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深讀10分鐘10-Minute Reading

少年法在「保護」那些毫無悔意的少年犯嗎?──韓劇《少年法庭》靈感來源《我所遇見的少年犯》

  • 字級


我所遇見的少年犯

 

教養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如果整個村落漫不經心,就會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對於被害人來說,所有人都是加害者!
──Netflix韓劇《少年法庭》(2022)

根據台灣影視公司、OTT平台提供的數據顯示,他們在尋找可進行改編的IP題材時,首選類型是「真人真事」。如同筆者在《我的朋友安娜》書評中所提及,「真實犯罪」紀錄片已成為串流時代最受歡迎的觀影選擇。而故事同樣奠基於真人真事的改編戲劇,自然也不會落居人後。

真人真事改編戲劇並不好處理,尤以犯罪類型為最,時常需要考量劇本尺度與道德界線,尤其是受害者遺族的觀感,過度消費悲傷與死亡反而會引發輿論反彈。但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前仆後繼嘗試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作品如拿捏得宜,滿足觀眾彷彿跟著追蹤社會新聞的刺激感與嗜血欲,更容易獲得大眾關注與討論,觀眾也能就著戲劇議題分享自己的觀點。

韓國影視圈在真人真事改編作品上表現突出,無論是名導奉俊昊早年參考「華城連續殺人事件」《殺人回憶》( 2003 )、或是tvN的刑偵神作《信號》( 2016 ) 都成為經典,影響後續推出更多以本國真實慘案改編的作品,而2022年最具代表的話題大作,便是《信號》女主角金憓秀再度展現精湛演技的《少年法庭》

殺人回憶 數位修復版 DVD(Memories of Murder)

殺人回憶 數位修復版 DVD(Memories of Murder)

Signal 信號

Signal 信號

少年法庭

少年法庭



《少年法庭》全劇共有七個案件,其中有五起案件改編自真實事件,包含震驚全韓的「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淑明女子高中舞弊案」、「大田中學生租車事故」、「仁川中學女生輪姦案」與「龍仁公寓磚石事件」。可以說本劇藉由重現這些情節特殊、反映部分韓國惡人性格的重大犯罪,符合了 Netflix 所帶動的「愈在地愈國際」主流意見,以及前述社會議題的參與感──探討的議題核心具備普世價值,那就是各國政府都無法逃避的「少年法」問題,因而能在全球獲得好評。

日韓過去都曾在民意聲浪下進行過好幾次「少年法」修法,基本上都在發生了難以置信的重大犯罪之後,如日本1997年的「酒鬼薔薇聖斗事件」(少年A虐殺2童)、或是韓國2017年「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因情節太過驚悚,皆為未成年殺人犯幾近沒有動機的殘殺、甚至分屍幼小的孩童。殺人犯毫無悔意,卻因少年法的「保護」,無法給予死刑或無期徒刑制裁,引發社會公憤。政府礙於輿論壓力,便對少年法進行一定程度的條例修改。

絕歌:日本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新版)

少年A曾出版《絕歌》闡述犯案過程

淳:一個被害者父親的真實告白

「酒鬼薔薇聖斗事件」 受害者之一父親出書闡述被害家屬的心情:《淳:一個被害者父親的真實告白》

最後的生命力量

「酒鬼薔薇聖斗事件」 另一位受害者的母親也曾出書:《最後的生命力量》


然而,面對層出不窮的犯罪,修法把「非行少年」的人權限縮得更為嚴苛,就是解決之道嗎?更偏激一點的疑問是:「少年法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確實少年法與廢除死刑一樣,是人類法治社會裡最具爭議的命題,它牴觸了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保障的生存權,處理起來格外棘手。因此如果只是單執一辭、未審慎理解反對派的說明,便會造成很危險的理盲結論。韓劇《少年法庭》的故事靈感來自韓國「少年犯教父」、少年法庭法官千宗湖《我所遇見的少年犯》,他從自身經歷出發,為群情激昂喊著「廢除少年法」的同胞發出冷靜的勸世之聲。

我所遇見的少年犯:韓國少年法官千宗湖,八年間遇見一萬兩千名青少年的故事

我所遇見的少年犯:韓國少年法官千宗湖,八年間遇見一萬兩千名青少年的故事


少年法官與一般的法官職務不同,除了在庭上審判,更需要事後去監督、管理少年犯在矯正環境的生活狀況,判斷他/她們是否能適應環境,以及會否有再犯可能。以《少年法庭》劇情所述,全韓國只有20幾名少年法官,這裡並不算是重要的部門,業務量大,狀況多,是公認的「火坑」。而千宗湖,就是一位知名度最高的傳奇少年法官,出生貧民窟的他,經歷八次司法考試才錄取,1997年從司法研究所畢業時,比同學都還要老。

千宗湖在採訪中坦言,自己原本打算在累積法官實務經驗後辭職,轉任更賺錢的律師,照料苦了很久的家人。但擔任教師的妻子卻以「你當法官是為了出賣良心賺錢?」的志氣阻止他,讓他決定改走上「吃力不討好」的少年法官之路。千宗湖的工作風格與眾不同,在理應肅靜的法庭上,時常爽快、直接地訓斥少年犯,讓相關人等感到痛快,因此也得到「雷公法官」、「痛快法官」等綽號。他大發雷霆的短片在網路上爆紅,不斷被做成梗圖迷因流傳,意外成為受韓國人喜愛的名人。

千宗湖會在法庭上訓斥少年犯(0'35"起)


由於千宗湖的態度兇悍、時常下達少年法最嚴厲的10
號處分判決(關進少年院兩年),一般人會以為他是一個身體力行反對溫和少年法的執法者。但這位「雷公」之所以被尊稱為「少年犯教父」,絕非只會發發脾氣,更在於他「萬事皆少年」(所有事情都會想到青少年)的愛心,像是協力出資成立照顧非行少年的「司法型態團體家屋(青少年恢復中心)」、以及提供舞台與夢想的少年棒球隊和足球隊、還常四處做義工照顧不同環境的少年。《少年法庭》金憓秀那樣冷酷重罰不願悔改的罪犯,但對家暴受害少女的體貼與保護,便是致敬千宗湖的形象。

將版稅全捐給少年福利機構的千宗湖,在《我所遇見的少年犯》中便對「少年法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少年法必須更加限縮」等質問提出正面回應,他也絕對是全韓國站在第一線談少年法最具說服力的人物。本作的探討重點放在2017年以後──這一年以「釜山女國中生霸凌事件」為首的校園暴力事件在媒體上接連爆開,幾乎每兩個月就有一起見血霸凌事件,地點甚至蔓延到小學校園裡,極為挑戰人性底線。

釜山女國中生霸凌事件的加害者群、受害者都只有14歲,起因微不足道,但受害者少女A第一次受暴後報警,沒有被好好處理,反倒遭遇更嚴重的報復,在小巷內慘遭酒瓶、磚頭、鐵管、椅子凌虐長達100分鐘。路口的監視器絲毫沒有發揮效果,反而是其中一名加害少女得意地將A血淋淋跪地求饒的照片分享出去,才讓事件曝光。加害女學生們嬉鬧說著「我犯罪了」、「很嚴重嗎?我會被送去監獄嗎?」的驚駭場面也跟著外流。

隔年,本案的判決出爐,加害人們都被判處保護管束,最重的2年,但短的只有幾個月,引發民眾怒火,更產生強烈恐懼:「如果放任那樣的孩子,我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也會遭遇同樣的事情?」超過25萬人連署希望廢止少年法,並要求判處加害少女死刑。針對這一點,千宗湖說:「假設是四位黑道組織成員對一位民眾做出跟這起霸凌事件一樣的行為,大家會要求判這些黑道死刑或無期徒刑嗎?」事實上,還真的沒有人認為應處死刑,頂多判5至10年有期徒刑──為什麼相較於黑道組織,對社會更無害的孩子,輿論卻認為她們罪該萬死?千宗湖指出這就來自於「恐懼感」的作祟。

雖然這樣的舉證乍聽之下家長難以接受,但雷公法官的論點便是「執法切勿以偏概全」。據計,2009年開始韓國少年犯人數逐漸下降,以他本人在釜山家庭法院服務的時間來看,從2013年到2017年事件就減少了40%。因此家長常說的「現在的孩子怎麼了?」其實是來自媒體塑造的印象。由於網路便利,像是釜山女國中生霸凌事件的殘酷照片被大量傳播,製造出當下的少年犯特別危險的錯覺。千宗湖以電影《1978高校往事》(2004)呈現的威權體制為例,過去的校園暴力更猖獗,在修法嚴懲加害者以前,首先要做的是關懷被害者。

1978高校往事

1978高校往事

如同少女A在第一次受害報警卻被應付了事,在血淋淋送醫後輿論仍沒有人提出她的「家庭復原」與「如何重返校園」這類討論。千宗湖認為,國家需要更多思慮縝密、成熟的成年人,不要只會人云亦云表達憤怒,而是看到那些大家所看不到的部分,並且敞開心胸、伸出援手。

那麼,為什麼不應任意修改少年法?千宗湖指出,少年法的法律依據為「國親思想」,是指國家必須像父親一樣保護國人,少年法的意義是,國家要保護那些沒有父母親或是父母親健在、但無法給予適當保護及養育措施的青少年。以不同的方式對待青少年犯罪者與成年犯罪者,是許多文明國家很早就選擇的方式。青少年腦部身體發展並未成熟,犯錯是常見狀況,以較寬容的態度看待少年犯,是人類文明對未來的繼承者的一種必然體恤與照料。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如果青少年完全沒有參與契約制定的過程,卻給予他們與成年人相同的處罰,這是違反法律根本的行為。他們因為「年紀輕」的關係,許多權利都受到限制,如果只有犯罪的部分與成年人承擔相同的責任,就是顛倒是非。如果要廢止少年法,就必須連其他加諸在青少年身上的限制也全部取消。比如,十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有選舉權、參政權,過去認為會對發育期小孩有害而不予以供應的所有產品也都不能加以限制。世界會變成一個不區別小孩與成年人的世界,而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世界嗎?這也是為什麼民主國家多數會採用少年法的原因。如果有人認為少年法是惡法,那或許也是一種「必要之惡」。

若仔細檢視千宗湖法庭上的影片,會發現他對於父母、老師的責罵,比加害者本人還更多、更嚴厲。他敢於對抗主流意見、也常被批判是「矯正派」,認為預防與教化才是國家最需要投入努力之處。因此《少年法庭》的核心精神有別於韓劇常見的「以暴制暴」,真正審判的對象不是少年加害人,而是身旁未盡到責任的大人、和整個漠視問題的社會。就像第一集,渾身是血的少女在鬧區想借手機打通電話,卻沒人伸出援手。無可救藥的犯罪者是少數,如果因為少數的錯誤而犧牲多數人的權益,同樣違背社會正義。說白了,「嚴懲重犯」和「修法廢法」是兩件事,不應混為一談。

非行少年也是國家的一份子,他們之所以落入深淵,很多都不是自願的。千宗湖指出,現行少年犯罪以「謀生型」居多,絕大多數都是因為貧窮、挨餓,當大人接住他們,給予時間栽培一技之長,便能夠為貢獻社會。他親眼見證許多孩子良善的本性、想要正當生活的決心。社會對非行少年的冷漠,往往才是問題的根源。書中也舉例,有位觸法的青少年完成所有社會服務與保護觀察後升學,擁有棒球天賦的他透過選秀加入職業球隊,卻在要實踐夢想以前被鄉民公開竊盜前科,結果在輿論批評下慘遭球隊開除,人生掉入地獄,最終再次犯案被捕。即使少年法給了他更生的機會,但世人卻輕易逼他社會性死亡,那麼,那些鄉民是否也該抓出來「處死」?法律也要趕快修改網路言論罰則?

《少年法庭》的名言金句宛如暮鼓晨鐘,推廣了千宗湖法官的志向與期許,那就是「所有人都需要為孩子做得更多一點」。司法被視為實踐正義的防線,但千宗湖認為,少年審判必須同時兼顧司法與福利例如孩子因家庭貧窮、父母失和而偷竊,即使體恤地輕判,卻又把孩子送回父母身邊,處境毫無改善,就不是什麼正義的審判。國家應該挺身而出,幫助孩子尋找到合適的寄養家庭或福利設施,並詳盡監督,這才是符合「正義」的真實意涵。台灣的現況或許更為嚴峻,少子化影響,近8年青少年人口銳減81萬,青少年犯罪人口率卻攀升到47%,相較於日韓「逆勢上漲」。如何參考鄰國經驗,幫助學子不再重複觸法,同樣需要我們盡一分心力。

我所遇見的少年犯——韓國少年法官千宗湖,八年間遇見一萬兩千名青少年的故事 (電子書)

我所遇見的少年犯——韓國少年法官千宗湖,八年間遇見一萬兩千名青少年的故事 (電子書)



作者簡介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百萬書評部落客,日韓劇、電影與足球專欄作家。本業為製作超過百本本土推理、奇幻、愛情等類型小說的出版業編輯,並成功售出相關電影、電視劇、遊戲之IP版權。興趣是文化內涵、社會議題的深度觀察。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這些小說的設定,會不會太狂?

    主角穿越成為掃地機器人、前男友的遺言是把財產留給兇手、7條故事線同時進行的推理小說......嶄新的設定、猜不透的劇情,這些小說要掀翻你的既定認知!

    1903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這些小說的設定,會不會太狂?

主角穿越成為掃地機器人、前男友的遺言是把財產留給兇手、7條故事線同時進行的推理小說......嶄新的設定、猜不透的劇情,這些小說要掀翻你的既定認知!

190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