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閱讀特輯

【2021台灣超啟蒙|島讀話題】臺灣桌遊的黃金時期:民國60至70年代

  • 字級

近十餘年間,桌遊在臺灣竄紅起來,這一波比「以前」更加猛烈,不只孩子玩,成人也玩,連教育單位也打開雙臂迎接桌遊,將之帶入課室之中,甚至各式各樣的公私單位也嘗試以桌遊作為傳遞訊息的載體。然而,十多年前說起桌遊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什麼緣故呢?

「臺灣桌遊是近年來自歐美傳入的。」很多朋友都這麼認為。

其實,桌上遊戲在臺灣的發展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了,從晚清民間流行的四色牌、日治時期風靡的麻將、到民國60-70年代隨處可得的桌遊,臺灣人玩遊戲的習慣是深植在靈魂中的。既然如此,那為何多數人還會認為桌遊是歐美傳來的新玩意呢?

我的解釋是這樣的,首先,臺灣早年並不稱這類遊戲為「桌上遊戲」,當時我們稱之為「紙上遊戲」、「遊戲盤」、「棋」等,詞彙的不同,可能間接造就了記憶的斷層,但其實指的是同一種東西。桌上遊戲一詞的出現,是進口德國桌上遊戲的新天鵝堡公司於民國90年代時自創的稱呼,經十餘年來遊戲推廣頗有成效,所以大家改以此詞稱之。

民國70年代的《包青天審案》是款抓拿犯人與懲罰犯人的卡牌遊戲民國70年代的《包青天審案》是款抓拿犯人與懲罰犯人的卡牌遊戲

再者,雖然民國60-70年代時桌遊是許多孩子的主要室內娛樂,但隨著70年代末電玩的興起,像是任天堂等家用主機,到後來網際網路出現,人們對於遊戲的理解已經從小小的桌上,延伸到無止盡的虛擬世界了。於是經過二、三十年後,強勢的電玩娛樂強取了桌遊所有的生存空間。換句話說,除了傳統遊戲外,臺灣桌遊在這數十年間幾乎被消滅殆盡,鮮少出現新的創作與玩法。

最後,缺乏文獻記錄也是一個原因。早年臺灣社會對「玩」並不特別鼓勵,主流價值觀強調的是勤學、刻苦、節儉、認真工作等特質,這些都與「玩」是有衝突的。在「玩」不特別被鼓勵的情況下,當局或個人就鮮少會正式地記錄下桌遊的訊息。或許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這些不過就是兒童的玩具罷了。缺乏文獻紀錄的情況下,造成相關知識的真空化,現今即便翻遍圖書館的文獻、挖掘網路上的資料,也都難找到詳盡的訊息。

就這樣,到了民國90年代時,臺灣人對「桌上遊戲」的記憶已經漸漸模糊,那些曾讓孩子們玩到廢寢忘食的老遊戲,大多靜靜地躺在家中抽屜,默默地與蟑螂蛋們為伍。究竟所謂桌遊黃金時期的60-70年代,有著怎麼樣的光景呢?讓我這個七年級前段生來為各位做個回答吧!我生在一個大家庭中,前面有五個堂表哥會玩在一起,有時伯父和家父也會加入,而桌上遊戲是我家主要的娛樂之一。

民國66年出版的《三國因》,故事背景是三國人物的前世恩怨民國66年出版的《三國因》,故事背景是三國人物的前世恩怨

在家中最常拿出來的遊戲是《大富翁》,這是個大家都知道的老牌遊戲,帶著瓜皮帽的老爺爺拿著個算盤,盡可能的買下地皮蓋房子害人破產,沒事還擊落共匪米格機賺3000元。除了《大富翁》,我們也會玩各式各樣的卡牌遊戲,像是《飛車龍虎鬪》,盡可能的打出里程數讓自己的車開得最遠,過程中可以害別人爆胎、汽油用盡,當抽到強大的彩色王牌,像是什麼水陸兩用車、鐵輪之類的,就可以永久免疫這些負面效應。除了這些遊戲外,我們也常玩《幸福人》、《萬種棋盤》、《女鬼妖屋》、《包青天審案》、《大家來破案》、《非洲尋寶》等。這段期間,光是我有印象的遊戲就有六、七十套之多。

《殭屍幽魂》與《女鬼妖屋》的主題都與70年代當紅的鬼片有關

《殭屍幽魂》與《女鬼妖屋》的主題都與70年代當紅的鬼片有關


這些遊戲要上哪兒去買呢?在當時,大部分的國小附近都會有文具店或書局,在這些店中就可以買到遊戲了。每盒價錢約為30元左右一套,與我一星期的零用錢相當,應該是多數孩子能夠負擔的價錢。這些遊戲相當普及,並非都市小孩的專利,為何我敢肯定地這麼說呢?因為當長大後開始尋找這些遊戲時,即使是在郊區或鄉下的小文具店中也可以找到,像是曾經在澎湖的大眾書局找到長胤的《蝙蝠俠》紙牌遊戲、臺中市邊緣區域四張犁的健仁書局找到許多《幸福人》、到彰化、豐原、清水等小街道上的文具店中都有不錯的收穫。

這些桌遊普及度高,城市與鄉村都能見到他們的蹤影,印量多到今日還偶而能在老文具店中找到。是誰生產了這些遊戲?是誰設計了這些遊戲?這些遊戲是原創的嗎?當探究早期臺灣桌遊的歷史時,除了遊戲本身與玩家外,出版者與設計者也應該受到同等的重視。在收集大量的60-70年代桌上遊戲後,我歸結出當時出版商的狀況猶如百家爭鳴,數量非常多,像是長胤、亞灣、巨童、春輝、百盛、吉發、琪品、年峯、中一書局等…比現在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出版商大小不一,小者甚至僅是一間個體書局或文具店,就好像現在的工作是一樣。然而,當時的出版商多數無法頂過電玩對桌遊市場的衝擊,紛紛倒閉退場,至今仍留下來的極為少數,如出版《大富翁》的亞灣文具。

《非洲尋寶》是張瑩鎮先生的作品,是許多六、七年級生的共同回憶。《非洲尋寶》是張瑩鎮先生的作品,是許多六、七年級生的共同回憶。

至於想要了解當時設計者的狀況,則是考究老桌遊時的難題。因為當年的設計者都藏身於遊戲之後,在出版品上往往沒有標註名字。所幸,在極少數的出版品中尚能找到一點蛛絲馬跡,像是設計《非洲尋寶》和《天地牌》的張瑩鎮先生;設計《飛車龍虎鬪》與《地球大寶藏》的胡衍榮博士。在知道姓名後,能否找到人就得靠運氣了。拜網路所賜,我有幸聯繫到張先生的女兒與胡博士,進行深度的訪談了解當時設計遊戲的時空背景與趣事。而這兩位前輩的作品,也恰好展現了60至70年代桌上遊戲創作的充沛能量。

民國60至70年代可說是臺灣桌遊的黃金時期,當年的遊戲除了反映臺灣孩子的生活娛樂史之外,相關的原創遊戲也能帶給現代桌遊工作者不少啟發。若是想進一步認識當年桌遊的更多細節,或僅僅想多看一點早年遊戲的美術設計,在此推薦延伸閱讀敝人所著之《臺灣老桌遊:從大富翁、龜博士升學、到天地牌與飛車龍虎鬪,完整收錄懷舊珍貴老遊戲》一書,書中匯集了我二十年來的收藏,含括了100多件老遊戲與600多張遊戲圖片,定能滿足讀者想一探臺灣老桌遊的好奇心。

民國65年出版的《萬種棋盤》,讓孩子可以同時享受20多種遊戲,相當划算。民國65年出版的《萬種棋盤》,讓孩子可以同時享受20多種遊戲,相當划算。





















 






 延伸閱讀  
【2021台灣超啟蒙|島讀話題】從收藏台語詞彙開始記錄生活
【2021台灣超啟蒙|島讀話題】牽囡仔ê手 行台語ê路




陳介宇
生於臺北,長於臺中,活躍於遊戲圖版上。幼兒至國小時,就喜愛與兄長們玩各種臺灣老桌遊及TRPG。就讀臺中一中時,沉迷於魔法風雲會而不可自拔。大學時,開始接觸歐式遊戲,並於臺中的泡沫紅茶店、簡餐店與學校社團中推廣桌遊。博班赴美國與巴西,課餘皆流連於桌遊店、跳蚤市場與古董店中,喜歡透過桌遊中的廝殺來結交朋友。

2008年開始撰寫部落格「懷舊趣,紙上之樂」記錄臺灣老桌遊的歷史。於2010年時,擔任文建會臺灣大百科駐站達人,撰寫老桌遊之詞條內容。收藏有數百款早年的臺灣與歐美老桌遊。已發表有10餘篇英文學術論文於SSCI期刊。現為《C⊃3;offee咖啡誌》撰寫專欄「飲品舊室綺譚」,曾於《國語日報》、《國語日報週刊》、《自由時報》、《聯合晚報》、《in桌遊》、《戰棋》、《師友》等報章雜誌上發表桌遊、教育或懷舊等領域之文章

陳芝婷

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自眷村長大的芋頭蕃薯小孩,喜歡與長輩下棋、玩橋牌與打麻將,自大學時開始接觸歐式桌遊,至今約有20年的桌遊資歷,玩過近千款桌遊。由於幼教背景出身,對於製作精美、具有規則且能夠操作的桌遊很有興趣,以前常將桌遊運用於教學之中。多年前陪伴丈夫至美國留學,閒暇時光總是一起造訪當地古董跳蚤市場,喜歡挖掘舊物中的小故事。目前經營「時光補丁」品牌,專注於西洋明信片與文獻的收藏,偶爾參加舊物市集,平時也在雜誌中撰寫懷舊專欄文章。

臺灣老桌遊:從大富翁、龜博士升學、到天地牌與飛車龍虎鬪,
完整收錄懷舊珍貴老遊戲(獨家附贈大富翁經典版)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漫畫、繪本、電影......你喜歡哪個版本的《小王子》?

《小王子》是聖修伯里經典作品,至今有各種版本,每次不同的語言、形式重現,都為喜愛小王子的讀者帶來不同的感官享受。這裡有台語版、圖像版、電影版.....你最喜歡的是哪個版本呢?

243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