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青春漾觀點

【青春大作家X高雄青年文學獎】面朝大海的地方

  • 字級

【編輯室報告】

由高雄市立圖書館主辦、高雄文學館承辦的高雄青年文學獎今年以「異質邊界」為題,鼓勵青年就疫情下的日常,思索創作的多元可能。本次收件數也創歷史新高,顯示疫情期間,青年對文學的需求、創作能量反而更強大。更多詳情:https://www.ksml.edu.tw/ksylaward/


 青春大作家 ╳ 高雄青年文學獎╳ 2021散文首獎作品


 

 


面朝大海的地方


文/羅筑慈| 高師大附中

 

        窗外風景如光片,一幕接一幕翻過。樹影晃蕩,景框有時閃過白光,好像舊電影時代,手動放映機偶爾過曝。鹽埕街區是一部老電影,畫面明滅。

        外婆是道地高雄人,在鹽埕長大,也在鹽埕結婚成家。後來,外公帶著全家人到菲律賓經商,外婆便搬離鹽埕。不久,鹽埕的房產也轉手他人。鹽埕是外婆的年輕歲月,是她曾給我看過一張張泛黃相片拼貼。

        一日,阿姨開車載外婆和我到西子灣看夕陽,沿途七彎八拐,駛過鹽埕。我趴在後座車窗上,街景向身後掠逝而過,像一場我搭不上話的戲。

        「妳會不會跟同學來鹽埕?」外婆回頭問我。

        「不會。」讀國中的我想也沒想地回道。

        高中時才在網路發現鹽埕是高雄美食和景點的打卡聖地。從Instagram滑過的一連串照片,有青春的笑顏,有老舊街區的氣味,以及大海的顏色。沒有生活過的鹽埕是暗房裡的負片,未曾在我心中顯影。

        後來閒暇時,就常拉著好友J在鹽埕的巷弄散步。帶著一台單眼相機,隨手拍下身邊的場景。秋日裡,貓咪在落葉堆中伸展發懶;無風之時,船駛過海天相銜的港灣。更多的時候,是J拍下我在此處張望流連的身影。

        相機觀景窗裡的鹽埕,猶如一部老電影,方框構圖,色調暖溫,投影在白幕上。通過觀景窗,我隱約看見鹽埕曾經的模樣。而J鏡頭下的我,彷彿進入了從前,跟此刻的鹽埕一起,溯回昔日悠慢的時光。拍了許多照片,我仍不知能否成為鹽埕過往的風景。

        鹽埕是外婆的家,她邁出的腳步,都朝向心安之處。外婆小時候總是和姨婆一起出門,到鄰近的柑仔店買一支只要三角的枝仔冰,再一起邊舔著冰棒邊走路回家。沿途的景色定是在外婆的生命裡,一如既往地閃耀著,未曾逝去。當外婆知道我跟好友去鹽埕後,欣喜地跟我要照片,然後設定為手機桌布。

        鹽埕是地名,也是時間。外婆活在老電影,緩慢鏡頭裡每個佈景都有光的痕跡。

        陽光照進車窗,長曝卻未定影成像,什麼也沒留下。

 

 

        老一輩的高雄人對鹽埕有無法忘懷的記掛,興許是兒時的茶餘飯後,期盼父母能帶自己去走走逛逛,抑或是年少時拉上朋友去酒店與電影院體驗。年輕一輩的高雄人,多半沒了這種鄉土情懷,故鄉的疆域也不再明朗清晰。對鹽埕的印象,有些來自老人家的言傳,有些來自電視媒體的播送。

        曾見外婆轉到地方電視台,簡樸的節目介紹著鹽埕傳統美食,好像時光倒流。外婆看著一幕幕在眼前出現的店家,不時說到「啊,這好吃」,我知道那是過往通向此刻。

        幾次到鹽埕,我都會去吃永和小籠包。攤位在安靜的巷子裡,車子行過地磚路,發出喀啦喀啦的聲音。年邁的老闆身材瘦弱矮小,一旁有個年輕人負責包餡,看不出來是他兒子還是孫子。我不知道老闆做了多久,每天熟練地擺放蒸籠,夾起一個個湯汁欲滴的小籠包放在盤子,蓋上大把薑絲。如此日復一日,客人像縮時攝影在熱氣蒸騰中來來去去,老闆頭髮花白。

        鹽埕有個老地方,白底的招牌橫掛在巷口,上頭以正紅寫上「崛江商場」四個大字,下方則畫上水藍色的浪花。向裡走去是一條不見天街,雖說雨行不濡屢,但頭頂上的鐵皮仍開了幾個長房型的窗口,使遊客走過不至於昏暗無光。

        巷口第一間店是一家傳統手作西服鋪,以前外婆常來此幫外公挑選領帶。買回領帶後,幫外公繫上。我小時候經常見到這溫柔的一幕,外婆還一步一步地教我,要我好好學,以後用得上。玻璃窗櫥後站著兩個假人,展示老師傅數十載凝鍊的功夫。木製的櫃檯後方是一格一格的開放式櫃體,復古的土色麂皮與灰色緞面布料整齊地摺好,疊放在櫃子裡,配上木紋背景,整體是穩重的大地色系。檯面上一部老式金屬裁縫車,車身笨重沉甸。

        無聲的櫥窗是鹽埕的凝滯電影,等待後來經過的人解讀出故事。

        崛江商場的中段,三郎麵包廠與阿綿麻糬相望。三郎麵包廠是一間小店鋪,門口擺著一張可折疊的鐵桌,桌上放了各式各樣的麵包。最出名的是奶油餐包,老闆娘穿著粉紅碎花圍裙,在門內的工作台躬身擀白嫩的麵皮,老皺雙手沾滿麵粉,將麵團放進烤箱,一氣呵成。老闆娘的女兒負責在鐵桌旁記帳,順帶幫客人結帳。鮮少聽她熱情招呼,多是客人問一句,她才回一句。

        倘若三郎麵包廠是一部臺詞簡約的文藝片,那阿綿麻糬便是熱鬧歡騰的喜劇。老闆夫婦協力經營一間店鋪,有大片的玻璃冰櫃陳列多種口味的麻糬,老闆與老闆娘一搭一唱地招呼客人。「妹妹,妳穿制服很好看餒!」「這種在學校一定很多人追啦!」跟老闆夫妻倆閒聊就像巧遇認識許久的朋友,彼此熟悉地接著話題。

        外婆也常說我穿制服好看。每天早晨陽光曬進客廳,外婆總是幫我把白襯衫紮好。她彎腰,起身,我的制服整齊亮白。

        商場最末端是李家湯圓,雖然沒有掛設招牌,客人卻永遠排到馬路上。菜單只有四道料理,紅豆湯、圓仔湯、花生湯、八寶冰,都是一致的三十五元。灶台是傳統的白色磁磚,檯面上有一個木架玻璃櫥櫃,放了四個鐵盤,盛上各式配料。老闆娘在前台,將配料添進白底青花的碗公,舀兩大湯匙的甜湯,在圍裙上擦一擦雙手,才麻溜地接過銅板。

        走出商場就走出時間甬道,人們在裡面擺設佈置,重複敘事。

        夜晚的鹽埕,與柴山一同消失在黑暗。無光之處是過去與現在的隱沒帶,默默地沉入海浪拍打聲中。只有老店家招牌透出的白光,和港口舊倉庫的昏黃路燈,讓我得以辨認。

        放映機轉動膠捲,黑白影像放映著我的步伐,偶而卡頓在眷念的日光夜景,與前一刻相互牽掛。

 

 

        鹽埕是高雄的縮影,描繪著高雄輪廓,背景是柴山,那座更名數次致使別稱複沓的山。這裡沒有嘉南平原一望無盡的遼闊,也沒有屏東得天獨厚的純樸恬靜。我再也找不到一個詞彙形容,除了灼熱的海風與早已無根的文化。

        無根並非忘本,而是在人們來往雜沓的高雄,每一項傳統都是文化斑雜且無源可溯,有如亂針刺繡,最後都牽引回鹽埕。肉鬆版本的法式吐司猶是如此。

        在高二前,我一直認為臺灣的法式吐司就應該配上肉鬆。直到那年因比賽去了臺北,和J起了大早去早餐店,點了法式吐司,沒想到浸滿蛋液的吐司上,淋的竟是煉乳。我悄悄問J店家是不是送錯了餐點,他卻回我說,那正是我點的法式吐司。

        我詫異地點開Instagram,搜尋法式吐司。凡是照片上的餐點有撒上肉鬆,地點標註皆是高雄。沒人知曉為何只有高雄會在法式吐司裡夾肉鬆,法國當地肯定多是淋上楓糖,台灣其餘地區若非如此,即是以日式煉乳替代。這是無可考證的歷史。可能是法國人來到鹽埕貿易,帶來新的吐司吃法,最後卻在地化為肉鬆版本。

        有時到鹽埕,讓我想到是枝裕和的電影《海街日記》,小女兒在父親過世後回到父親的老屋,才在一餐一飯中,真正了解父親,也了解自己。

        記憶存放在空間。先有環境,才有故事及語言。這應是一種睹物思人的記憶運作模式,所見即所思。五感構築了空間,而五感的集合便是意識。回到鹽埕,高雄人就真正回到故鄉,磚紅的曉風輕拂過街衖,身前的屋舍即是老家。口袋裡似乎躺著一把沉重、落滿塵埃的鐵鑄鑰匙,門鎖的孔隙微微露出光,映出追憶而浮現的過往,像車窗外的風景一樣。底片這張偷換前一張,擰開布滿銹紋的鎖,回到搬移至此刻的彼時。

        我看見自己趴在車窗上,興奮地跟外婆說:「這條巷子進去右轉有一間小籠包!」「那邊的圓仔湯超便宜的!」在光影參差中,疊映上記憶。那時鹽埕召喚了我,接上外婆的話。

        陽光直線前進,窗框的風景向後掠去,有些畫面在我眼裡終於熠熠生輝。

        放映機轉動,捲片盤上的膠卷掠閃而過,時光依洄。也許是機械老舊,零件運轉得不再流暢,抑或是偶爾停滯,將意有所及之處翻印成凝鏡,光陰迤邐。

        我知道有一日將離開高雄,如同外婆離開鹽埕,那時我對故鄉的記憶終將存於濕鹹黏膩、似乎將雨的空氣,存於悶熱又刮皮膚的海風,存於背山臨海的烈日——存於一個面朝大海的地方。




 




  作者簡介  

不太會寫國寫。
喜歡傅柯,但還是天天去全景監獄。
海豹睡了一整天,沉到海底,醒來游泳撞到玻璃。


  得獎感言  

真要寫作的時候就不會寫作了。
獻給我與你在鹽埕的日子。也想記錄鹽埕的冰淇淋和普洱茶,但礙於篇幅只好放棄。感謝這個面朝大海的地方,和在這裡生活的人們。


  看更多得獎作品  

1.【青春大作家X高雄青年文學獎】情人節的禮物
2.【青春大作家X高雄青年文學獎】溫柔的放逐
3.【致創作新鮮人寫作備忘錄】陳雋弘:詩和音樂很像,好像說了很多事,卻又什麼都沒有說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