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淑惠啊,我秀娥啦,沒有啦,我跟我老公還有女兒來逛花海節......我是要問你說,你這個月有要標嗎?標會啦,標什麼,哈哈哈哈哈」
熱情的性格與大嗓門,刀子嘴豆腐心,對家人的關心用嘮叨表示......全方位創作藝人又仁在短劇中創造了靈魂人物「秀娥」,除了精準抓到傳統媽媽的特色,秀娥的人格魅力以及共鳴度高的生活場景更是擄獲觀眾的心,豐富的角色設定在短劇系列中自成一個秀娥宇宙,讓人忍不住追看更多。
在這樣一個充滿魅力的角色背後,是否有具體的參考人物?看完又仁新書《我娘》後終於拼上了最後一片拼圖,秀娥的家庭結構、母親的職業(金紙店)、對人的言行舉止等,幾乎與又仁的成長背景相合,而這樣一個男扮女裝的角色,其實有著單純喜劇之外的意圖,又仁在書裡表明是為了「好好詮釋一個女性角色,說她的故事,說服觀眾相信她的存在,並從故事中獲得共鳴。」
因為性別特質,他在成長過程中需歷經更多自我尋找與認同,而曾遭受的惡意也讓他特別關注性別框架的問題,透過男扮女角的演出,除了展現生命中女性角色給他的養分,也是一種顛覆性別刻板印象的方式。
而《我娘》揭露的不僅是國民媽媽秀娥的誕生背景,也是又仁的成長歷程,透過18篇散文回溯兒時情景的同時,他也不斷以長大成人的、身為演員的自己去歸納分析這些經歷,像是一個知道完整劇情的旁白,以更冷靜客觀的角度,看待這些生命經驗如何形塑日後的他。
其中最感人的是梳理與父母的關係的段落,性傾向、青春期、世俗眼光中不被理解的演員志向,種種因素讓他一度與家人疏離,但也透過演戲的契機能再次擁抱家人,也擁抱當年彆扭不敢說愛的自己。
《我娘》全書以三部分組成,從成長故事連接到秀娥系列劇本的誕生,最後又仁和媽媽的交換日記溫馨又催淚,「如果再來一次,你還想當兄弟姊妹中的老大嗎?」「你有過知心的好友嗎?」又仁對母親的提問,不全然像是兒子對母親、更像是人與人之間抱著了解渴望的探問──我有過的感受你也有嗎?你的人生經歷是不是可以與我對照?
如果你曾看過秀娥的影片,可以將本書看成幕後特輯,不僅是更貼近一名演員的人生心路,也能從中得到一點共鳴、一點驚奇,以及和家人和解的勇氣。
延伸推薦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