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蘇絢慧/一本和至親「善了親緣」的真實記錄──讀畢柳鶯醫師《斷食善終》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民以食為天, 「食」一直是我們文化裡非常重要的生活行為。為確保能活下去,我們需要透過規律穩定的進食,讓身體獲得營養和能量去運作日常生活。 「食」後來甚至成為現代人心理的一種補償,在忙碌、枯竭的生活中,尋覓美食、品嘗美食,成為在繁忙充滿壓力的生活中,唯一可控的小確幸。

飲食之於人類的生命歷史來說,其地位和重要性,都高過於對其他精神層面的需求。甚至,有人在生命最後一刻,盼念的仍是記憶中最想念的滋味,若能再食一口,似乎就可以為自己的生命留下「此生無憾」的結語。

文化裡重視飲食的現象不只如此,長輩們傳達關愛之意時最常說:「吃飽沒?」或直接用一大桌料理,讓疼愛的晚輩吃飽吃足,更是常見的家庭畫面。廣告裡,也常明示暗示送長輩珍貴的食材補品是盡孝道的最高表現。

「食」之於我們文化的重要性,其實也顯示「中斷飲食」、與「食」告別、分離,是多麼困難的事。如果,這一份「斷食」不是一種獲得健康的手段,而是為了藉由減緩進食,告別此生,那麼在文化和倫理的雙重壓力下,要如何才能落實執行以「斷食」完成善終的心意呢?

若對生命已覺圓滿,是否能以「斷食」完成善終?(圖/pixta圖庫)


過去我在安寧病房工作時,面對不可逆轉的病情走向,對許多家屬而言,能夠做的對自己有所安慰的事情就是「繼續的餵(勸)病人進食」,並準備各種珍貴的食材補品,無不希望自己的親人能夠透過食補增加一些元氣來延續生命。只要餵食或灌食不太順利,或者病人強烈表示無法再吃下任何東西,甚至發生嘔吐情況,家屬會因此感到沮喪及焦慮,要求病人一定要勉強自己進食才好。

當時的我,不時夾在病人的自主表示和家屬的擔憂及期盼之間,感受到「食」是我們以為能迴避死亡來臨(或拖延面對死亡)而緊抓住的掩護。那對一位末期病人來說,不是真正的需要,卻可以轉移眾人去意識到「分離、死亡」已如此靠近。

因此,當我閱讀《斷食善終》,畢醫師陪伴高齡母親從64歲那年開始面對脊髓小腦萎縮症病發的19年歷程,處處見到畢醫師身為長女,同時又是醫師,如何在專業和家屬身分之間,考量和感知該如何確保母親的疾病痛苦不要惡化,又要保持面對日常生活的平常心,我似乎也體會到那一份為難和煎熬。不靠近死亡的時候,談論生死可能是一種豁達瀟灑但親近死亡時刻,思想生死,卻是一場艱困和充滿兩難的生命倫理大問,沒有標準答案,卻深知每個決定都影響著接下來的未來,所需承擔和遭遇的會是什麼。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歷經了19年各種浸沐生死議題的體會和思考之後,畢醫師不斷地整理母親帶給她的各種記憶,也是關於她個人生命成長的各方影響。我們常說母女情深,我在書中感受到畢醫師和母親之間有這樣的情感連繫著。畢醫師的母親是一位堅韌的女性,活在現代的我們恐怕難以想像甚或承受,在過往年代一位生活貧困的女性,成長過程是如何布滿忽視、歧視及被情緒威脅恐嚇,那是打從出生就長期背負和承受的痛苦。因為這樣的人生經歷,從小就見到母親辛苦身影的孩子們,不論情感或是意識,都希冀著能為母親代勞一些什麼,讓母親的晚年少受些苦痛,有機會多享受生命的清閒和愉悅,直至人生的完滿。

早年的女性對人生沒有自主權,成長過程可能連人權都不被重視,不論幼年或長大成人,建立婚姻家庭,能得到尊重和成全的機會寥寥無幾,許多的壓迫或剝奪更是經常性的發生。但這不表示這樣的女性沒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在有限的可自主的範圍內,她仍有自己的堅持和對生命的觀點。從這脈絡下,我們看見畢醫師對母親生命「自主決定」的尊重和成全,就充滿了讓心和眼淚同時滾熱的感動。

《斷食善終》是一本和至親「善了親緣」的真實記錄,也是一本紀念愛足跡的書。我時常遇到有人問:「究竟我要怎麼善了我和父母的關係,才不會在送別他們那一刻後悔?」我認為這絕對沒有簡單的答案,總是充滿了各種情感掙扎、以及不斷回望過往一同建構的生命經驗,當中有遺憾、不捨、懊惱,也包含著感慨、感謝和牽掛,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從親緣的歷程中整理和領悟,才能深知自己究竟想如何與至親共同完成送別及兩相安好的經歷。

在死亡面前,愛的極致是放手。因為愛並非佔有,亦非強行控制,愛裡有成全、祝福和尊重。尊重生命如是,有其運行的法則和定律,那是一種敬天和護全生命尊嚴的信仰。我在閱讀這一本書中有此領悟,願你也能從中有自己的一番體會,因為生死關乎我們每一個人,沒有人能從中缺席。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電子書)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電子書)

有一種愛是放手——《斷食善終》2,從第一手個案經驗、觀念迷思到法規醫療協同,拿回生命自主權,有尊嚴、無懼無憾的安詳離世

有一種愛是放手——《斷食善終》2,從第一手個案經驗、觀念迷思到法規醫療協同,拿回生命自主權,有尊嚴、無懼無憾的安詳離世


作者簡介

諮商心理師。目前為璞成心理學堂總監、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至今已出版24本心理關懷與療癒的作品,主題涵蓋臨終關懷、悲傷療癒議題、自我人格發展、情緒修復以及關係議題。除了以寫作推動心理觀點,也長期投入心理教育講座、課程和工作坊帶領,並從事個人心理諮商工作。出版及心理學推廣足跡遍及各地華人社會,是許多機關、單位及民眾所信任的心理專業者。



 延伸閱讀 

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

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

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

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

妳離開之後:一個女兒失去母親後的生存旅程

妳離開之後:一個女兒失去母親後的生存旅程

二十一世紀生死課

二十一世紀生死課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全新增訂版)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全新增訂版)

親愛的人生:關於醫療、老年及照護的思辨

親愛的人生:關於醫療、老年及照護的思辨

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揪心感動暢銷版)

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揪心感動暢銷版)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從N號房性剝削事件,看韓國性別的不平等

    利用年輕女性的恐懼,脅迫其落入性剝削的地獄之中,這樣的邪惡群組有26萬人參與,他們付錢觀看女性被當作物品與奴隸受到各種傷害,事件爆發後卻有會員表示「應該怪那些被拍的女性吧」「我只是付錢觀看而已」,文學反映著相當程度的社會真實,從這幾本作品中,可以嗅見韓國性別不平等的樣貌。

    9585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從N號房性剝削事件,看韓國性別的不平等

利用年輕女性的恐懼,脅迫其落入性剝削的地獄之中,這樣的邪惡群組有26萬人參與,他們付錢觀看女性被當作物品與奴隸受到各種傷害,事件爆發後卻有會員表示「應該怪那些被拍的女性吧」「我只是付錢觀看而已」,文學反映著相當程度的社會真實,從這幾本作品中,可以嗅見韓國性別不平等的樣貌。

958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