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當國家不想讓人民知道,就會有人出面踢爆──讀《無聲的閃光:揭發美國最致命的政府掩蓋事件》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人手一支智慧手機的網路年代,訊息的獲得和流通不再是難題。以新聞的產製為例,過去記者費盡千辛萬苦都不見得能到達的遠方、那些因為沒有採訪者在場而被錯過的關鍵時刻,今日透過手機和網路,隨時能在社群媒體上提供「見證」。科技造成新聞業徹底變化,就像《真相的商人》一書以美國新聞業為例所勾勒的,「內容」已取代了「新聞」,優質新聞似乎已成昨日遺跡。

當每個見證者都能直接傳播事件,至少象徵某種「話語權」的解放,理論上,當多數人都能向世界供給內容,即使達不到優質新聞的標竿,但少數人也無法再輕易遮掩事實,扭曲真相。然而,事實的發展也可能相反,如《牆國誌》資訊戰爭》所揭露的,網路反而成為掌權者管制和操弄訊息的利器。無論過去或現在,也無論科技如何演化,「知的權利」始終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拔河。

真相的商人:網路崛起、資訊爆炸、獲利崩跌,新聞媒體產業將何去何從?

真相的商人:網路崛起、資訊爆炸、獲利崩跌,新聞媒體產業將何去何從?

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

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

資訊戰爭:入侵政府網站、竊取國家機密、假造新聞影響選局,網路已成為繼原子彈發明後最危險的完美武器

資訊戰爭:入侵政府網站、竊取國家機密、假造新聞影響選局,網路已成為繼原子彈發明後最危險的完美武器


這本《無聲的閃光:揭發美國最致命的政府掩蓋事件》雖然談的是1946年《紐約客》記者約翰.赫西(John Hersey)揭露「廣島原爆」事件的過程,看似描繪歷史事件,但在七十多年後的今日讀來,作者萊斯莉.布魯姆(Lesley M. M. Blume)生動的書寫,無一不觸動著當代關注的議題,呈現出統治者和人民之間在「知的權利」上的攻防,並刻畫了一則優質的新聞報導,從發想、生成到刊載乃至引發的效果,應有的樣貌。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暱稱「小男孩」的原子彈,三天後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決定了戰爭的勝敗,日本於8月15日無條件投降,核子時代(Atomic Age)也正式來臨。核子武器的快速發展,構成了美蘇「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簡稱M.A.D.)的冷戰對峙──人類創造出自我毀滅的武器,成為了自己文明的死神。

無聲的閃光:揭發美國最致命的政府掩蓋事件!首位報導廣島原爆真相的普立茲得獎記者 × 二十世紀美國新聞史上最偉大的祕密調查。

無聲的閃光:揭發美國最致命的政府掩蓋事件!首位報導廣島原爆真相的普立茲得獎記者 × 二十世紀美國新聞史上最偉大的祕密調查。

廣島核爆後的情形。(圖/wiki


廣島原爆瞬間摧毀一座城市,造成數十萬人死亡,但在那資訊流通不易的年代,人們所知其實十分有限。關鍵就在於美國政府的新聞管控,刻意淡化原爆災情,將原子彈形容成某種強化版的一般炸彈,如同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的名言:「這就像是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而找來一把比對手更大的槍。」一方面操作輿論,隱匿了輻射帶來的可怕毀滅和污染,另一方面強調這是面對日軍頑強抵抗時,美國取勝的唯一手段。在軍方安排的發言人和親軍方的記者報導下,美國政府帶風向(放出稀釋或誤導的訊息),輕輕帶過原爆慘無人道的殺戮,讓當時經歷戰火已疲憊不堪、無力追究真相的美國老百姓,矇著雙眼沉浸在勝利的快樂裡。作者萊斯莉.布魯姆寫道:

美國甫對軸心國贏得道德上與軍事上的勝利,可不急著(以美國戰爭部長的話來說)「招來暴行比軸心國更勝一籌的名聲」。

美國大眾沒看到的,是廣島、長崎各醫院被爆炸倖存者的屍體所圍繞的照片,這些倖存者步履蹣跚地來到醫院尋求醫療援助,卻倒臥門前的階梯痛苦死去;美國大眾沒看到火葬場火化成千上萬名受難者遺體的畫面,也沒看到遭火焚身的婦女與兒童頭髮一把把脫落的照片。

「事件」的發生無法立即產生「意義」,而是要透過人的見證,並且有人將這些見證完整而持平的整理,賦予事件應有的解釋,呈現它的多元面貌,讓更多不在場的人有機會思索或感受事件帶來的影響,事件的意義才能成立。這也是事件當下的記者,或日後的歷史學者存在的目的。

廣島原爆是影響人類未來的巨大悲劇,但若沒有《無聲的閃光》的主角、記者約翰.赫西不畏艱難的深入挖掘,1946年於《紐約客》雜誌發表〈廣島〉(Hiroshima一文,那麼全世界對廣島原爆的理解很可能會全然不同。一旦沒有感同身受的意識到核武的可怕,失去了對核戰的警覺,人類歷史可能會走上不同的道路。

美國記者約翰.赫西(1914-1993)。(圖/wiki


要深入報導廣島原爆後的人間煉獄,赫西最大的挑戰,就是當時由麥克阿瑟將軍管轄的「駐日盟軍總司令部」,所有記者進出廣島或長崎,乃至日本,都必須經由司令部審核。司令部會派人監控記者的一言一行,安排採訪路線,滴水不漏的嚴格管制新聞。記者回到美國後,和日本有關的報導,刊登前還必須再經過一次國內軍方的審查。

如此戒備森嚴,反映著二次大戰本質上的暴虐,交戰的雙方都不斷升高作戰的殺傷力,在總體戰的動員下,「前線」成為沒有意義的空洞概念,不只軍人彼此廝殺,戰火也深入了平民百姓的日常之中,生活的現場變成戰場,交戰的雙方皆以各自信守的「正義」之名,大規模空襲摧毀一座座城市,奪去無數人民的生命。

這種「無差別攻擊」背後是「去人性化」的邏輯,人只是統計勝敗的數字。原爆正是這邏輯發揮到極致所產出的怪物。

赫西對廣島原爆的報導引起巨大迴響,不只因他揭露了原爆的慘無人道,更重要的是他揭露這場悲劇的方式:他以六位平民做為切入,詳實描述在原爆當下和之後,他們的親身經歷。這樣的報導選擇,「讓讀者進入人物、成為人物,與他們一起受苦」,追問這些和自己一樣的平凡人,為何要遭遇這樣的浩劫,也是對戰爭去人性化邏輯最鮮明的控訴和抵抗。這是〈廣島〉一文的迴響遠勝過之前官方發佈的廣島廢墟照片的原因,因為照片裡只有去人性化的勝利,卻沒有那一位又一位見證者痛徹心扉的悲鳴,這是統計數字無法呈現,也不容被剝奪的獨立靈魂。


〈廣島〉的六位受訪者包括,一位寡婦、一位年輕職員、兩位醫師、一位神父和一位牧師。(圖片來源 / wiki


赫西並不是以一人之力撰寫〈廣島〉這則獨家,《紐約客》創辦人兼總編輯哈洛德.羅斯(Harold Ross)和副總編輯威廉.蕭恩(William Shawn),從頭至尾都給予赫西這位剛剛加入的新同事無微不至的後援。鼓勵他報導廣島,為文章的字句和筆調琢磨推敲,一同想辦法處理日本和國內的官方審查,並讓文章能以最合適、最能引人注目的方式刊登。〈廣島〉當然是一篇赫西所寫的文章,但每一段字句,兩位編輯都留下了各自的貢獻和身影。

優質的新聞從來就是團體的作業,是無數專業工作者層層打磨而成的鑽石。「團體」的概念,不僅限於單一媒體內部,更是所有記者共同構成的整體文化。在赫西之前,早有其他記者嘗試挑戰廣島原爆的禁忌,可惜功敗垂成。我們可以合理的相信,即使沒有赫西,也會有其他人出來揭露廣島的真相,正如同在赫西之後,無數記者持續追蹤報道原爆議題一樣。唯有經由這些專業新聞工作者的鍥而不捨,這場「知的權利」的拔河,人民才有勝利的可能。

核武的可怕,無需多言,今日已有太多不同媒介的詳盡描述。真正可怕的,是失去了對當權者的制衡,讓他們肆無忌憚開啟戰端,甚至為了勝利,泯滅人性的按下發射核武的按鈕。赫西在1986年的訪談就說了:「我認為1945年以來,讓世界免於核彈災難的並非嚇阻,並非對於特定武器的恐懼,而是記憶,對於廣島浩劫的記憶。」他也指出記憶的消失或缺乏,會造成阻嚇的失效,因此記憶的保存至關重要。

這當然是針對廣島原爆而發,但對於任何小我和大我的衝突和對立也一樣適用。當統治者希望遮蔽人民雙眼,只聽從對統治者有利的說法,人民就需要記者和歷史學者,前者替當下的見證留下紀錄,後者替未來的回顧提供守護,才能讓每個平凡人的記憶,成為統制者的制衡。這或許是《無聲的閃光》給予身處網路世代、面對各種新聞亂象的我們最深沉的警愓。


無聲的閃光:揭發美國最致命的政府掩蓋事件!首位報導廣島原爆真相的普立茲得獎記者 × 二十世紀美國新聞史上最偉大的祕密調查。 (電子書)

無聲的閃光:揭發美國最致命的政府掩蓋事件!首位報導廣島原爆真相的普立茲得獎記者 × 二十世紀美國新聞史上最偉大的祕密調查。 (電子書)


作者簡介

歷史學學徒,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專長為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大眾史學、數位人文學。理論上應該是要努力在學院裡討生活的人,但多半時間都耗費在與本業無關的事務裡,以及不務正業的事後懊悔之中。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性侵潛在的本質是一場人格殺戮,我們能做的是不讓他們二次死去

    「任何性騷擾都不能等閒視之,因為人可能如此保持呼吸地死去。」面對性騷擾/性侵害,我們都可能當下反應不過來、想逃避,甚至說服自己對方與我之間有愛情關係。「為什麼不當下就報警?」「你要怎麼證明不是兩情相悅?」在給予受害者二次傷害前,你必須對性侵造成的傷害了解更多。

    2727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性侵潛在的本質是一場人格殺戮,我們能做的是不讓他們二次死去

「任何性騷擾都不能等閒視之,因為人可能如此保持呼吸地死去。」面對性騷擾/性侵害,我們都可能當下反應不過來、想逃避,甚至說服自己對方與我之間有愛情關係。「為什麼不當下就報警?」「你要怎麼證明不是兩情相悅?」在給予受害者二次傷害前,你必須對性侵造成的傷害了解更多。

272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