰溼,背對鏡子面朝苔綠,在詩、散文和小說間切換電頻,曾獲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2015年於法國出版中法對照詩集《雙耳的對話Dialogue des oreilles》。另著有散文集《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童話夫婦離婚讓你不相信真愛?比起「幸福婚姻」,也許我們更需要看到「真實婚姻」

外人看到的婚姻也許夢幻,但其中冷暖只有身在其中的人知道,尤其在韓國的社會中,要當一個妻子、媳婦甚至女人,都不是件簡單的事啊~將兩人的隱私留給他們,跟著OKAPI一起看見關於韓國女性、婚姻的真實狀況。

337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