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咖啡豆但有可可豆的馬雅人
郭忠豪 在西元2000年左右,台灣曾經推出一款幻象馬雅咖啡,而且聽說賣得不錯。但古代的馬雅人,都喝什麼飲料呢?會喝咖啡嗎?就我們所知,像是南美洲人喜歡喝的是瑪黛茶。郭忠豪 後來可可豆傳到東亞,又是如何被飲用的?
馬雅人 馬雅文明其實沒有咖啡,咖啡是由殖民者所帶來的作物,美洲大陸原本是沒有咖啡的,原產地是在東非。但咖啡商為了銷售,會把中美洲包裝成咖啡的原鄉、神秘的古馬雅咖啡等等。因為咖啡一開始就在販售一種神秘感,這種神秘感或許是來自遠東、非洲,又或是馬雅、中南美洲。
馬雅人主要會喝的飲料,其實是可可。大家都知道可可是苦的,馬雅人其實也沒有糖,他們會把可可豆磨成粉,加入熱水沖泡,再加入一些香料,如:香草、辣椒、南瓜子。其實很難喝,很恐怖。但是南美洲人會認為這是一種神聖的飲料,因為可可豆是蠻珍貴的作物,甚至阿茲特克帝國會為了掌控可可豆,對馬雅地區發動戰爭。可可豆後來在美洲,也作為貿易的錢幣,所以古代貿易很強調控制可可豆。而喝可可就是一種炫富的行為。
馬雅人 這其實是很有趣的問題。其實可可豆跟其他美洲作物一樣,透過傳教士、西班牙人、歐洲的商船,傳播到全世界。像台灣現在很多食材,其實都來自中美洲,例如:蕃薯、玉米、辣椒,還有火雞肉。
可可豆在當時也有傳到中國,大約是清朝時期。我曾經看過一個清朝的記載,康熙皇帝曾經想要嚐看看,可可飲料被進貢上來的時候,有個名字,叫做「知古辣」,就是Chocolate/巧克力。康熙問飲料的配方,傳教士就說是用「噶高」做的,就是可可豆。
國外藝術家繪製古馬雅人抱著重要的經濟作物可可豆。圖:Shutterstock
可可豆為什麼叫做噶高呢?因為可可豆在馬雅文裡面叫Cacao,然後這個字傳到西班牙,變成歐洲早期稱呼可可豆的文字,到了中國就沿用了,所以康熙其實默默學會了一個馬雅單字。台灣歷史學家陳國棟老師也有做相關的研究,那時康熙皇帝喝了問有沒有療效,傳教士說沒有,從此清朝皇帝對這個飲料與食材再也不感興趣。
如果從台灣飲食的角度來看,那些被包裝成馬雅文化的咖啡,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我覺得台灣人其實滿特別的,因為台灣人很喜歡喝咖啡,咖啡館也非常多。
郭忠豪 台灣喝咖啡於過去日本時代就有了,但大概是近20年來比較普及。為什麼喝咖啡?一開始當然是殖民的影響。第一家咖啡廳就在總統府對面的新公園。那時候在咖啡館喝咖啡,很多都是畫家、知識份子,有點類似法國的沙龍,在裡面一邊喝,一邊欣賞畫作,可是戰後慢慢就沒落了。到了1970、80年代,台灣社會慢慢解嚴,咖啡又出現,可是那時候,主要是日本虹吸式咖啡,跟我們今天流行的義式咖啡、手沖咖啡又不大一樣。
玉米才是主食?馬雅人吃什麼
郭忠豪 講到馬雅文明,其實我們如果去墨西哥旅遊,他們不是吃白飯、肉燥飯、火雞肉飯,而是吃玉米。玉米餅是他們的主食。古代馬雅人,他們的飲食文化是怎麼樣呢?
馬雅人 今天我們在台灣,很難找到很純粹的馬雅或中美洲食物。在台灣大多數賣的,叫作美墨食品,其實融和很多美國的速食,例如炸雞,當然我知道中美洲人也超愛吃炸雞。
玉米這些所謂古代的食物,其實早期是有毒的,如果沒有經過處理,吃下去會得糙皮病。在古代馬雅,會加入石灰一起煮。為什麼要加入石灰?因為可以軟化玉米的殼。石灰加進去剛好可以中和毒性,所以吃起來不會生病,不曉得馬雅人是知道這樣的化學反應,還是湊巧。當時歐洲人不知道,他們直接吃,曾經有一些人就中了糙皮病,那是會致死的。
玉米在古代馬雅,其實不單只有煮玉米或烤玉米,還可以磨成粉,不過磨成粉的時候,其實不可以直接削下玉米來磨,因為它有水分,勢必要經過乾燥。玉米磨成粉之後,可以做成餅,也可以做成玉米粽。所以有人就問我,支持北部粽還是南部粽?沒有啦,我唯一支持玉米粽。
現在的墨西哥人也會吃玉米粽。圖:Shutterstock
在古代馬雅,玉米粽有很多口味。我們在一些馬雅文字裡面可以看到,包含火雞肉口味、鹿肉口味,其實感覺上很好吃。還有一種比較可怕的,就是綠鬣蜥口味的玉米粽。因為中美洲沒有馴化太多的動植物,主要的肉食來源是靠打獵。因為要餵養很多人口,只好連綠鬣蜥都抓來吃。
還有一個叫玉米粥。玉米粥其實也是玉米粉跟熱水沖泡,然後再加辣椒等等。比較像馬雅人的便當,因為可以倒在葫蘆裡面,然後要去耕田的時候,中午就可以帶著,餓的時候就喝一點,比較接近便當的角色。
郭忠豪 講到玉米、火雞,在台灣的飲食也非常重要,現在去嘉義玩,一定要吃一碗火雞肉飯。可是為什麼嘉義有火雞肉飯?其實據說跟美援有關。因為戰後美軍紮營在嘉義,為了感恩節時的傳統,所以開始在嘉義養起火雞。
台灣人類學家張光直與馬雅研究
郭忠豪 提到馬雅研究,非常知名的人類學家張光直老師,父親也是很有名的台灣文學家張我軍先生。張光直是早期台灣史濁大計畫的發起人,曾是中央研究院的副院長,同時也曾在哈佛大學教書,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學者。曾經提出「馬雅―中國文化連續體」的理論,這個理論是什麼?
馬雅人 這有一段淵源,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那時候中華民國政府剛逃到台灣,整個沿海的壓力很大。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政權,所以在台灣成立了蠻多機構,也派了CIA來到台灣,CIA就在台灣成立一間公司,叫做西方公司。西方公司總部在圓山飯店,分部在金門跟馬祖。
當時在馬祖的西莒島分公司,有一個很有名的馬雅學者,他的名字是Michael D. Coe。那時剛碩士畢業的Michael D. Coe,他的指導老師問他要不要來台灣加入CIA?他一個馬雅學者就真的來到台灣。可是他並沒有忘記研究者的身份,所以當時也做滿多台灣歷史研究,跟著台大人類學系做了一些布農族、太巴塱地區的調查。
台大人類學系當時的主任,叫做李濟,非常有名的考古學老師。李濟邀請Michael D. Coe講馬雅文化的課,於是在台大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馬雅文化的系列課程。當時台下有一個學生,那時候才大二,就叫張光直,後來張光直跟Michael D. Coe就有了私交。張光直後來前往留學,受到中美洲考古學的薰陶。他想要解決一個問題:美洲的某些藝術品特別像饕餮紋,跟商代的藝術品非常類似。要怎麼解釋這個類似性?有一些學者會認為,是直接傳播,就是商朝的人到美洲大陸,發展出美洲古文明,但這個觀點完全沒有考古根據,就是一個幻想。
所以張光直就提出一個概念:因為美洲的原住民,基本上來自所謂的亞洲。在好久以前,沒有中國、也沒有殷商的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從那時候結冰的白令陸橋,因為追逐獵物,抵達了美洲大陸。後來白令陸橋融化,重新隔離美洲跟亞洲這兩片大陸,但各自在類似的信仰之下,獨立發展出兩個古文明。這是一種文化人類學的說法,主要是用來解釋兩邊文物的相似性。
郭忠豪 張光直對於中國的飲食文化研究也有很大的貢獻。除了曾經出版《蕃薯人的故事》外,他於1977年出版英文著作Food in Chinese Culture,談食物在中國文化的角色。這本書是西方英語學界,第一本以英文寫成的中國食物研究。這本書裡他還找了余英時先生、Jonathan Spence 史景遷先生、Frederick Mote 牟復禮先生撰稿,都是1970、80年代,在北美地區研究中國歷史非常有名的學者,所以他對於中國飲食的研究,也是一個開創者。
馬雅人 可以補充一點,Michael D. Coe其實也是中美洲飲食文化的研究者。他的伴侶是一個很有名的生物學家的女兒,叫Sophie D. Coe。他們一起寫了一本書,叫做The True History of Chocolate,是目前研究可可豆歷史文化必讀的一本書。
台灣馬雅研究第一人「馬雅人」首度獻聲講述!
古馬雅十日談 × 馬雅文明系統性介紹
帶你穿越時空,回到古馬雅的神秘世界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