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崩壞的速度,會比日本來得更快!」今年四月,一名護理人員在護理站吊點滴的畫面,迅速占領各大新聞時段,「醫療崩壞」瞬間成為熱門話題,但對醫勞盟的成員來說,這是他們身處醫療現場,時時刻刻面對的現實一種。今年九月,簡稱醫勞盟的「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正式成立,發起人之一的蔡秀男醫師與臉書上串連的26位醫師,在聯盟成立的同時,出版《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由重大事件紀錄到政策分析,為台灣醫療崩壞現象做了一次全面性的揭露。這股從臉書興起的力量,蔡秀男說,「如果說我們掀起了一場社會運動,那麼這就是台灣醫療的『水蜜桃革命』。」
早於台灣前頭,日本近幾年同樣出現醫療崩壞的問題,諳日文的蔡秀男、方瑞雯醫師發現,日本書市冒出大量相關書籍,這讓在網路發聲的他們,有了出書的想法。日本的問題來自於公衛預算的刪砍,認為高支出的醫療預算,將為國家稅賦帶來根基動搖的惡果,方瑞雯表示,「但台灣的健保制度,更大的問題是分配。」書中直指台灣健保中,醫療人員的勞動支出,並沒有納入計算,長久下來便形成醫生與護士勞動力大量剝削的情況。在給付項目不斷增加,健保費又未能調整的情形下,身處在最前線的護理人員,成為醫院血汗工廠裡,最辛苦的醫療勞動者。
2011年秋天,醫勞盟成員隨勞陣上街頭聲援護理人員,被認為是醫療人員超時工作從個案轉為議題的重要行動。這也是亮亮醫生的遊行初體驗,她說,「還沒有上街頭的時候,我對臉書按讚這件事,抱持很大的懷疑,不就是隨手一個點擊,真的有這麼多人關心這些事嗎?」這也是許多醫勞盟成員首度的碰面,「可是大家卻一點都不覺得陌生,我們在討論串中已經是朋友了。」
台灣社會近二十年來,強調人民當家作主,把醫療崩壞的議題拉大來看,「民主化跟最基本的人權保障風潮,並沒有吹進醫院。」蔡秀男說,《白色巨塔》揭露醫療體系的官僚化,在台灣,醫生納入勞基法保障範圍乃至於成立工會,則被視為洪水猛獸,「講白一點,被說是吃飽沒事幹」。台灣已將護理人員納入勞基法,但醫療勞動人權的觀念,起步卻很慢。蔡秀男表示,甚至在醫學院裡也缺乏這樣的討論,聽見「勞基法」三個字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抗拒,或覺得與自己毫無關聯,「幾乎有半數以上的醫生,不認為自己是廣義的勞動者。」
健保實施後,醫療人員的工作負擔為何嚴重加劇?方瑞雯點出一塊一般人比較看不見的隱形支出,就是因應各式評鑑所動用的人力,像是月評鑑、健康醫院、老年醫院等等,名目不一而足,光應付評鑑所需的大量文書資料,就足以讓醫療從業者喘不過氣。方瑞雯表示,更大的影響反映在於醫院經營者與政府相關單位的心態,「通過評鑑,意味著實際補助有著落,會讓人產生一種已經『有所交待』的錯覺。」蔡秀男則從勞動的概念出發,基本的工資跟供需是必須獲得保障的,「建立在血汗醫院上面的醫病關係,自然會讓病人流露對醫護人員的輕蔑,有一種可任意使用的便利感。」
從出版提案到成書,短短不到一個月,程度上也反映了醫療體制的急遽惡化;擲出強而有力的第一枚石頭,醫勞盟在既有的臉書串聯、部落格平台外,把觸角更加延伸,下一本書將是護理的崩壞現象。
問及有沒有跳船、轉換跑道的念頭?方瑞雯表示,台灣的醫生缺乏勞基法保障,面臨中國醫美市場的拉力,醫生會出走得更快,「我自己跟許多醫生一樣,就是喜歡醫生這個工作,如果環境讓人待不下去,那麼為什麼不起身改變環境?」有人因為自己的醫術重獲健康,蔡秀男說,這是身為醫生無比的成就感,「我的病人說『謝謝』的比例增加了,我想這是我們繼續撐下去的最大動力。」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