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有次我與一起玩線上遊戲的網友相約見面吃飯。但讓我這個熱愛電動的肥宅有些訝異的是,前來赴約的居然是一位衣著入時、笑容稚氣的年輕女性(誰想得到女孩子也會熱衷於《魔獸世界》啊)。
飯局中,對方隨口說到自己「在醫院工作」,為了緩解網友見面都會有的尷尬氣氛,文組畢業的我只好沒話找話:「醫生很辛苦吧,是不是都得在醫院值班整晚?」這位第一次見面的朋友馬上瞪大眼睛,露出驚訝的表情。
她隨後告訴我,也許是因為看起來娃娃臉的緣故,她只要在首次見面的社交場合表明自己「在醫院工作」,毫無例外的,所有人都認為她是護理人員──儘管她不久前剛取得住院醫生資格。我竟是第一位沒有這種偏見的陌生人。
在看完英國作家佩雷茲(Caroline Criado Perez)這本鏗鏘有力、充滿啟發的《被隱形的女性:從各式數據看女性受到的不公對待,消弭生活、職場、設計、醫療中的各種歧視》後,我不禁想起了多年前的那次飯局。
顯然,社會上對於「在醫院工作」的「年輕女性」,存在某些由性別刻板印象決定的理所當然預設。但是,也還有另一面向,不管當時我因為禮貌、直覺、或者女性主義課堂上學習到的平權信念,把初次見面的女性朋友當作「醫師」來互動,似乎也還是默認了,醫師是勝過護理師的較專業、較高階工作。
也許所謂「歧視」,常常不只是一種敵意、仇恨的情緒(如同美國社會中黑人所遭受的那樣),這種現象更多地建立在我們打從心底、毫不自覺、「沒有惡意」的各種忽視與遺忘。那些並未獲得應有尊重的特定族群,很容易被大眾假定,「如同印象所以為的那樣」,可能是道德上有污名,也可能是被幼稚化或弱體化,一如「年輕女子」所帶來的種種遐想。
從書名就知道,《被隱形的女性》正是這樣一本描寫所謂「印象」如何導致女性的需求不受重視的著作。然而,與一般女性主義書籍有些不同,本書非常「形而下」,這裡不談歷史、文化或社會結構,只讓「數據」自己說話。
儘管如此,本書卻意外的有趣。因為書中談論的都是日常生活會遇到的大小事情。作者從一個富有性別敏銳度的視角,佐以詳盡調查報告,為的就是說明:我們仍然活在一個比你想像中更多「男性偏誤」的現代世界。
讓我們從小地方說起:「進步」的北美市政府將音樂廳原有的男廁女廁都改成「性別友善廁所」,然而此舉的後果,是男性可以自由進入「坐式隔間的友善廁所」,女性卻依舊不會走進「設置小便池的友善廁所」,從而加劇了女性使用洗手間的排隊狀況。
類似地,冬季時大雪紛飛的北歐,有限的市政預算通常優先處理馬路而非人行道的積雪。但這種取捨卻讓多數時候選擇步行、推著嬰兒車、必須送孩子上下學、繞路看望長輩、回程順便買菜的女性市民,在沒有被剷雪的通衢大道上感到寸步難行。
又例如,無論在第一或第三世界國家,許多公共運輸都存在著強烈的「性別不友善」。遇見在鄰座手淫的男性騷擾者,女性搭機乘客常常無法換位,而騷擾者下飛機後也安然無事。或者,向公車司機舉報男性騷擾者的惡意肢體碰觸後,司機往往要求被騷擾的女性趕快下車,因為那是她自己的事,不能妨礙整體旅客權益。許多交通部門管理者堅持「統計資料並未顯示女性承受較高風險」──事實上,男性管理者從來沒有進行具有性別敏感的使用者經驗調查。
再以勞動與職業生涯來說,女性的額外付出,向來被視為理所當然。即使在21世紀的今日,女性仍然負擔了地球上75%的無薪工作(主要是照護、家務)。儘管各國狀況不同,但普遍而言,女性的平均薪資更低、兼職與非正式工作的情況更普遍、升遷機會更少、遭遇的職場霸凌更多、得忍耐的工作環境更危險……本書提供了大量的,使人有點難以接受的經驗研究證據。
就算是在北美和歐洲這樣的富裕地區,從事醫生、學者、律師等高階工作的職業婦女,她們仍然因為身為「女性」而遭到「處罰」。比如,選擇生育將可能遭遇:
- 職涯中斷
- 缺乏正式有薪產假
- 懷孕導致的職場敵意與經濟困難
- 育嬰的「無形成本」無法在制度中獲得補貼
無論在矽谷科技產業、英國議會,或是長春藤名校的研究機構,成年女性一旦走入婚姻,上述種種限制將會在獨厚男性的評鑑系統中,構成沒有被明言的「隱形天花板」,從而讓更多女性最終決定「回歸」家庭、退出公共領域。
而在商品設計和市場服務領域,「男性偏誤」更無所不在。儘管第一台數位電腦的工程師團隊由6位女性組成,但是今日科技業的徵才演算法,卻出於性別偏見而排除了女性求職者。儘管女性也是蘋果手機的主要消費者,但其早期手機的大小,仍是依照男人手掌尺寸所設計。還有還有,儘管古典音樂界已經出現無數頂尖的女性音樂家,但鋼琴琴鍵的標準寬度,卻讓手掌纖細的87%女性鋼琴家冒著肌腱受傷的風險。
這類「無視」地球上一半人口的重大需求的案例,簡直不可勝數。
《被隱形的女性》揭示了許多我們每天都碰到、卻習焉而不察的「性別資料缺口」。這些「缺口」正是因為,在社會生活的各方各面,我們總是優先把男性的經驗、習慣還有欲望當作標準答案,於是,這世界也就慢慢變成男性的形狀。書中還提到一個無比諷刺的實例:大家手機裡都有的人工智能女性語音助手Siri,可以聰明地幫忙使用者尋找性工作者與壯陽藥,但她卻一度無法辨識「我被強暴了」這句話的意義,回以:「我不懂你的意思。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在網上搜索『我被強暴了』。」
閱讀本書,有兩個方面特別值得思考:
- 首先,在政策安排或商業活動中,如果我們任由「性別資料缺口」持續擴大,就會導致社會各層面的機制累積更多「女性不友善」。
- 其次,當女性不友善的遊戲規則逐漸擴大,整個社會就慢慢變成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女性也更加不容易富足和成功。然後男人們就會得到一個邏輯上倒果為因的錯誤推論:看吧,女人的表現確實不如男性!
就這點來說,本書所揭發的性別資料缺口,代表的或許是一種嶄新藍海。無論你是政治或商業的從業者,假如看得見長期被社會忽視、貶低、遺忘的整整一半人類,你就很有機會靈機一動,爭取到那些從未得到適合對待與方便產品的35億人口。
最後順帶一提──讀完本書想起陳年往事的我,忍不住上網查了最新數據。也難怪「在醫院工作」的年輕台灣女性當年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社會尊重,以2018年為例,全台灣的執業醫師中,女性的比例甚至不到20%,這數字還不如以女權低落著稱的日本。也許我們生活的這塊小島,一直都不如印象中的那麼「平等」。這一段依舊漫長的平權之路,就讓我們帶著這本充滿啟發的小書,共同攜手前行吧!
延伸閱讀
想了解更多嗎?
回文章列表